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想2006>编导手记

(2006-11-09 19:46:50)

《理想2006》诞生记

“台上的寂寞无助,台下的寂寞无助,曾经鼎盛一时,终有落幕的一天,如何平衡和面对?”

当董卿这样一个问题,毫无征兆,而又异常坚定地投掷到倪萍身上时,我们知道《艺术人生》特别节目《2006理想》再一次触到了一种叫做感动的东西,这份感动,用生命书写,用执著支撑;这份感动,曾于光影流连处闪耀着明星的光芒,然而,暗香浮动中它却有着自己不为寻常人知的酸楚。

 

《理想》的来由

 

《理想2006》的名字是去年的《理想2005》的延续。为什么是《理想》?这是白岩松去年在策划节目的时候提出来的。而今年面对张越的“我们为什么做电视”这样的问题时,他这样阐述“理想”----“过去这二十五年当中,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带着我们要改变世界的梦想来做电视的。”在一个大家都不谈论理想的年代,我们坚持用这个名字,警醒着同行与自己。

 

这是部门例会上得到的选题。制片人王峥在部门例会上得知电视艺术家协会评选出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25年25人的消息时,心情有些激动。电视人的直觉告诉一个好选题来了。25年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在弹指中流逝,电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这25年中,陪伴着观众一同长大甚至变老的主持人们,又会有多少感动,多少故事,我们能否让他们在《艺术人生》的舞台上一一细说呢?

然而去年《理想2005》节目中采访的11位主持人,都入选了本次评选出的“25年25人”。节目中崔永元直言自己的抑郁症;曹可凡和张越“重量级”的同台,更是让大家记忆犹新。如何跳出去年的已有的成功模式?如何选择新的切入点?成为了这个选题摆在我面前的首要问题。

好选题,一般都是难做的节目;难做的节目,最终都能做为精品节目。这是我在《艺术人生》做节目多年得到的结论。

 

寻选主题

特别节目当然不同于日常节目,这么多人谈什么共同话题是关键。找到了主题,其他问题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了。

制片人王峥首先提出这期节目的主题“媒体人的责任感”。猛一听很振奋,再一想很茫然。好大啊!怎么谈?而且极为容易成为电视同行的论坛。似乎离观众远了,很难让观众与节目产生共鸣。

而我在想到主题前,首先想要突破的是形式。把录制现场搬到大学校园里去,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实现接触,实现交流。这样给观众视觉上的突破。

周末助理编导开始给每一位主持人联络确定可能录制节目的时间。因为朱军出国工作,节目无法像前一年移师上海,把所有人约在一起做访谈。因为是同行,因为多少之前大家都与〈艺术人生〉栏目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合作。他们都提出,请告诉我们,主题是什么?要谈什么?给我们看了方案,再决定去还是不去……问题弹了回来。难啊!同行大腕们各个是重量级,方案又岂能是随便对付的事?压力中继续前行。

继续寻找“主题”。周末首先 “骚扰”了同行前辈——杨澜(节目录制时杨澜因身在国外未能参加)。首先因为她是这次在上海论坛活动的主办者,也是我们栏目的老朋友。我们讨论了关于“媒体人责任”还有“采访工作中的收益”这样的主题是不是合适?这些话题对于主持人来说都是有故事可以谈的,但是观众会关心吗?会喜欢看吗?

同时我发动所有助理编导开始收集所有获奖主持人的文字资料。希望能在他们的个人成长故事中找到什么新的发现,但是几十页的文字看过之后,大部分是新闻,或者是出道的故事,说实话几乎没有收获。看来外行人对主持人的了解并不深刻,特别是他们现在的所思所想。带着这种种困惑,我周末亲自飞往上海,一方面是要借鉴一下上海主持人论坛的现场状况,另一方面也是想零距离地与主持人们交流一下,真实地触及他们现在的所思所想。

 

大腕支招

上海,我见到了参加颁奖礼的所有主持人。除了约定录制节目的时间,就是抓紧一切可以沟通的时机,想了解他们想要谈什么?

敬一丹最赞同的就是到大学校园去,她认为与大学生互动,话题可以更深刻甚至专业些,而且现场气氛会更热烈。最后确定方案的过程中,这个提议被否定了,令敬大姐颇为遗憾。因为无可争议的是《艺术人生》有自己的格局与模式。这么多年了,不是那么容易就让她面目全非的。一旦面目全非了,观众能接受吗?……作为制作者我们还是有些担心的。

王小丫冲出记者的重重包围,跟我说她自己最想谈的是困惑。她说自己是该讨好观众?还是该坚持自己的风格……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她。困惑,这两个字一下子冲到了我的脑海中。

但是困惑的又何止小丫一人。几乎在论坛上,大家无论是在谈到《真人秀》节目的制作,还是谈到自己主持的节目目前的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以及日后的个人发展,多少都是困惑的。困惑几乎成为与会者的共感。

白岩松因为与栏目合作了两年“温暖”特别节目,算是我们栏目的好朋友。看到我就说“刚说回去下周可以给你们开个策划会,这次节目你们想谈什么主题?”又是主题?他接着说“25年,就通过这些人把电视历史的发展史串起来。没有主持人孤立的,都是时代的产物。为什么你们不在节目中体现出历史感来?可以把主持人带到25年的历史中去,用主持人去划分电视25年的发展史,这样不但富有时代感,还相对会有一些历史的厚重感。”听了我一下兴奋起来。是啊,可以做成“成长历史”。不管是电视的成长,还是主持人的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