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先生和《艺术人生》的结缘颇为特别:
《守望家园》的初次相逢,
一场大雾让我们和他在《温暖2006》错过。
接着是2007年1月16日,中央电视台第十演播室。
《艺术人生》新年的第一次录像让我们再次见到了身高1米92的“大冯”。
这次《艺术人生》的现场用14幅代表冯骥才身份的漫画为观众展现了他丰富而独特的人生。篮球运动员、推销员、作家、画家、民协主席、文化艺术界领导……如此多的身份冯骥才如何排序?哪个身份让他最感骄傲?哪个身份让他觉得遗憾?
不同身份不同角度的读解…
独家信笺背后的故事、冰雪消融画面底层的寓意…
让我们一同走进冯骥才,感受他人生起落中的点滴感怀,共同看清冯骥才最真实的想法和期愿。
大冯这个人
冯骥才先生在掌声中,从演播室后台,缓步走了出来。
主持人朱军对冯骥才先生说,冯骥才三高啊,身材高、职务高、产量高。
六十五岁的冯骥才,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高,除了作家、画家身份之外,还身兼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等职务。而近六百万字的产量,就算与冯骥才1米92的高大身材相比,也是著作等半身了。
对于自己性格秉性,冯骥才是这样描述的:一个感情色彩很浓的人,很容易被外界触动。做起事来却很有韧性,也有激情。而在平常生活里,冯骥才谦逊、为人亲和,总是就着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从来没有什么名人的架子,周围的老少熟人常亲切的叫他大冯,冯骥才也很乐意的答应着。
命运的转弯
看看冯骥才的人生履历,身份算的上是种类繁多,篮球队员、画院临摹员、推销员、作家、画家、政协委员、文化艺术界领导、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推动者…
冯骥才从小就做画家的梦,高中毕业考美院,走出考场,有位老师问愿不愿意做李可染的学生,他当然不用说是愿意了。可是一直到所有一起考试的同学都发了榜,也没有等着通知书。别人都安定下来了。冯骥才才开始考虑找份工作。
一天,冯骥才在街上碰到一位在天津篮球队打球的熟人,一番交谈之后,让他转天去见教练,在篮球场上,教练乘他不注意,将手里的篮球突然掷向他,几乎出于本能,冯骥才伸手一拨,把球打开了。
就这样,高个、敏捷的冯骥才打了两年多的职业篮球。后来因为受伤退役。还是在路上,遇到画院的长辈,在推荐下,进了画院临摹古画。那段时间对古典名画的沉浸,让他奠定了深厚的传统绘画的功底。
1967年冯骥才为了接济解决画院十几口人完全被打乱的生活,又开始学着做起推销员,那十年的推销员生活,他才真正了解了百姓最平凡生活中的苦恼与快乐,他经常骑着驮了一百五十斤重的自行车奔波在路上,累了就把车往树干上一锁,倒在路边的沙石堆上就睡了…
但无论是什么身份、在什么环境,走到哪,冯骥才对朋友都是真心切义的。1976年大地震的时候,冯骥才从废墟里把护在身下的孩子和妻子转移到安全的地,就蹬着一辆借来的自行车,骑了一上午,探望了散居在城区各处的三十六个朋友,看看大家是否平安。朋友们看着围着工服、腿上挂彩的大冯,都很心疼,不约而同的往他工作围腰的心口袋子里塞元角的票钱。等他回来时,钱已经被汗湿透粘成一坨,慢慢拆分开,一数整整七十二块钱,那是出身商富之家的冯骥才,从文革以来看到的最多的一次钱。那可都是朋友们的心意啊。
冯骥才说,在自己半生的生活里,曾遇到过许多人的帮助。这里面有为了他的事业一生默默的妻子、有为他争取每天增加伍角钱饭补的老编辑、有一起走过二三十年风雨的朋友、有太多太多被冯骥才叫做贵人的人。
冯骥才当年天津篮球队的队友在《艺术人生》的现场出现,当他与队友的手握在一起时,我们可以从两个人一瞬的眼神中,发现到一些已经久违了的东西。(未完)
?/P>
?/P>
播出时间:
中央一套
首播:1月31日周三22:39
重播:次日凌晨4:19
中央三套
首播:1月24日周三20:35
重播:周五22:20、周日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