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突然地离开我,让我悲痛欲绝、心碎无比、万念俱灰......时不时在网上倾述一下悲伤之情,我的博客网名《戴天山魂》,常常有个网名叫《老百姓》的劝慰我,让我为之感动。一来二往的慢慢熟悉这位《老百姓》的老弟。这位老弟长年累月照顾双目失明几乎瘫痪的老父亲的故事也深深地感动着我。下面这篇文章是老弟的一篇博文,他是那样地懂洪银:

未曾谋面的网友《老百姓》头相

一本书和一个人
——老百姓——
大约是去年的春天,无意中在博客浏览时,看到了几篇回忆已故的丈夫的博文,一开始只是被那如泣如诉的文字所感动,总感到那些蘸着泪水写就的祭文后面,是一位心碎无比、万念俱焚的伤心人,于是,被深深感动后的我,免不了劝导安慰几句,毕竟,斯人已去,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就这样,我认识了博友“戴天山魂”。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仔细阅读了她那些追忆亡夫的博文,忽然感觉到,我对她的同情和安抚,其实只是层次很低的关心,而她对已经故去的丈夫的回忆,却不是简单的悲情倾诉,而是对一位现如今很难得的廉政勤政“儒官”的恒久思念。
她的那位远在天堂的丈夫,是赵洪银同志。他从一个四川苍溪的山里娃子,凭借着踏实坚韧的努力,成为家乡百姓的“父母官”(后在广元市和省林业厅任过副职),尤为可贵的是,他为任一方,造福百姓,关注和体恤民情民意,和底层群众联系广泛,常年深入山村田间访贫问苦,帮着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这,在现在的官们中,实在是难得的。
洪银同志早年就读于东北林学院,却有很高的文字功底,尤其是古诗词功夫扎实。繁忙的工作并没有使他“弃文”,相反,他将自己对家乡山山水水的挚爱、对亲友的感情、对世事的思考和关注,及至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顾瞻,都以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例如——
88年3月,他时任苍溪县委书记,写了“春到山区寒未消,长天苦雨任飘潇,可怜油菜黄金蕊,一夜风霜已半焦”。诗中透着对倒春寒给农家带来损失的焦虑。
89年5月,这是个很有点敏感的时间段,他写了“骇浪惊涛日日加,存亡生死迫中华,一腔热血凭谁诉,万种忧思系国家”。能在那时写出这首诗,可见这是一位有主见、有思想、正直坚定的县委书记。
94年9月,他送女儿赴成都上大学,写了一首《一剪梅》,其中有
“翠云铺路壮行程,一片慈心,几缕亲情。”“任他龙蛇乱红尘,勤奋攻书,正直为人”。读之,舔犊之情、教诲之意无不尽显其中。
若以“横刀立马吟诗风”者为儒将,那么洪银同志当属“儒官”无疑了。所以,他后来成了省作协会员和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也是很自然的事了。需要指出的是,他和有的卸任后混迹于文坛圈子的官们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正如他的同僚、诗友张健先生所言:
“在我看来,洪银兄政风、诗品和人品是颇为一致的。在他身上,为政以正,为诗以真,为人以仁的印记非常鲜明。”
我很感动的是,作为洪银之妻,“戴天山魂”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将对亡夫的所有思念和追忆,都化作辛勤的耕耘和劳作,把洪银同志的数百篇遗作诗词,以及生平、照片等整理成册,并付梓成书,做了一件自慰其心,更是对洪银同志最好的纪念之事!
诗人写诗,多发自心有所悟所感,至于成书与否,多不在意。然,有人这样做了,当然还是极高兴的。所以,我在博评中写到:
“这事办的好,即寄托了你的情思,圆了你的心愿,又何尝不是对洪银最好的纪念?我相信,他在天堂会因此非常开心的。写诗的人,一般不太在意整理成集,但对‘被整理成集’,还是很欣慰的——因此我说,他会非常开心。”
有幸,此书我得到了一本,有的诗作之前在“戴天山魂”博客中读过,这些天忙中抽闲又看了一些,因此有了上面的这段文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