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雄性织巢鸟先筑爱巢被择偶,很“爷们”!

(2011-09-02 17:12:10)
标签:

织巢鸟

建筑大师

雄性

爱巢

很爷们

奋斗

憧憬

无奈

http://s9/middle/49e17618h7797c830a5c8&690

   

    上月11日,我在博文随手拍(82)中上传了我用卡片机拍的鸟巢。那些照片是在所在城市的周边拍的,从鸟类筑巢艺术上来说,并不具代表性,最具代表性的,是堪称建筑大师的织巢鸟的杰作。这类作品我只是在电视上见过,在我的生活视野内没有条件拍到它们,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从网上下载了部分织巢鸟的鸟巢图片与博友共享。

    在下载的过程中,我读到了一些关于织巢鸟的动人的故事。

    台湾作家叶昭洁的小说《织巢鸟爱情纪事》里有这么一段话:

    “有一种鸟,叫织巢鸟。

  雄鸟用它小巧的喙,衔来干草,一根根地织就起碗状的美丽小屋,然后静候着雌鸟的来临。

  日子一天天过去,雌鸟依然杳无音讯。

  痴情的雄鸟愿意为雌鸟担负起所有的保护责任,它打翻鸟巢,寻找新草,再筑一个……  

    如此周而复始,织巢鸟总是忙碌地织就一个又一个的巢,一天又一天地等待它心爱的妻子……”

    看了这段文字,十分感动。抛开它们高超的筑巢艺术不说,单从筑巢的动机和艰辛以及百折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来说,这种雄性织巢鸟是不是很够“爷们”?!但是,联系到国人的现实,又有多少择偶的帅哥们,为构筑爱巢,在艰苦奋斗和美好的憧憬的交织中,多了许多无奈……


http://s14/middle/49e17618habedd3bd940d&690

http://s11/middle/49e17618habedd53ef02a&690

http://s13/middle/49e17618habedf575a38c&690

http://s2/middle/49e17618habedf609c281&690

http://s10/middle/49e17618habedda4a8389&690    http://s1/middle/49e17618habeddcadcaa0&690

http://s6/middle/49e17618habeddfcf8ff5&690

http://s13/middle/49e17618habede3df85fc&690

http://s5/middle/49e17618habede63875f4&690

http://s7/middle/49e17618habede6ea05a6&690    http://s2/middle/49e17618habee119b21a1&690

http://s8/middle/49e17618habedd5f5de27&690

http://s6/middle/49e17618habee1444e855&690   http://s15/middle/49e17618habee98e937ae&690

 

http://s5/middle/49e17618h7797e30a8564&690   http://s4/middle/49e17618habeee0a65953&690
    

    下面是老妈头关于布朗斯教授夫妇研究观察非洲织巢鸟的部分记叙,有时间可以读一读。

    布朗斯教授夫妇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动物学教授,一直从事着鸟类方面的研究。因为织巢鸟筑巢的特殊功能,博士夫妇对这种鸟很感兴趣。他们借前往非洲做访问学者之机,来到坦桑尼亚赛伦盖提国家公园进行研究。

    坦桑尼亚境内的赛伦盖提草原绵延14000多平方公里,是非洲十大自然奇观之一,也是美国《国家地理》列出的“50个必游之地”中最后的处女地。这里生活着很多凶猛的动物,如非洲最大的狮群、玛拉河中饥饿的鳄鱼,但最独特的却是织巢鸟。它们不仅小巧可爱,而且仅用干草就建成了能够维持100多年之久的巢穴,这种巢穴足有1吨多重,堪称“公寓楼”,里面能住400多只鸟。此外,它们很早就明白了置办“房产”在求偶中的重要性,雄鸟不断地筑巢,等待雌鸟的来临,若等不到新娘,它便拆了巢重新再筑......                        

    …………

    3月的一个午后,赛伦盖提国家公园刚下过一场大雨,草原上的所有动植物似乎一下有了无限生机,空气中也弥漫着淡淡的水汽味道,很是新鲜。这天,教授刚刚走到熟悉的合欢树下,忽然听到头顶上一声悠长的鸟叫。连续三声之后,林子里忽然从四面八方涌来了一两百只织巢鸟。其中一只黄胸织巢鸟率先落到地上,用喙叼开雨后湿润的泥土,接着又有二三十只鸟停了下来。其余一部分鸟停到金合欢树上,衔来附近的枝丫和草茎开始打结。地上的织巢鸟陆续叼着泥土飞回树上,用湿润的泥混杂着草茎让刚编好的部分更牢固。工地上熙熙攘攘,几百只织巢鸟在枝头上飞上飞下,却不杂乱无章。原来,为了建成这样硕大的几百家共同居住的巢穴,一个牢固的屋顶是关键。于是在每年春天繁殖季节来临之后,家庭中年长的织巢鸟就会以鸣叫示意,成年的雄鸟就会从四周蜂拥而来,先共同盖好茅草屋顶,然后各家编织1个圆瓶的巢。建一个高达3米、直径将近5米的巢穴,要花费200只织巢鸟将近8个月的时间,而织巢鸟平均的寿命也不过5年左右!

    在建好一部分屋顶之后,织巢鸟就可以开始在下面建巢了。三个月之后,教授夫妇再次在一个雨后进入密林,正好看到一只雄性织巢鸟开始清理地上带着雨水的草。他给这只鸟取名辛格。教授夫妇明白,辛格一定是要织巢了。果然,它准备了一些草后,用嘴衔着飞回树上。它停在一根树枝分岔的地方,先把衔来的植物纤维的一端紧紧地系在选好的树枝上,用嘴来回编织,穿网打结,织成实心的巢颈,然后由巢颈往下织。它用结实的棕树叶在树杈上打一个漂亮的丁香结,一环扣一环地编织它的窝。它的嘴和两爪相互配合,用一只爪支撑着身体,另一只爪配合嘴的工作。它用嘴把事先准备好的草从圆环中穿出,再倾斜着身体把草扯紧,织巢鸟每织一次都很吃力,毕竟这样的动作很有难度。或许是累了,它休息了好大一会儿,才继续去地面上整理草。然后它又衔着飞回树上,重复刚才的动作。最后密封巢顶,中间形成空心的巢室,在巢的底部织一个长长的飞行管道,末端留有开口。这样,巢顶既能防风遮雨,又能挡住灼热的阳光,飞行管道用来防御危险的树蛇。

    5天之后,辛格已经把巢织好了,新巢都是用绿草或刚变黄的草丝织成,像是梨子挂在枝头,刚变黄的草丝显得金光闪闪,像是芦苇上吊着的金果,煞是好看。10天之后,当教授夫妇再次来到辛格的新家下面时,看到辛格站在新家的外面四处张望着,似乎在等待着什么,还发出叽叽喳喳的叫声,在自己的巢上面跳来跳去。这时一只雌织巢鸟飞了过来,辛格忽然停止了跳动,昂着头望着正在飞过来的雌鸟。雌鸟飞了过来,它在巢的四周盘旋着,辛格的眼神也跟着雌鸟的飞行而转动,显得有些兴奋,它又开始了它的叫声,叫声中透着欢快。雌鸟飞到巢口,把头伸了进去看了看巢的里面,这时,辛格悄悄凑在雌鸟的后面,用身子顶着雌鸟的身体,好像是要把雌鸟顶进巢里面去。或许是辛格顶雌鸟的行为冒犯了雌鸟,突然,雌鸟抽出头,张开翅膀,飞快地飞走了。从抽出头到飞走,整个过程似乎不超过一秒钟,辛格显然没有料到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它只能失神地望着飞走的雌鸟,发出几声哀鸣。

    令人吃惊的一幕发生了,辛格失落地用喙一点点将巢上的草丝啄掉,从巢的不同方位抽出几根草,鸟巢一下子掉到了地上,不到十来分钟就变成了地上的一摊枯草!布朗斯教授“啊----”了一声,为辛格自毁巢穴的行为心痛不已。原来,辛格筑巢是为了吸引雌鸟来交配,雌鸟只对鲜嫩翠绿的巢感兴趣,如果在巢草变黄之前它还没有获得异性的青睐,它就得重新再造一个。如此反复,直到觅得合适的伴侣。半个小时以后,辛格终于从雌鸟飞走的打击中恢复了过来,它休息一会儿后,又开始在地上重新收集草,整理起来开始织巢了。这次辛格织巢似乎花了比以前更大的力气。它没有在自己这棵树下面寻找草,而是飞去其他地方,找了些更有韧性、也更柔软的草。另外,它还在其中加了几根有颜色的鸟的羽毛,一下给这个原本单调的巢增添了一些色彩。辛格花了两个星期才把巢织好,显然它是想把巢织得更漂亮一点,能吸引到雌鸟。

    那天,在辛格织好巢后的一个小时左右,就飞来一只雌鸟,布朗斯太太给它取名茱丽。辛格高兴地迎接着,茱丽显然是看上了辛格花费很多心思建好的新家,没看几眼就从巢口进去了。在附近观察的教授夫妇都很高兴,辛格的付出终于有回报了。没过一会,辛格和茱丽一起飞了出来,它们去附近衔回很多软草,把巢垫得更舒适,因为这里就是辛格和茱丽的洞房了。在两只鸟最后一次衔着草进巢后,就再也没有出来。教授夫妇相视一笑,很显然,辛格是在和自己的老婆“快活”了。傍晚,银白色的月光照亮了静谧的赛伦盖提草原,合欢树上的鸟巢里也安静了下来,鸟儿们飞回大家庭中享受着温情。结束了3个月的观察研究之后,布朗斯教授感慨地对妻子说:“织巢鸟大概是动物中最有‘房产’意识的鸟类了,它们在开始求爱之前,懂得为自己未来的伴侣和后代先准备一个温暖的窝。可能它们觉得,有了家的爱才会更安定。同时,它们利用自己善于筑巢的本领,为许多凶猛的动物提供栖身之所,来换取自家安全,这也是弱者的一种智慧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