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博士看盘:(2008年9月5日更新)
(2008-07-07 16:53:51)
标签:
博士看盘熊市中期证券/理财股票 |
分类: 大势跟踪 |
陶博士看盘(记录历史,见证成长):
2008年9月5日更新:(继续空仓等待)
今日上证大盘最低跌破了2200点。
2006-2007年的牛市,是百年一遇的大牛市。2008年的超级大熊市,也是百年一遇的大熊市。生活就是这样多姿多彩、欢乐后面紧跟忧愁、高兴后面紧跟悲伤。
这就是股市,牛市与熊市交替而来。这就是中国的股市,暴涨暴跌后走向成熟。
2008年8月23日更新:(继续耐心等待中期反弹信号的出现)
自6124点下来,按照我的中期交易系统,第一个中期买入信号出现在2007年12月中旬,我们从空仓转为满仓操作,买入了冠农股份等一批强势股组合,2008年2月清仓出局,两个多月内资金整体增值40%以上。
伴随着超级熊市的惊人进行,第二个市场自动形成的中期反弹信号到2008年8月23日还一直没有出现。我们途中曾经做过猜测,但是中期反弹信号始终还是没能出现。
现在我们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是继续苦苦等待。投资是需要耐心的,等待是需要耐心的,耐心等待是股票投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等待市场止跌,等待市场自动出现中期反弹信号,等待个股们的自动表演,等待观察中的个股出现理想的买入点。等待一个系统性的投资机会,等待一个在几个月内资金整体上可能大幅增值的买入机会。
长线依然需要继续苦苦等待。等待价值1元的股票能够在0.5元以下、甚至0.3元以下的价格买入的绝佳机会。
未来的市场低点在哪里,我们现在告诉你的第一个答案是“不知道”、第二个答案是“边走边看”。等待市场自动形成吧。没有最低,只有更低。顺势而为,耐心等待。等待一个惊人的超级便宜机会,等待一个具有超级安全边际的发财机会。等待一个几年N倍的牛市机会。
中期反弹信号或许就在下周,也许在下下周。天知道何时出现啊。可能只有上帝能够提前知道答案,但上帝的电话永远占线,凡人不可能咨询到准确的答案。作为凡人的我们,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是等待。等待底部确认后再买入,以确保将现金安全地带到最终的底部。
2008年8月13日更新:
根据新浪最新市场调查结果,截至2008年08月13日21点半,76%的网友看到了2300点下方,人性的恐惧!!!!!
那么,市场会不会重大级别的反弹?预计8月中下旬将见分晓?
新浪市场调查:2008年08月12日
http://survey.news.sina.com.cn/voteresult.php?pid=26208
2008年8月9日更新:
大盘指数在创新低后,有两种可能的走势,一种是数周内出现V型反弹(即出现6124点下来的第二个市场自动形成的中期反弹),一种是数周都是振荡下跌。边走边看吧。
长期趋势继续向下看深证成指5000点。
2008年8月8日中午更新:
大盘指数短期一个月之内,可能行将创新低,先看2500点吧。
长期趋势继续向下看深证成指5000点。
2008年7月23日中午更新:
友情提醒,市场可能选择了A、3000点下方。熊市当中,小心驶得万年船。
陶博士看盘:反弹高度有限?( 2008年7月13日下午记录)
大盘反弹高度:A、3000点下方,B、60日均线,C、补缺口3329点
边走边看吧。
本轮熊市的长期的悲观目标仍然维持前期判断:深证成指5000点。长线的战略性建仓时机仍然需要苦苦长时间等待。
陶博士看盘:熊市中期开始?( 2008年7月7日下午记录)
2008年6月25日我已经指出:目前看上证大盘要跌到2245-2500点的人士太多,是目前主流的观点。根据逆向思考的艺术,大盘走势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上证大盘不会跌到2500点之下,第二种可能是上证大盘要明显跌破2245点,到达2000点下方。对于目前的情形,个人观点,大盘可能的走势是没有到达2500之前,有一波像样的反弹,因为必须要改变多数人士继续看跌的观点。最强的走势是上证2695点是反弹的起点,另外可能在2500-2600点之间产生反弹。
今日(2008年7月7日)两市大盘的成交金额创出最近一个多月的新高,基金指数、深证成指和深证综指已经放量站上20日均线,从技术意义上看,中级反弹确立的可能性较大。
从上证综指来看,本轮熊市调整最低点是2566点,我6月25日指出的“最强的走势是上证2695点是反弹的起点,另外可能在2500-2600点之间产生反弹”的预言似乎正在得到验证?(深证成指和深证综指6月20日的最低点对应上证2695时的低点没有被跌破)
各指数的差异表现,似乎说明可能有一波中级反弹?
当然,长线来看,熊市中级反弹结束后,熊市末期仍会来临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即2566点将来被大幅趺破的概率相当大。本轮熊市的长期的悲观目标仍然维持前期判断:深证成指5000点。
简单地说,目前可能有一个熊市当中的交易性机会,长线的战略性建仓时机仍然需要苦苦长时间等待。
周末的文章再探讨反弹的高度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