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月大盘指数下跌风险不大

(2007-03-09 15:53:03)
分类: 大势跟踪
 

3月大盘指数下跌风险不大

陶博士

 

一、每年一季度结束之前大盘走势的参考意义并不十分重要

笔者最近三四个月的文章,主要在分析我的2007年十大金股,这期间较少谈及大盘走势。主要的原因有:

第一,笔者是一名趋势投机者,在明显的上涨趋势面前,我觉得大盘走势没有多大的探讨意义。笔者自2006年9至10月看多大盘以来,一直坚持中长线看多的观点。在大盘上涨趋势没有明显改变之前,探讨大盘的走势就显得意义不大。

第二,根据笔者的经验,每年四季度至第二年一季度结束之前的大盘走势的参考意义并不十分重要。每年下半年到第二年上半年,基本上都有一批主流股票走出主升浪行情。即使是在2005年上半年,大盘下跌的背景下,也有像贵州茅台、海油工程和烟台万华这样的股票走出了漂亮的涨升行情。因此,每年四季度至第二年一季度结束之前的时间和精力用来研究个股是比较合适的,用来猜测大盘的走势有点浪费时间的味道。

 

二、大盘上半年可能仍会有新高

2007年一季度行情还有三周就要结束,在上周2月27日大盘出现近十年来最大跌幅日K线、大盘上涨趋势可能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现在来探讨大盘的走势就有那么一点点意义了。

笔者认为,对于一年以上的长期走势,大盘仍处于牛市,将来再创新高应该没有多大问题(本文不做继续探讨);对于半年左右的中期,大盘存在中期调整的可能性;对于一个月左右的短期走势,大盘存在再创新高的可能性。

先简单探讨一下半年左右的中期走势,笔者认为存在中期调整的可能性。本轮牛市自启动以来,一直没有像样的中期调整,也许可能发生在今年二季度至三季度。参照全球各大股市在大牛市之中的走势,大牛市初期经历了一轮幅度至少翻倍的行情之后,绝大多数股指出现了一次回踩年线的大调整,调整结束后又迎来了更大的行情。上证指数突破多年的2245高地以后,也可能需要一个回抽的动作。目前上证指数的年线在2000点下方,半年后的年线也许会到达2200点附近。半年后回踩年线和回抽前期历史高点的动作,这应该是技术意义上可以解释的一种指数运行方式。

对于一个月左右的短期走势,大盘指数下跌的风险可能不太大,甚至存在再创新高的可能性。从资金面来看,最近新基金发行相当吃香,股票帐户每日新开户人数连创历史新高,这说明场外资金进场买股票的欲望还非常强烈。从盘面各板块的走势来看,似乎也不存在短期内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妨来看看本轮行情各大主流板块龙头个股的走势。银行板块中,中小银行股浦发银行(600000)和招高银行(600036)的反弹正在进行中,他们就此停止反弹而一路向下跌的可能性较小;中国银行(601988)和工商银行(601398)的走势不妨参考一下北辰实业(601588)本周开始的反弹,在经历了两个月的调整后,再来一波一个月左右的反弹是一种合理的走势(虽然不排除这种反弹会产生半年内次高点的可能性)。地产板块中的万科A(000002)可能也需要进一步反弹以确认前期高点的成立。酒类板块中的贵州茅台(600519)的反弹走势仍在进行中,预计未来一个月内仍有回到前期高点甚至再创新高的可能。贵州茅台今天首次将两市第一高价股的位置让给了驰宏锌锗(600497)。茅台就此拱手相让么?应该至少还存在与驰宏锌锗反复争夺第一高价股位置的可能吧。机械板块中的三一重工(600031)、柳工(000528)、中国重汽(000951)和中联重科(000157),可能正在构造一个复合型的头部(4月份以前、十周以上的头部振荡),他们顶部的振荡应该还没有结束。

 

三、设定止损认错的技术条件

当然说大盘指数在3月的下跌风险不大,这纯属一种猜测。如果指数出现大幅下跌,我们需要设定一个止损认错的技术条件。

笔者认为可以设定如下一个技术意义上的止损认错条件:大盘指数收盘跌破十周均线或50日均线。目前市场似乎在期望大盘指数重复2006年7月13日大阴线后的走势(盘整11个交易日后向下跌破50日线而很快结束调整)。目前大盘指数离50日线较近,如果大盘向下调整,很快就会跌破。历史会不断重演,但简单重复的可能性不大。上次跌破50日线很快结束了中期调整,如果此次跌破50日线,可能只是宣布中期调整的开始。因此,3月内任何时刻,如果大盘指数下破十周均线或50日均线,则宣布上述关于3月大盘指数的猜测是错误的,当及时止损认错,认为大盘将可能出现回踩年线和回抽前期历史高点2245的中期调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