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与中国大雅堂
(2012-07-27 00:43:56)
标签:
黄庭坚中国大雅堂刘学海东坡画派大雅堂熊明吕应鑫杂谈 |
黄庭坚与中国大雅堂
“宋史称其(黄庭坚)诗得法杜甫”(《四川历史人物名胜词典》134页)黄庭坚的先世为婺州(治所在今浙江省金华县)金华人。五世祖黄赡曾仕南唐。黄庭坚于宋仁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六月十二日(按阳历7月28日)生于分宁双井村。“庭坚五岁,已诵五经”,“其父(黄)庶喜其警语,欲令习神童科举”。七岁已能作诗。年幼颖悟过人,“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成诵”,读书有“过目成诵”的美名。其家世代业儒,父亲黄庶(1018—1058)写诗专学杜甫。黄庭坚的两位岳父(黄庭坚原配孙氏早逝,曾续娶谢氏)孙觉(字莘老)、谢景初(字师厚)都是学习杜甫的诗人,黄庭坚的诗才曾经得到他们的启迪。绍圣二年(1095年),新派章悙、蔡京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贬黄庭坚为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县)安置。后来又移到戎州(今四川宜宾)。六年贬居,生活极艰难,创作却精进,时人谓“黔州以后,句法尤高,笔势放纵。”黄庭坚一生诗学杜甫,为了表达学习杜甫的决心和成绩,他决定修大雅堂珍藏杜诗,标榜江西诗派以杜甫为祖师爷。五年多的时间参与策划修建大雅堂的工作。北宋大雅堂的建成标志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伟大胜利。他在继承欧阳修、苏东坡等人反对“西昆体”诗派的斗争中,取得较大的成就。江西诗派的领袖黄庭坚,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是成绩卓越者。正如《中国通史》指出:“江西诗派又确实有着黄庭坚影响之下的共同特征。江西诗派对北宋后期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南宋诗人也是先从江西诗派入手自成一家的。”可见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以学杜甫、韩愈为名,文章忌随人后,自成一家逼真,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诗歌团体。
黄庭坚的散文古赋都学西汉人,骨力即强,法度更谨。黄庭坚性雍容而刚峻,居官仁政爱民,居家孝亲慈弟,黄曾(参)闵(子骞)之行,师友后学无不推重黄庭坚的道德文章。如唐宋八大家之二的苏东坡和苏辙也推重黄庭坚的文章“妙绝当世”。苏东坡为翰林学士时,尝举以自代,其略曰:“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玮之文妙绝当世。”(《东坡续集》卷九)苏辙亦说:“孝弟之美,著于闺门;文史之功,称于友朋。”(《栾城集》卷28)。陈师道《答秦观书》说:“豫章(黄庭坚是豫章人)之学博矣,而得法于杜少陵,其学少陵而为者也。”(见《后山先集》卷四)。方东树说:“山谷之妙,在乎迥不犹人,时时出奇,故能独步千古,所以可贵。”(《昭昧詹言》卷十二)。
黄庭坚诗律诗古诗并重,黄庭坚的词小令与慢词并重。黄庭坚一生留下近两千多首诗,一百八十多首词。黄词庭词在宋词中也有独特之处。黄庭坚毕竟不失为大家,他诗学杜甫而不同于杜甫,词学“词圣”苏轼而不同于苏轼。
黄庭坚少年时代,所受影响最深的无疑是儒家学说;禅宗在江西流行,黄庭坚与一些禅师交往,受到佛学(“守心”、“看静”)的很大影响;弱冠之年结识同乡学子黄几复等,老庄之学又成为“山谷道人”思想的组成部分。元祐更化,黄庭坚属旧派阵营。黄庭坚不赞成或全盘否定王安石其人其政。黄庭坚属苏门学士,而对洛蜀党争持超然态度。《辞海》指出:黄庭坚“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且谓诗歌不当有‘讪谤侵陵’的内容,但在若干作品中仍表现出倾向旧党的政治态度。”
黄庭坚多方面追奇逐变,领导标新,开出种种法门,为后来者仿效和推尊。如《四川历史人物名胜词典》一书指出:“因黄山谷崇敬杜甫,宋史称其诗得法杜甫,故按陆游之例与杜公(杜甫)鼎足而三,成黄陆配祀之体制。”(四川人民出版社134页)可见黄庭坚在宋史中的地位之高。不但叶燮称赞黄庭坚是“穿凿得宝”,翁方纲赞扬黄庭坚“提挈”宋诗枢纽,而且刘克庄也高度肯定黄庭坚的创新追求,论列黄庭坚在中国诗史的地位时说:“豫章(指黄庭坚)稍后出,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穷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寄八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祖,在禅学中比得达摩,不易之论也。”(《后村大全集》卷95)在中国诗史中,他与杜甫、陆游鼎足而三,差不无愧。因此在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工部祠内有黄庭坚、陆游像。《四川历史人物名胜词典》记载说:“并塑山谷坐像于杜甫东侧”,“所以就在工部祠杜甫像之东,塑陆游像配祀。”“光绪十年(1884年)因增塑黄庭坚像于杜甫像东侧,始将陆游像移至西侧”。
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把北宋诗文运动推到新的高潮,取得重大创作成就。真是“一诗一文出,人争传诵之”。(《文献通考、豫章先生传》)黄庭坚的诗也形成的独特风范,时号“庭坚体”。苏东坡有效庭坚体诗,黄庭坚是年(1086年)有谦答诗《子赡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次韵道之》。“庭坚体”诗,即清雅绝俗,又诙谐多趣,苏东坡元祐间有题跋称其(“庭坚体”)诗“格高韵绝”;“读鲁直(指黄庭坚)诗,如见鲁仲连、李太白,不敢复论鄙事”(《东坡题跋》卷二《书鲁直诗后二首》);苏东坡又说:“每见鲁直诗文,未尝不绝倒”(《东坡题跋》卷三〈书黄鲁直诗后〉)苏东坡都要赞颂黄庭坚的诗。显然“在宋诗中,他(黄庭坚)与苏(轼)、陆(游)鼎足,差可元愧”(《黄庭坚诗词赏析集》6页)
黄庭坚的诗、词、散文、书法,在宋代均为大家。他的著作丰富:①北京图书馆藏《山谷诗注》二十卷宋刻本;②《黄诗内篇》十四卷,明嘉靖刊本;③《黄太史精华录》八卷,明抄本;④《四部丛刊》影宋《豫章黄先生文集》三十卷本;⑤《四部备要》有《山谷内集注》二十卷,《外集注》十七卷,《别集注》二卷本。⑥有《豫章集》(豫章,是指江西省,是黄庭坚先生的故乡。豫章先生,就是指黄庭坚)《精华录》,此外还有《词》一卷,《刀笔》二十卷,《黄庭坚墨迹大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东坡诗·山谷诗》(岳麓书社出版)等等。
(作者郑林森 鲁华)
—— 此文原载《共和国名人大典·理论创新文库》和《全国地方领导干部优秀理论文选》两书
杨素与中国大雅堂
(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 郑林森郑勇)
杨素,北宋眉州丹棱县杨湾(今眉山市丹棱县丹棱镇大林村四社)人,号素翁。幼年(六岁)在丹棱县孔庙“劝学所”启蒙读书,中进士后在朝庭为官,升任朝散大夫(官阶为从二品)。他信奉道教,他是北宋诗人、文学家,喜爱书法艺术,曾在丹棱城南三里许建“素翁草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丹棱县志》791页)他是中国成语“不登大雅之堂”中的大雅堂的营建者。十一世纪末,他创意建并捐资建成了中国大雅堂,倡导中国的诗歌的传统以杜甫为祖师爷,支持以苏东坡、黄庭坚为领袖的北宋诗歌革新运动。北宋大雅堂七个大殿的建成,标志着北宋诗文运动反对“西昆体”诗风的伟大胜利。中国大雅堂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九月九日建成,毁于公元1644年。大雅堂有545年的光辉历史记载入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国诗歌的殿堂——大雅堂的建成,是中国文坛、诗坛的一大盛事,历代前来参观的名人不断。中国成语“不登大雅之堂”的典故就出自丹棱县大雅堂。《汉语成语分类辞典》记载:“大雅:人才、高才、文雅大方。堂:正房。”“不登大雅之堂”就是“不能进入典雅的厅堂。比喻言论或作品粗俗。”(复旦大学出版社,391页)。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赞扬说:杨素是“英明伟大的人物”(《大雅堂记》)。北宋丹棱县名士杨素修建中国大雅的情况见《丹棱县志》(乾隆版)、《中国地方志集成·丹棱县志》、明朝《永乐大典》和宋朝·魏庆之《诗人玉屑》、黄庭坚《刻杜子美巴蜀诗序》、明代宋濂《答章秀才论诗书》以及《四川通志》等均有记载。
清代咸丰九年徐浴德著《眉丹乡贤名胜传》记载:“杨素,宋时丹棱英伟人也。其在州闾乡党有侠气,不假借人,然以礼义,不以财力称雄长也。宋太史黄庭坚(字山谷),谪涪(四川涪陵),于元符三年,手书杜子美(杜甫)两川诗,尝曰:‘安得奇士,尽刻杜甫两川诗。使大雅之音,复振三巴(泛指四川)之耳哉’。杨素遂请黄山谷书之刻石。庇于邑(丹棱县)南原上。因恳山谷题名,(黄)山谷颜之曰:‘大雅堂’,而作记以记之。记载《邑志》(《丹棱县志》。明(朝)弘治中,巡按御史(官阶正二品)荣华,重新祠宇,立像刻石。知县江谦率绅士往祭焉,遂为故事。后为献贼所毁,碑碣无存。旧址也不知其处也。本朝彭遵泗(乾隆7年擢兵部员外郎,四川丹棱人)铭之。彭端淑(广东肇罗道署察使,四川丹棱人。)的《大雅堂记》,曰:‘诗至杜子美,天下之能事尽矣。’(苏轼语)黄山谷从苏子瞻(苏轼)游,尝客眉州(黄庭坚的姑母在眉州青神县),称子美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以后诗,为大雅之遗音。余邑人杨素翁高士也。闻之,请山谷书石以式来者。因作堂以庇之。今残碑断碣,无有存者。或曰:‘为前明邑侯载之而去’;或曰:‘土人欲利其地,因沉其石于沧浪江中。’呜呼,可胜慨哉。虽然子美(杜甫)之集俱在也,后之君子果能崇杜子美如黄山谷,何难使大雅遗音,复见于今日乎!当亦不关大雅堂之兴废也已。
“(南宋历史学家、《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李焘妻杨氏(福国夫人),即杨素之孙女也。”(现存丹棱县档案馆《眉丹乡贤名胜传》117页清·咸丰九年版)可见唐宗室十七世孙、紫金光禄大夫、温国公李焘的岳祖父是杨素。杨素在丹棱县城南三里许(三华里左右)的杨湾舍侧修建有名“大雅堂”,从此大雅堂成为丹棱八景之一。至今大雅堂遗址(丹棱县杨湾,今丹棱镇大林村四组。《乐山日报》91年5月25日报道过)尚存,深受人们怀念。丹棱人民已经四次选址重建过。中共丹棱县委书记张敏、县长李俊在2005年发出在丹棱县建设“生态宜居大雅城”,即重建“中华第一堂”的中国大雅堂(历史上记载已经四次重建过,这是第五次重建)的伟大号召。丹棱县有关部门已申报建设“中国大雅城”。
杨素热爱中国西南道教名山——龙鹄山的古代摩崖石刻文化,对丹棱龙鹄山上唐代《松柏之铭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十分热爱。它是研究中国道教文化和古代摩崖石刻文化的珍品。据《丹棱县志》记载:“杨素还在丹棱县龙鹄山仙人顶营造道教摩岩造像七龛,旁有石刻题记为证。石刻曰:‘元佑庚年,杨素挈男,时晖夏课此山。’”庚午是公元1090年,即北宋哲宗元佑五年,距公元1100建成大雅堂还有10年。据历史资料记载杨素在营造龙鹄山“仙人顶”道教摩崖造像七龛后,即四年多后就主持修建北宋大雅堂。修大雅堂用了五年多的时间,终于在公元1100年9月9日建成,堂内请匠人石刻黄庭坚手书的杜甫诗900多首和苏东坡的题词。杨素的儿子是杨时晖,也是热爱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人。杨素的墓埋在老峨眉山(俗称老峨山)东坡的龙鹄山之阳。担任过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和吏部尚书(官阶正三品)以及任嘉定知府、眉州知府的魏了翁曾去丹棱龙鹄山祭曾祖舅公(曾祖母的表兄弟)杨素墓。在《丹棱县志》上记载有他写的诗一首。宋·魏了翁《题杨素墓诗》诗曰:“追思初摄大夫(杨素任朝散大夫)事,得助堂(大雅堂)前拜舅公(曾祖母的表兄弟)。三十三年旧梦枕,一生一列隔黄垆。时危剩着人间我,境换遥怜向者吾。伯兮叔兮今已矣,逝者众季勉终图。”(《中国大雅堂》111页)。《丹棱县志》(乾隆版)记载:杨素是北宋时眉州丹棱县人;《眉丹乡贤名胜传》记载:宋杨素是眉州丹棱县的乡贤。杨素为中国古代的石刻文化作出较大的贡献。例如南宋副宰相李壁(四川丹棱县人,李焘之子)参观杨素建的大雅堂后给辛弃疾的词中赞扬说:“一堂真石室。空庭更与添突兀……。”赞扬杨素修的大雅堂内300多方(或块)杜甫诗碑,珍藏在大雅堂内的诗碑是“真书”(真草隶篆)的珍品情况。据历史记载:明代的沈周、文征明、祝枝山,清代的八大山人(朱耷)、吴大徵、郭麟等人都远道而来中国大雅堂钻研杜诗碑上的黄庭坚和苏东坡的书法艺术。
杨素思想集道、释、儒为一生。他崇尚老子思想,崇尚杜甫诗之祖,崇尚苏东坡和黄庭坚的文学和书法以及思想。他有钱有势,但热心公益事业,捐资修建四大工程:“素翁草堂”、武显庙(以庙内和尚管理大雅堂)、中国大雅堂、龙鹄山“仙人顶”摩崖造像七龛等。他的业绩为眉州人民传颂。杨素建成大雅堂的事迹被载入史册: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四川通志》、(明统志、嘉庆志)、清代《四库全书》、清·王士祯《陇蜀余闻》、台湾《中文大辞典》等。陕西布政使帅念祖写诗赞扬中国大雅堂所代表的大雅文化。诗曰:“素翁(杨素,号素翁,朝散大夫)旧住丹棱县,太史(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书贻白帝诗(以白帝诗代杜甫两川夔峡诸诗)。金石鸿篇风雅系,龙蛇妙笔鬼神窥。”“醉指儿曹认挺之”,“此地两公称‘合壁’。”(①指黄庭坚和苏东坡两公。苏东坡“连鳌山”和“果溪”峡的书法时人称为“同堂大雅”;②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大雅诗和中国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的大雅书法,称为诗艺和书艺的合壁。见巴蜀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的《中国地方志集成》第38部7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