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灵观照呈现视觉飨宴

(2011-10-17 10:26:49)
标签:

王其钧

文化

文化与艺术奖

《大舞台》

《经典与不朽》

杂谈

 建国以来60位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

用心灵观照呈现视觉飨宴

——对话中国当代著名实力派油画家王其钧

       

                           文/ 郭静远 洪宇箫刘牧云     图/受访者提供

 

    也许是因为艺术家独有的气质吧,今年已经57岁的王其钧看起来要比真实年龄小许多。干练整洁的发型、普通的牛仔裤和T恤、干净的脸颊并没有留蓄过多的胡须,跟记者印象中艺术家惯常的粗放形象大相庭径。这是一个儒雅的人,注重内在的人,所以他的作品也和他的人一样,细腻而内在。因为古建筑研究和艺术上的成就,王其钧在业界和社会上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等都对他的研究成果、艺术创作进行了评论与报道。一名有着独特创作风格的画家,在艺术创作的同时,也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从事艺术创作研究工作的意义,王其钧现象,为我们的艺术生态增添了迷人的风景。

       2003年,在加拿大工作多年后,王其钧选择回国,到中央美术学院执教。如今的他,身兼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人文社科中心主任、武汉大学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等多职,并兼任武汉大学、福州大学教授。金秋时节,记者在王其钧繁忙的创作与工作时间之余,与他进行了深度对话,以期直观展示“王其钧现象”。

http://s7/middle/49e40bcbxaf7594ff1f26&690

http://s15/middle/49e40bcbx77f22977a7ce&690

http://s9/middle/49e40bcbxaf75a85aa578&690

 

 

用开放性和客观性去指导创作

《骄子》:这些年您写了很多美术、建筑方面的书,也创作了很多绘画作品。尤其是您以建筑为题材进行的绘画创作非常具有特色,请问您在国外工作生活的经历对您的创作理念有何影响?回国工作后又对您从事创作有何帮助?

王其钧:回国后,我写了很多美术、建筑方面的书,也创作了很多绘画作品,可以说是我的创作井喷期。

但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我写书的想法与我出国前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与我在台湾和加拿大的工作经历是极其相关的。在与国外的出版公司合作中,我对于国际市场的书籍出版规律有了一些了解。因此回国后,对于国内大多数美术与建筑方面的书籍在写作方法上仍像是作者为自己评定专业职称用的专业说明的情况,转而另辟蹊径,一改以往对专业人员来讲也晦涩枯燥的读本写作方式,将其写成专业人员易于阅读的读本。而且在这个时期,我还写作了许多能让普通读者轻松阅读的艺术书籍。

其实,这种写作观念在国外与台湾虽已为大众所接受,但对于国内的读者来说,还是比较少见的,尤其是建筑类书籍。为了最终的效果,我的图书版式,大都由我亲自指导学生设计,并配上自己绘制的插图,因此很容易得到读者的接受。现在我虽然把创作的中心转向了绘画,但我依旧对图书市场上普及读物的发展状况很关注。我一直觉得,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普及都是为了使这一领域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发展、传承。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关注它,而不是把它神秘化。只有懂得它的人越多,传承下去的力量才会越大。

出国前我绘画的格调和题材选择完全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做决定的。但在国外生活多年后,对于国外的收藏者和艺术家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在国外,收藏者对绘画作品的喜好与艺术家愿意给予的配合度是有差距的,在艺术品市场上的成功与艺术家品味的高雅也并不总是呈现此高彼低的情况。这一点又与当下国内的情况有所差异。在国外,很多情况下,两者是可以同一的,也就是说,艺术品既高雅,又不乏收藏者。回国后,我对国内艺术品收藏者的喜好作了分析,尤其对于油画市场。由于国内并没有经历过新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时期的过渡,因此大多数民众还是喜欢具有一定古典意味的写实性作品。我这里说的是 “一定”,不是“绝对”,因为国内的美术界把抽象的绘画作品称为“现代绘画”,并与“具有一定古典意味的写实性作品”完全对立起来看待,这与国外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我的绘画作品里,无论是题材还是构图,无论是技法还是表现,常常可以看到两种观念在同一画面中交织。如果说在国外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对我回国工作以后的创作有何帮助的话,那么,主动运用开放性和客观性的观念去指导我的创作,应该是在海外生活的这些年的收获之一。

 

古典的题材,现代的形态

《骄子》:在你的艺术生涯中的有几个转折点,这些转折对你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王其钧:在利国铁矿工作时,主要是利用油画和水粉画进行创作。那时参加工人业余创作是当时的主要途径。在最基层的那些日子,生活虽然极其艰苦,甚至才刚参加工作四天就面对一位同学因工而亡的变故,但这些都是对我后来成长的奠基。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后,画连环画。在徐州国画院从事国画人物创作,并参加很多美展,其中包括第六届全国美展等重要展览。作品被多家美术馆收藏。这些实践对于自己的人物造型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就读期间,出版了白描画集《中国民居》。我的这种线描的画法,至今影响着全国学习建筑学的学生。在这一点上虽然有些意外,但却成为我不改研习建筑史初衷的外因。

移民出国以后,用钢笔加水彩画插图,并观看西方绘画原作,由此开始重新思考我的油画创作方向。回国后,以我崇尚的古代文人画为基点,将国画以自己创立的“新文人画风”的风格呈现,使自己回到了中国文化的本位中。

 

《骄子》:您认为您的创作理念对于现实的意义是什么?

王其钧:我的油画作品将一些中国古典元素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技法及艺术思潮进行了结合。题材方面我也没有再像多年前一样固定,而是广而取之。譬如将中国传统书法作为一种符号,融入到我的画面中;将中国人喜欢的清溪顽石作为自己常常表现的主题之一;以京剧为题材创作等等。我的创作理念是:我的作品既是对自我心灵的观照,又是呈现给观者的视觉飨宴。既然是美术,“美”即是核心。我在国外生活许多年,看到对于绝大多数的观众来说,美术创作的理念仍然是要表现美、颂扬美、弘扬美。

所以我绘画创作的现实意义就是让人在欣赏我的作品的同时,不仅从视觉上感受到美,更希望他们能感受到我内心深处的宁静。让大多数人在第一次见到我的绘画作品时,就能喜欢上我的作品。已经走过了56年人生历程的我,心已经越来越平静,所以,我愿意把我无时无刻不在暖阳照耀下的心情分享给他人,而不因我人生道路上曾经和现在的折磨去再劫他人的灵魂。

 

用油画的方式表现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及审美趣好

《骄子》:在您的油画作品中,可以看到国画的构思和元素,如何去理解这种互融性创作思路?

王其钧:在我的艺术观里是不具有排它性的。我从来没有限定自己在某一个单一画种里进行创作。这或许会让人觉得我不够专一。但是我想说的是,这并不冲突。只要我是带着激情去创作的,最后用油画还是国画,那只是最终采用的表现手段而已,徐悲鸿不就是如此吗?!因此,在我的国画和油画作品里,不但可以看见相互的影子,还能看见我建筑研究的背景。拿我的油画作品来说吧,皇家建筑、江南、徽州民居、山西民居等,常常以独立或背景的形式出现在画面中。但它们不是简单的原景再现,我力求在建筑结构上准确,用光独特。

另一个我喜爱的水石系列也是如此。我借鉴了国画中的一些画境,但我运用了油画独特的色彩表现张力。在这种创作中,观者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东西方绘画思想及方式的交融,相互并不排斥。也就是说,我用油画的方式表现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及审美趣好,是对我们传统文化价值的肯定,而非否定。

 

《骄子》:您目前有什么新的创作吗?您平时怎样去寻找灵感?

王其钧:最近我在自己称之为“新文人画风” 的概念下重新创作了一些国画,目前还处在亢奋期,因为它完全颠覆了我以往的风格。至于谈到灵感,我反倒认为应该称为“有感”。我的创作总是与我过去与现在的所见、所思、所感发生联系,属于“有感而作。”

 

艺术间的相互影响是绝对存在的

《骄子》:在艺术上你最欣赏哪几个人?

王其钧:我个人认为,一个人如果在艺术上要取得成就,就不能囿于对某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欣赏。而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受到不同的人的影响。比如,早年我在国画院工作时,北京画院的周思聪先生,是我心目中最喜爱的画家之一,我也多次到北京拜访她。她提出的 “国画以书法为基础”的理论,成为坚定我长期练习书法的要因。我的国画以线条为骨骼,中锋行笔,追求的是与书法一样力透纸背的效果,是对 “骨法用笔” 真正的践行。现在看来,我能够以“新文人画风”作为切入点进行国画创作,是得益于周思聪先生的理论的。

美国教授白格勒,是著名建筑理论家亚历山大的学生。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和他相识的。他对我最大的帮助在于他用后现代主义的观点,给我指出当时中国建筑史研究最有潜力的方向“应该是研究中国民间建筑、民间文化。要重视文化的传统性,注重文脉。”他对我的影响是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从仅仅被视作绘画创作素材的阶段到着手研究的转变。

 

《骄子》:您的艺术成就涉猎多个不同领域,请谈谈这些年来的艺术实践中,对您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王其钧:艺术的各个门类之间是相通的。中国古人说“琴棋书画”是文人墨客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当代社会学科众多,因而适当收缩文化人技艺的范围也是正常的。但是,适当的宽泛知识仍然是必要的。因此,潘天寿先生曾经说:“不必琴棋书画,但要诗书画印。”

在美术的概念中,除了建筑与绘画之外,还包括雕塑、工艺美术。我的知识仅涉及建筑和绘画两个方面,而且建筑我也主要聚焦在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尤其是民间住宅建筑的研究方面。因此,我的艺术涉猎还是较为聚焦的。

关于又画国画、又画油画,这样的艺术家在国内很多。从我们敬仰的徐悲鸿先生,到当代的吴冠中先生,都是这样的艺术大师。我觉得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是绝对存在的。我的油画水石题材,就是石涛、八大山人绘画构图的油画表现。我的国画白描中的民居建筑,就是钢笔写生的毛笔再现。我的国画人物和油画人物都注重形体和内在张力的表现,而不太突出动态的表现,其实在构思与表现的手法上都是相同的,只是工具不同而已。

 

画笔下的中国底蕴

《骄子》:您的哪些作品是让您偏爱有加的?为什么?

王其钧:尽管每幅作品都是出自自己之手,但是当作品完成后,不是每幅作品都能达到自己最初预想的效果。但是《莲风细无声》这幅油画却是我很喜欢的一幅。莲是旧时国人喜欢的一种植物。尽管人们都很喜欢,但是喜欢的起因却有不同。在佛教中,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因为在佛教中,释迦牟尼的诞生与是荷花联系起来的,莲花是佛国的象征与圣花。在中国文人的眼中,莲花是清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示坚贞纯洁。在普通的老百姓的眼中,莲表示连生贵子,而莲花下面的根,也就是藕,其形状和颜色就像是胖娃娃的大腿。尽管不同背景的群体看待莲的观点有所不同,但在旧时,莲作为一种装饰题材,一直被广泛运用。因此,我用这幅画来深层次地表现中国文化。

《蒙娜丽莎》就是一幅肖像画,但是却给我们传达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文化信息和社会背景。我想这幅《莲风细无声》同样是通过一个静态的肖像般的构图,传达我想要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我把它叫做“细无声”,还因为中国文化的深层次是以内功来表现的。就像太极拳,在平缓的运动中表现张力。“每临大事有静气”、“功到深处气意平”,都是讲的这同一种道理。

我把这幅画的背景给处理成北方民居影壁墙上的砖雕莲花,这就比直接画池塘中的莲花多了一个语境。就是把传统建筑文化作为自己画面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前面的年轻姑娘,穿着既传统、又现代的服装,用一种隐晦的语言,反应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http://s14/middle/49e40bcbxaf75c1bca73d&690

《骄子》: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报道过您创作的巨幅油画作品《盛世长歌》完成的消息。请问您是怎么想到去创作这副巨作的?在创作的历程中遇到过怎样的困难?为什么会想到用京剧人物来表现?您对京剧有特别的偏爱吗?

王其钧:《盛世长歌》的创作动因,源于一次与原峨眉电影制片厂制片人邓无畏老师的谈话。我本人以前并不看京剧,但是我一直很喜爱京剧脸谱,因为它的艺术特点太强了。邓老师是一位对京剧极度热爱的人。在和邓老师谈话中,他谈到以我的创作能力,完全可以创作一些京剧题材的作品。那天晚上我失眠了,反复地想,这个题材有没有创作的可能?后来就创作了《盛世长歌》,历时两年才完成。

 

需要市场,但也不放弃学术

《骄子》:在时代的大潮下,当传统艺术观与市场价值观互相碰撞的时候,“商业唱主流”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为艺术家,您觉得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您是如何处理艺术创作中的学术和商业的关系的?

王其钧:我的观点是受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影响的。我觉得,艺术应该既需要市场,但也不放弃学术。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大学副教授一年的年薪往往仅有四、五万元,教授也就六、七万元,仅靠工资是没法在大城市生存的。尤其像我这样家里还有一个残障女儿需要全天雇人照顾的。因此,通过自己的艺术活动增加收入是必须的。西方人往往用“3M”来描述艺术家的成功道路,也就是说money(资金)、 marketing(市场)、museum(展出)。目前在这个方面,我还没有真正拓展。在资金上,艺术家需要得到有实力又有耐性的赞助人的帮助。在市场与展出方面,美国成功的艺术家采用丝网印刷的艺术品模式,平均每三天在不同城市有一个个人画展开幕。这样,市场必然就销量大增。但是作为用较多时间研究艺术理论的我来说,还远远没有去涉及艺术市场。也因此,我的作品在市场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拓展。

事实上,成功的艺术家,其市场也往往是很好的。比如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陈逸飞这些大师,都在生前就有很好的艺术市场,而他们的艺术成就,也并没有因为市场而受到影响。

 

《骄子》:您目前成功入选建国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六十位画家之一,对您来说,这次入选具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王其钧:最直接的意义,就在于肯定,就是对我作品的肯定,对我多年努力的肯定。人是需要肯定的,被人肯定,被社会肯定。你可以不赞同我的说法,或认为我不具有艺术家的独特个性,但是,从深层次去探讨,我认为我的观点是成立的。

对于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来说,有的人认为艺术创作是个人行为,常常带着曲高和寡的姿态去创作,并将之视为艺术家个性的体现。我觉得那是个人创作态度的取向,没有什么不好。但就我自己而言,我觉得如果我们创作的作品仅仅是为了悦己,那另当作罢。但大多数情况下,艺术家将作品创作出来后,不但会示人,更是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或评论,甚至会将之投放市场。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寻求别人肯定的过程,不要把它看做是在讨好谁,这没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谈论。艺术创作在某些方面,与其它事物一样具有相同的特质,那就是得到的肯定越多,创作的欲望越强烈,至少我是这样的。

 

家成了我每天最想去的地方

《骄子》:是什么让您一直拥有饱满的创作热情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王其钧:我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了爱和敬畏,在任何情形下,我创作的方向或许有所改变,但我永远不会失去热情。我的生活和经历也给了我很多触动,譬如,我女儿的不幸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打击,这以后我画了好多以前从未画过的佛教题材的钢笔淡彩画,以慰藉我的心灵。

 

《骄子》:能否谈谈您对幸福的理解和定义?

王其钧:到了这个年龄,我觉得幸福既不再是每天的卿卿我我,也不再是自我陶醉的轰轰烈烈,想得更多的,是有一个安定的家。有人或许会认为我患了“爱无力”,但我却觉得我幸福并快乐着。我与太太从相识到现在,已相携走过了二十年的时光。与每一对夫妻一样,浓情过后归于平淡。不同的是我们在浓情时就开始把家庭的稳定作为一个建设目标。虽然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是我们终究成功地把婚姻中的对方转化为了双方生命中至亲的人。在我看来这就是幸福。每天回到家,听儿子讲他一天所遇到的趣事或烦恼,这个时候总是让我感觉很开心,因为能有人向你倾诉,就说明你还被需要。家成了我每天最想去的地方。

 

首届王其钧成都画展
主办方:西部广播电视《骄子》杂志社
四川众信广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展出从1124日(周四)至1128日(周一)共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