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客,唱河北梆子的王娜

(2007-01-08 12:20:30)
分类: 散文
 

姓名:王娜
籍贯:河北保定高阳县
生日:1980 10 15
职业: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 梆子演员
毕业学校:河北艺术学校,中国戏曲学院
代表作:《活捉三郎》闫惜娇
  《苏三起解》苏三
  《忒拜城》伊斯墨捏

1994年 考取河北艺术学校,开始学河北梆子,这是王娜六年学戏生涯的开始,也奠定了她人生的道路。
2000年 从艺校毕业,进入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这是王娜第一次来到这个剧团,也开始了她对人生和未来的思考。应该怎样去走,向着怎样的方向奋斗?在她那时的心理,想得最多的还是户口。北京户口困扰着她和同样一批和她一样的人。
2001年 考取中国戏曲学院,进入大学学习。上大学从进入王娜的思维到完成这个梦想,用了很短时间。这说明王娜是一个难得的很有执行力的人。
2005年 中戏毕业,王娜以全新的“北京思路”回剧团。这是她第二次进入剧团,除了解决了户口和正式职工的身份,王娜开始以一种与时俱进的紧迫感学习和演艺河北梆子。

小时候,父母让她休学回家,她顺从了
 
要说王娜唱梆子得从她学艺开始。县城里的艺术中专来挑人,听说是上城学演出,全村人都很兴奋,来报名面试的象如今报名超女一样满满挤了一院子,满满挤了好几天。其实是几位师傅在给自己挑徒弟,王娜觉得自己很幸运,她和其中一位老师的侄女重名,得到了特别关注。那位老师把她叫过去,挑起她的眼角看了看扮相,几个老师一致觉得很不错。就这样,还没排到自己面试,就算事先通过了。
面试的时候,王娜亮堂的嗓子让她的老师暗暗高兴,几个老师没有多话就一致通过了。在她们村,只选了两个人。老师去王娜家走访,家里人知道是去学唱,学表演,学登台,是去石家庄学艺术了,二话没说就把王娜送走了。
一学期之后,王娜回家休寒假。父母说,学了半年了,你也唱唱吧。这一唱就让父母翻了脸。王娜的河北梆子咿咿呀呀半天只唱了一个字,父母很接受不了。他们以为去学唱,就像通俗和民族歌曲那样的,没想到却是这样牙疼一般的腔。妈妈说,你下学期就不要去上学了。
下半学期王娜在家呆着,感觉无所适从。已经耽误了上初中,梆子不学自己还能干什么呢?在那个年纪,王娜并没有很多自己的见解,父母亲戚们说不要再去学戏了,她就呆在家里,尽管心理有点隐隐觉得不能这样闲着,却也温顺的听从了。
后来王娜学校的老师赶了来,他们觉得王娜是一个学梆子的好苗子,他们不忍心放弃她。在他们的劝说之下,王娜重返校园,学了六年河北梆子。

艺校毕业,她两次冒险
 
六年毕业之后,又是面临着选择和被选择。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去她学校选人,又是整年级挤得满满的赶着面试。每人限五分钟时间,王娜和一位同学把时间合成十分钟唱了一出“活捉三郎”。通过得很顺利,在他们学校选了四个人。王娜和与她合作的同学,还有两个学乐器的。
通过之后,又来了问题。这次选人是合同制,不给迁户口,按县城的说法,这样去了就是没了户口。他们都不想成为没户口的人,于是就有人退缩反悔。王娜也忧郁了很久,只是合同制,一切都没有保证,如果唱几年不给签合同了,她又该怎么办呢?
这样前思后想了很久,王娜最后还是决定不顾一切的去唱戏,她说她觉得自己没有条件想很多。这条路既然开了端,就必须走下去。她就是这样来了北京,这一来,改变了她更多。然而在那一年,那个决断下得有些被迫的意味,好像是走投无路,才远走他乡。
第一年王娜在剧团学戏唱戏,这一年过去之后她发觉在北京就要不停学不停拼,这一年过去之后她过去的两个同学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王娜感到自己也应该去上大学,这在她来北京之前是完全没有想到的。王娜没有对家人和男朋友说,偷偷报名通过了艺术考试。
王娜说自己的文化基础很差,需要一点一点的补,又是半年时间,她通过了文化考试和职业人生的第三次被选择。她开始想报名导演专业,妈妈这时开了口,“你年纪轻,阅历浅,即使学了导演,你说毕业之后你能导谁?是那些老艺术家你能导得了,还是你去从小孩教起?”
王娜觉得母亲的话很有道理,自己的强项在学戏。而中戏没有梆子专业,这让她很尴尬,只好报了京剧。面试前一天,王娜买了张京剧光盘,用了一个通宵学了一段戏,第二天就凭这一个晚上学来的戏通过了考试。两年的大学时光,七年的河北梆子全做了功底,从头学习京剧。
毕业之后,她没去京剧剧团,还是回到了原来单位。王娜说自己一直很顺,想做的都做了。然而在外人看来,王娜的路一直都是只有一条,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

北京对于她,就是一个梆子剧团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还算红火,每周都有不少演出,一般都是和文化部门合作搞得活动,送戏下乡。无论在哪里演出,这个剧团都很正式的严肃对待,勾脸戏服,一样都不马虎。这让王娜很幸福,她觉得自己剧团没有像有些剧团一样连妆都不化,装着便服站在那里唱,每次的认真对待都让她觉得很兴奋。
有次演出,坐在前台的一个年轻人突然发动摩托轰鸣着走了,声音大得全场都听不到王娜的唱。她在台上想,天啊,他不会再回来了吧?果不其然,没一会儿,那青年飞机起飞一样的摩托轰鸣声又回来了,他又站在了台下看。王娜在台上提心吊胆,生怕他一会儿又发动摩托走了。
正午的阳光晒着她的脸,让她睁不开眼,戏装已经湿透了,台下的观众好像赶集一样是来买各种小吃的,而不是看戏,而她还要不停旋转,一圈又一圈。她热爱自己学到身的本事,而台上台下好像不在一个世界里,她想到初中课本里鲁迅的《社戏》。这台戏好像只是大家聚会的一个借口,一个布景,而她多么希望能多遇到几个真正懂河北梆子的人啊。
下了台之后坐在卸妆台前,她看到自己脸上的妆被汗水泡化了,一块一块流下来,混合成五颜六色的模糊一片,王娜眼泪流下来。她觉得自己心里酸酸的,却不知道为什么哭。她不知道对面镜子里一个脖子上那个花里胡哨的头还是不是自己,她学了十年的戏,最后却是这样的曲高和寡!是的,她知道,这是曲高和寡,不是河北梆子失去了魅力。为何自己会这样着迷梆子呢?为何身边那些老艺术家会有那么高的造诣呢?
王娜说,没有另外一门艺术有这样的舞台性,转一圈就是来到了千里之外,一个手指的细微动作就是一个场景,而手指翘起的不同就是高山流水的区别。她热爱这些。在她的心里,默默念叨的永远是那些梆子界的前辈高人。在我们这些不懂行的人看来,这个圈子很小,而且越来越小了;而在她看来,这个圈子很大,大得能盖过天来,大得让她没有多余的心去想别的。北京对于她,只有这个梆子剧团,这或许就是她来北京的意义。
 

北京客访谈
 
记者:没有想过改行吗?现在唱戏改流行的很多,像超级女生什么的,那红得多快?
王娜:想过,还参加过一个唱歌比赛,得了一个第一还是第二,忘掉了。曾经想过出路,去做流行歌手什么的,像很多小姑娘执迷疯狂的那些,但后来还是下不了那个狠心。都说艺不压身,但我觉得我学得这些年的梆子戏,像长在了我身上一般,我不能放弃它。
记者:河北梆子还有人看有人听吗?你不觉得你投身了一个夕阳产业吗?
王娜:有人看有人听有人热爱,这种艺术形式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不会灭绝的。这种生命力不是来自于政府对它的保护,而是河北梆子自己的魅力,真正懂得它的人,只要你能有时间坐下来听一段我的唱,你理解了,就会爱它。文学、音乐、绘画,都是历史悠久的艺术,但都没有消失。可能在某一历史时期,某种形式更符合人们的接受方式,但另外的艺术形式不会因此而消失。这就是艺术和科学的不同之处,新艺术形式是以独立而不是代替的方式存在的。在现代电影为一部片子东奔西跑的时候,戏剧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就能完成几千年的历史故事,这不是它更理想的地方吗?
记者:演出多吗?
王娜:其实演出很多,很忙。天天都在排练,每周都要东奔西跑的演出。在很多地方受到欢迎,老百姓中有一大批喜欢的。不是说电视上不以此为主体就没人喜欢了,还是有很多人想看而看不到河北梆子的。
记者:来北京后,你改变了吗?
王娜:北京告诉我,生活原来是这样的紧张、忙碌,在不停的工作和学习之中。好像一天不努力,第二天的太阳就把你淘汰了。这是我在老家的时候感觉不到的,每个人都那么上进、积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暧昧 12
后一篇:暧昧 13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