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日前公布的“2005年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城镇私有住宅建筑面积87.9亿平方米,住宅私有率为81.62%。城镇住宅私有化率已大大超过英美等发达国家。但在目前最复杂最敏感的房地产问题上,这个世界第一让人惊讶的同时,验证了那句老话“站着说话不腰疼”。
城市居民住房自有率81.62%意味着什么
中国有那么多人拥有自己的住房吗,难道以此说明我们国家离“居者有其屋”很近了,百姓应该知足了,高兴才对啊,可是那些高房价背后高涨的抱怨从何而来?这些数据让人联系到前段时间北京房价上涨的两个相差一倍的数字。
与“房价收入比”一样,住房自有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居住问题解決的好坏、住房政策正确与否和房地产市场导向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数据的高低不仅标志着市场化的供求关系,也往往是政府干預或调控市场的重要依据。
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东分院副院长陈晟表示,“住宅私有率的提高一方面显示出我国住房的市场化发展是成功的,居民的住房条件逐步改善,且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自己的资产,而另一方面,多少量的私有住房才是对一个国家、一个市场的发展有利的,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在平均数之下,高收入人群拥有的住房越多,贫穷的人拥有的住房就越少。而且,富人强烈的购房计划,还可能推动房价的进一步上涨,导致更多的穷人买不起房,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7月4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引述专家的话说:“短短二十来年,中国从一个收入分配最为平均的国家,一跃成为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
住房自有率五成来自“公房”
日前,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副司长束克欣撰文指出:“城市居民住房自有率接近82%。如果剔除房改出售公房给个人的因素,笔者估算这一比率在30%左右。”
按照束克欣的估算,国家房改出售公房给个人的为52%,这种“出售公房给个人”的比例无疑世界第一。我国的人均GDP、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等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住房自有率五成来自“公房”,这说明国家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同时说明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存在惊人的腐败和问题。
一半以上的人是因为房改出售公房给个人达到住房自有的,也就是说我国住房自有的绝大部分是靠国家的福利分房解决的。然而福利分房对于现在购房的人来讲已经是“过去时”。近日,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造成当前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应是机会不平等,而腐败则是导致机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
“福利分房”这一看似过时的概念,人们在感谢党和政府关心民众的善意中,忽略了福利分房中的另类腐败,而此类腐败触目惊心,成为房价虚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按照我国福利分房政策,夫妻双方中一方单位解决福利住房的,另一方单位不予解决,可现实操作中,一家拥有2套及2套以上福利房的不在少数,尤其是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的“双职工”突出,突出中尤以带“长”的更加突出,这个“长”那个“长”,随工作调动随“调”随“分”,其福利房就不止是2套3套的问题。
“福利房”顾名思义。个人支付极少的费用。以极少的费用谋取多处住宅,这不是腐败吗?而且让人感到司空见惯,几乎忽略!这个庞大的群体在拥有多处福利房后,一套居住,其它的或出租或销售,轻松赢得所谓的“第一桶金”,再进入房产投资。这些原本工薪的阶层,成了炒房的又一支主力军,造成购房不住房住房买不起房的局面,成为楼市虚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成高收入者拥两套房
另据北京晨报报道,国家统计局主管的中国国情研究会与万事达卡国际组织近日发布《2006中国生活报告》。报告将年收入超过11万元的人士圈定为高收入群体,针对他们的调查显示,超过40%的人拥有两套以上住房,其中22%的人未来一年内还打算买房。
四成高收入者拥两套房,恰恰映射出六成中低收入者的住宅自有率要大打折扣——这恰好是自有率计算方式形成的水分!
2006中国生活报告调查了北京、上海和广州等10座大城市共5126名消费者,其中北京有1050名。所有被调查者的家庭年平均收入为21.8万元,个人年平均收入为11.7万元。报告称,95%的人拥有住房,其中87%为自购住房,并且33%的人拥有两套住房,10%的人拥有3套及3套以上住房。所有被调查者的户均住房面积为113平方米。
在高端群体中,住房正明显地由消费向投资转化。在拥有1套和2套住房的人中,计划再次购房的比例为21%,而在拥有3套及3套以上住房的人当中,这个比例更高达34%。报告认为,从当前的市场来看,房地产依然是回报较高、风险较低的行业,从而刺激高端群体的投资行为。
“危险导向”恰恰来自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
束克欣认为:“我们现在的住房政策是要中低收入的家庭都去买房,而且是买新房,这导致住房需求欲望过大,住房消费超出了购买者的承受能力。要求大家都去买房居住,这是一种错误的、危险的导向。住房消费是有梯度的,一般来讲,30%的人有财力买房居住,其余70%的人应是租房群体。对于这一块,政府该管的主要是解决谁投资建适合这些消费者的租赁房的问题。”
与欧美人经常异地就业的习惯不同,“安居乐业”是千年传承的中华传统,百姓的购房需求与所谓虚荣心无关。
目前高房价使70%的人买不起房,相信每个人都清楚:不论什么时候也不可能“大家都买房”。媒体也从未有过相关文章报道,怎么可能有“导向”。相反国“六条”颁布以来的重大新闻事件,人们在网络上,在中央级媒体上,可以看到相关报道,除广州、深圳、北京等少数地方媒体外,数千家地方媒体对于宏观调控十分“谨慎”,十分“吝啬”,十分“冷淡”,人们只要在百度上检索一下,便一目了然。
为什么有大量的消息不能在地方媒体落地?实际上房地产问题可以说是“相当”的清楚,但大量的信息停留在网络喋喋不休的争论和个别中央级媒体报道,由于普通民众更多地是靠当地广播、电视、报纸来获取信息作出判断的,所以对绝大多数民众来讲,因为媒体这层纸没被捅开,导致大面积的信息不对称,相反在各种虚假信息中导致从众,以致跟风追涨房价,使原本早该理性的房产继续“泡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