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梦的传说

游览佛寺最让我感觉到自己的无知,对这方神圣之土的景仰总能探寻到我内心大片大片的荒芜……
——题记
在我的记忆中,每次旅游都会观览不止一个佛寺或道观。这大概是我们中国的一个旅游特色吧:但凡“经典线路”就会涉及佛家圣地,但凡宗教圣土则隐居深山密林,还在“遥不可及”的高处。往往要汗流浃背、拖着疲惫的双腿踏上“力所能及”的最后一级台阶,才能到达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
每次都很麻木地被导游引上香火兴旺的大殿,面无表情地聆听由同一个主人公在不同地点演绎的“佛林外史”,看着周围和我一样沉默的游客,不知道这沉默中诉说着虔诚、信仰抑或淡漠?
也许只有在一个细雨朦胧的夏天,独自潜入其中,才能读懂这里的“净”、“静”……(外面大雨瓢泼,寺院里因为有树的荫蔽,只有星稀的雨滴,让我能够沐浴在这份空灵中继续我的思路……很是惬意)
宝通寺是位于闹市区的一片静地。旁边的“宝通寺素斋”似乎让人为它的“商业化”有点遗憾,但想想连少林寺都被释大哥运作成一个成功的商业品牌了……这点确实不应该苛求。

它建于南朝刘宋时,年代的久远倍增其在我心中的历史厚重感。镶嵌琉璃瓦的八角楼掩映在参差的树影中是南方古刹的特色——鲜明的色彩对比让这里多了一分灵秀。对佛教文化的无知,让我的关注点似乎只能放在这些很肤浅的景观欣赏上,我只追求那些和谐的搭配所散发出的诱力。
离大门不远处是一个椭圆形水池。水不很清,池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雕栏玉砌,但吸引我的是池塘中姿态各异的小乌龟。他们大多爬上了池中的一个荷花雕塑“小憩”,少数“父子携行”在水中徜徉——太有趣了!我对乌龟的这份感情大概是因为姥姥吧,家里曾经养过几只,姥姥像照顾小孩一样喂养他们,还不时地与小家伙们对话,直到最后他们先后逝去……爱屋及乌吧,我随即拨通了姥姥的电话,给她讲我来参观佛寺,并看到一群可爱的小家伙……姥姥是个信佛的人,听得饶有兴趣。放下电话,才发觉这个景点蛮有意义,它能满足姥姥的一种情愫——我可以用我的眼睛去搜寻姥姥喜爱的风景!
这里的另外一个特别之处是有许多前来诵经的市民,他们很准时地出现在“万佛堂”,向我诠释着一种信仰……
整个寺院很静寂,我喜欢这种宁谧的感觉。苍望中,“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身心得以舒养,荡涤一些烦恼与迷茫——很满足,不虚此行!
2008年7月1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