2009年07月13日

标签:
杂谈 |
用真诚的节目向季老致敬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开始策划筹备《艺术人生》教师节特别节目,并决定将季羡林先生作为全国教师的典范在节目中加以表现。季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除了在学术上造诣精深,是世界上著名的梵文、巴利文、佛学等多领域的权威专家,在教育上的贡献也令人敬仰,创办了北京大学东语系,并担任系主任40年,培养了大批一流学者和20多位驻外大使。季先生是当然的师表。
尽管季先生长期居住于301医院,行动不便,但听到我们要做教师节的节目,季先生欣然同意接受采访。难忘 2008年8月26日下午4点左右,我们踏入季先生的病房,心怀崇敬。令人高山仰止的学术成就却隐在了一张仁慈和善的面容下,带着盈盈笑意欢迎我们的到来。 去见季先生之前,我们精心准备了先生最爱的荷花,并收集了他的亲传弟子的祝福。这些礼物让季先生笑逐颜开。至今仍然记得先生“呵呵”的笑声。
今年建国60周年,《艺术人生》正在策划《影响中国》系列节目,依然将先生作为首选嘉宾。因为去年的缘分,我积极地准备着相关的资料,期盼着与先生的再次重逢。怎么也没有想到,前天中午却突然接到了先生驾鹤西游的噩耗!
悲痛中,栏目组立刻投入紧张繁忙的工作中:我们要用最快的速度制作一期怀念先生的节目,让观众们一起感受先生的风采和品格,重温先生和煦的笑容。第一时间联系到先生的学生段晴、葛维均、张保胜以及聆听过先生教诲的青年教师叶少勇。已经接到通知的他们却仍然难以相信这个太过于突然的噩耗。
我们在社科院研究员葛维均老师的家里采访了他和段晴老师。葛老师告诉我们,清晨9点左右接到消息,当时他正在校对季先生最重要的学术著作《蔗糖史》。原本定于这个月底出版,希望能在8月6日先生98岁寿诞时作为生日礼物——这份礼物一定会让季先生一定会高兴的,大家确信无疑。桌上摊开的是季先生手稿的复印件,那些认真的字迹似乎仍在生动地叙述着先生是怎样在八十多岁高龄时仍笔耕不辍,每天来往于家与北大图书馆之间的两点一线,怎样在酷暑中于汗牛充栋的材料里用昏花的老眼细细探觅一线有用的研究线索。“可是现在先生再也看不到了……”葛老师低沉地说,深深地垂下头。那一刻,现场的编导和摄像师都沉默了。
谈起季先生,感情细腻的段晴老师立刻有泪涌出:“先生对我恩重如山。这一个月以来,我经常想起先生,打算最近找时间去看望他。好几次都安排好差点去了,总是临时有事岔开了,总觉得先生身体一直不错,还是经常会有机会见到他的。哪里想到……先生一定最近想我了,可是我却没去见他……”段老师声音哽咽,再也说不下去,深深痛悔由于自己的大意,失去了见先生的最后机会。
去采访张保胜老师的时候,张老师从橱窗中拿出了一个相框,那是先生为他的儿子主婚时拍的纪念照片。他的儿子亲热地挽着先生的胳臂,新娘子开心地立于另一侧,张老师夫妇陪在两边。每个人脸上都是由衷的喜悦。“我跟了先生有48年的时间,不管是我还是小辈人都和先生很亲密。我带儿子去先生家里,他还包饺子给我儿子吃。师母和老祖(季先生的婶母)也都待我们像自家人一样。上个月我还去看望了先生,当时他状态不错,开心地和我们聊天,没想到这么快……先生年纪大了,我们之前也有心理准备,但真的到这时候,还是接受不了……”
叶少勇是今年刚刚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也是目前北大最年轻的梵文教师。季先生在他的心中是高山仰止的宗师,他表示,你们做节目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尽管说。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领略到先生不同凡俗的风采和品格。一直将梵文研究下去,继承先生的薪火将是我未来的努力目标。先生在天堂必会感到快慰吧,有了这样年轻出色的承继者。
镜头下,每一个人都极力克制着悲痛情绪,缓缓述说着与先生的点滴往事:季先生治学严谨,对学术研究精益求精;季先生爱护学生,最喜欢学生到他的家里做客;季先生平易近人,经常被认作退休的老工人;季先生淡泊名利,三辞“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国宝”桂冠……
栏目组用最快的速度搜寻以往采访先生的各种素材,与最新的采访一起,连夜赶制了这期纪念季先生的特别节目。也许还略显粗糙,也许仍然不能满足观众想深入了解先生的愿望,但我们用自己的真心和最大的能力以这种方式向先生表达敬意!
季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