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垂直打击开发商捂地·官方首度承认房价下降

(2008-01-08 16:08:27)
标签:

开发商

捂地

房价

房产

      昨天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下称《通知》),指出“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也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充分利用。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

     新加坡仁恒置地集团公司(YanlordLandGroupLtd.)一位高管昨天听到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称:“我们的机会来了,在二级市场上许多小开发商开始把手里的地吐出来了。对于大开发商来说这也是一次机会。过去土地开发体制下出现不少“关系地”、“烂尾地”,造成大量闲置土地积存在市场上。这一纸文件旨在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一场针对以往闲置土地的整肃风暴似乎开始了。”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众多开发商提出“地荒论”,指房价上涨在于政府推出的土地不足以应付市场需求。对此,旭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林中昨天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指出,闲置土地费征收标准的出台是政府对开发商囤地行为的再一次态度严厉的警告,并将通过土地闲置费的征收,促使市场上的闲置土地尽快得到开发,增加市场上的有效供给,以拉低因供应不足而持续上涨的楼价升幅。此举将有望大大减少土地闲置,避免“烂尾地”出现。

       “一些依靠囤积土地期待升值的开发商不得不将改变原有的赢利模式,面对如此高额的土地闲置费,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圈地热有望至此降温。”林中说。

        一些先知先觉的开发商已经行动起来。浙江一家知名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称,该公司不久前把囤积在昆山淀山湖的一块别墅用地转让给了北京的一家开发商。这幅地块已经“荒”在淀山湖畔四五年之久。

         第一太平戴维斯物业顾问(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德扬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各地房价飞涨让百姓“望房兴叹”,这与一些房产开发商囤积土地、捂盘惜售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他指出,市场上存在的大量闲置土地原因众多,有的是恶意囤地,有的是由于规划变更,有的是因为动拆迁问题,有的是因为项目公司股权转让,对于这些闲置土地,如何视不同性质区域对待又不能有漏网之鱼,这是闲置土地界定标准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关键地方。

         《通知》指出,对闲置土地特别是闲置房地产用地要征缴增值地价,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订具体办法。2008年6月底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将闲置土地清理处置情况向国务院做出专题报告。(第一财经日报)

发改委首露口风:房价下降

          各地楼市的“涨跌互现”局面只在两年前曾经出现

          晨报讯(记者邢飞)国家发改委的最新统计显示,上月全国36个大中城市住房价格呈现“有涨有跌”的格局。北京期房的成交量也在大幅萎缩,根据北京房地产交易网统计,去年12月份网上日签约期房套数比上月下降近三成。

        这实际上是国家权威部门首次露出房价下降的口风。统计显示,去年12月,36个大中城市一二类地段的普通商品住宅均价较上月分别上涨0.5%和1.9%,三类地段普通商品住宅和经济适用房均价略有下降,分别比上月下降0.3%和0.2%。

        事实上,长期以来,全国36个大中城市房价一直保持全线上升的局面,其中70个城市房价在去年9月份单月涨幅达到10.5%,创一年来新高。而12月大中城市房价出现的涨跌互现局面,只在两年前“国八条”出台后短暂出现过。

        尽管详细数据还要等到本月底才会公布,不过广州、深圳等地房价下降的消息在去年年底前就已经不绝于耳,并由此在学界引发了一场有关楼市“拐点”的讨论。

       “今年通货膨胀整体走势以及由此导致的政策紧缩力度,将对楼市起到重要影响,”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表示,“今年的物价涨幅如果超过7%,调控部门就有可能进一步出台紧缩措施,那将对楼市产生比较大的杀伤力。”

        除了各种货币政策外,尹中立认为,刚刚实施的第二套房贷新政以及正在研究的物业税,都将对未来楼市产生深远影响。“调控部门应通过政策调控来改变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预期,让老百姓对房价的预期由快速上涨变为稳定,这样可以缓解公众对房地产的投资冲动。”北京晨报

 

 开发商囤地就不是10亿平方米,而是100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