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商供货商:同质化竞争下的两败俱伤
(2008-07-12 18:06:18)
标签:
供货商
议价能力
中国制造企业
宁向东
李飞
梁雨谷
进店费
财经
|
|
杨春已经习惯了买家电到国美,买食品到家乐福,即使不买什么,他也喜欢到这两个地方逛逛。这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类似国美、苏宁、家乐福、沃尔玛这样的大型超市,还能给他带来价格和质量上的安全感。特别是新店开张或节日促销的时候,早上5点就有在店门前排队等着抢便宜货的。渠道商就是这样一种亲民的感觉。
然而尽管对于“渠道商压榨供货商”的论证已经持续了几年,对于“进店费”、“上架费”、渠道商索贿等潜规则也披露了相当长的时间,《零供公平交易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也出台了不少,但渠道商与供货商之间的矛盾和斗法,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从舆论反映来看,大多更偏向于代表“中国制造”的供货商。一位食品供应商表示,商品的毛利率也就20%左右,而交给超市的费用全加起来几乎相当于销售额的15%,再扣除运输、人工费用后,生产商可能连1%的利润率都拿不到,甚至会赔本。有业内专家表示,中国制造之所以质量低,就来源于渠道商对供货商的压榨。羊毛出在羊身上,被渠道攫取的利润体现在产品质量的降低。而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表示,像沃尔玛等国外渠道,商家定价,它确定自己的毛利率,然后再找厂家,受不了的企业退出沃尔玛。而国内都是厂家确定产品卖多少价格,商家按这个价格卖,拿返利,拿销售提成。“我们没法跟海尔谈价格,我们怎么会强势呢?”
“进店费并不是谁压榨谁的问题,”参加了相关政策制定的清华经管学院零售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飞教授表示,“只是利益的再分配问题。渠道商的平均利润低于制造商,低于行业平均标准。零售企业靠差价利润,并不能弥补其成本,所以进店费有合理性。而且渠道商不仅是销售商,其所提供的场所还有展示商品的功能。渠道商的利润率只占行业利润率的1%到2%。”
渠道商靠“进店费”生存,说明了两个问题:渠道发展的畸形和制造企业产品的孱弱。从制造企业来看,清华经管的宁向东教授认为:“我去买电视根本不看牌子,拿起一台就走,因为中国的电视都一样。”这一点也是中国制造企业的通病。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梁雨谷表示:“供货商议价能力不高,与其技术问题有关。比如家电企业,技术掌握在国外,中国企业只是生产承包商,赚取正常的生产利润,不可能有高利润。但现在中国靠劳动力价格低优势的发展模式,连赚取正常的制造利润都不能。再加上中国企业所从事行业的进入门槛低,知识含量低,产品同质化竞争。这种竞争自然是残酷的,没有什么议价能力。”
一个典型的MBA案例是麦当劳卖什么?卖的不是汉堡,而是象征幸福生活的文化。而中国企业所卖的大多落在铜和铁的层面,很多没有形成产品的概念,更不要说给产品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李飞教授表示,“没有差异化的产品议价能力自然不强。而在买方市场的中国,实际上,渠道商把从供货商那里得到的利润,转移给了消费者”。
从渠道商来看,“渠道商也是恶性竞争”,梁雨谷说:“渠道商也是一模一样的模式,这对产业形态是不利的。”我们并不能明显区别国美与苏宁之间的差别。从收益的情况来看,渠道商并不主要依靠差价盈利,对于家电渠道来说,利润主要来自于年终返点,而对于综合渠道,则依赖于“进店费”等额外收入。国外的供货商会把销售渠道也作为自己产品的展示场所,而很多国内企业则把很多资金投向电视的广告费,国外企业则选择投给渠道促销。这一点也是国内渠道利润微薄的原因。
对于长期以来渠道商和供货商之间的博弈和斗争,现在我们看到的端倪就是其各自所面临的洗牌。中国制造企业面临上游技术和下游终端的一起压榨,不可能完成自我产业升级,也没有余力做更新换代。中国渠道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而国际大型渠道一般会从供应链的角度形成产业集群。对于国内渠道商与供货商未来的关系和局面,梁雨谷认为,他们已经没有力量做大量研究以形成企业集团,但将来会有国际上的大型集团来收拾残局,为产业链定规矩。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