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京报模式

(2008-07-07 00:20:46)
标签:

新京报

报纸

报系

财经

    最近一个很好的朋友从新京报辞职了,家里很是埋怨,每月一万多的收入干得挺好的,干吗辞职?不过我倒觉得,作为一个对自己有信心的青年,辞职倒是早晚的事,因为新京报从南方都市报,或者说从南方报系继承来的模式,太成功了。这种模式决定了上到社长下到记者,每个人都是可以被完全替代的。这是一种很完美的商业模型,但也似乎预示着,新京报是一个很好的从对媒体一无所知到一个熟练记者或编辑的成长营,但从熟练记者再往上发展,就比较难了。因为这种完美成熟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它不会过分依赖每个人,所以对每个人的要求也是一定的,你的聪明才智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从长期来看不会因为谁成就这份报纸,而只有这份报纸造就很多人。
    而这种结构是需要信心和勇气的。
    比如,如果去采访一系列牛人做专访,作为主编或统筹编辑,你会派谁去?一般为了不搞砸,会派一个长期在这个行业的老记者去。如果是某个你比较重视的专题呢?如果是你不想放弃的某一天呢?这样一个部门会过分依赖某一个或几个人。而这样的组织结构显然是不稳固的,因为它靠的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架构。新京报喜欢不断给记者换口,老记者也变成了新记者。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报纸不依赖记者的个人名声,而记者需要依赖报纸品牌;也不仅是一种胆量——老记者不断的变成新记者,进入他前所未知的行业领域;而且是一种用人习惯——拿老记者当新记者用,拿新记者当老记者用。这样一种放弃和培养的选择态度,成就了这样一份架构稳定的报纸。
    但这样一个问题是报社会变成黄埔军校,北京不少媒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记者来自于新京报,人走得很快。去年新京报改变了审核方式,在工资里加入了论资排辈的成分,这显然是为了留人。但这改变不了核心结构,就是一份在创业中的报纸没有创业企业的鲁莽、匆忙和饥不择食,靠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发展起来的办法在那里是不适用的。
    在这种最先进的企业制度里,缺少了人的因素。如果一个新人已经从熟练记者发展成为有一点更先进的想法的专家,报纸怎样满足他?怎样发展他?这好像不是提高基本工资能解决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