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俺村·俺家·俺的乡亲们
(2007-10-06 01:42:18)
标签:
我记录
生活变迁
视觉/图片
美图
旅行
|
分类:
创作体会
|

30年前,我上初中,放了寒暑假,生产队长总爱找到我帮忙干一些事情,那时候干一天也就给5分(满分10分,算一个人工),虽然我们生产队有副业收入,5分也就只值5角钱。但心里很高兴,认为生产队长很看得起自己,有时还能混一顿集体的饭吃,乐此不疲。
就是那个时候,我随生产队的大人们经常去一个地方收购红薯干,也就是我前几天(2007年10月2日)又故地重游的地方-槐树底村。
说槐树底村,你会一头雾水,槐树底村在哪里?详细地址是河南省沁阳市常平乡槐树底村,村旁有个神仙洞,现在被打造成风景区,还有点小名气。一条丹河蜿蜒而来,九曲十八弯而去,现在也被宣传为丹河峡谷风景区。
那时候槐树底村有20多户,100多口人,小山村因有个大槐树得名,因靠山临河而富有灵气。石台阶、石碾磨、土窑洞,小村的一草一木,都象一首难忘的歌、一部经典电影,世代传唱,祖辈传承。现在,仍然回味无穷!
记得当时在一个生产队长家里吃饭,姓什么忘记了,但他厚道朴实的面容我现在记忆犹新。每次在他家里吃饭,都离不开9角8分一瓶的焦作白酒,他酒量不行,但槐树底村的人在他的号召下前赴后继,一会儿一个一会儿一个进来敬酒,只喝得带我去的大人们东倒西歪地走出槐树底村,他们送到大槐树下,然后也东倒西歪、语无伦次、参差不齐地喊:下次再来。
那时候,真搞不懂,为什么每次去都要喝酒,后来长大了才明白,这就是山里人淳朴!后来才有感觉,当时去槐树底村,还真有点象回家。
所以,现在故地重游,想看看“俺的村”、“俺的家”、“俺的乡亲们”。
走近槐树底,荒凉感扑面而来。近年来因为村里“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有的搬进了城,有的搬下了山,只剩下不到10户人家固守着大槐树,村里很多房屋、窑洞倒塌,院落荒芜,见个人都很难,只有大槐树老树发了新芽,并且越来越有仙气,受远近人的拜敬。
非常怀念当时的槐树底村,她离我们远去了,我觉得太可惜了,乡亲们搬到居住条件好的地方是好事,但依槐树底村的风水和天时地利,村落破败了就是不应该的事,为什么旅游管理部门不能把他包装一下,成为一个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好地方呢?现在的乡村度假旅游蓬勃兴起,很多地方新建古镇、民俗村、农家乐,槐树底村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不利用,我觉得也是罪过。
一位摄影前辈多次去槐树底村搞创作,他说一年不如一年,越来越觉得没什么拍了。槐树底不仅是摄影绘画创作人的资源和财富,更是旅游产业的资源和财富,丹河峡谷、神仙洞旅游景区还很不成熟,功能还很不健全,如果把槐树底村开发好,仅有丹河峡谷的风情度假旅游会更具人气。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批评指正!




这样的情景难以维持几天
摄影家们忙张抢救素材
有创作的艰辛
也有收获的喜悦
希望摄影家们的努力换来山村新的未来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