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平行沙丘 露营独孤桉树Lonegum

标签:
澳大利亚孤独桉树lonegum辛普森沙漠旅游 |
分类: 异国风光 External Sight |
一路东行,越来越贴近辛普森沙漠中心,沙土因为富含氧化铁等矿物质而愈发透着红色。一道道红色沙梁也愈发高大起来,由于受季风影响,辛普森这里的沙丘呈现出南北平行的形态,因而澳洲专家又给它起了个有趣的名字:经度沙丘。这些沙丘绵延开来,最长可达200公里。由于植被茂密,沙丘都是固定形态,不像撒哈拉沙漠,那里的沙丘随风移动,沙尘现象也更为显著。
人们对沙漠的想象总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荒原,大穿越队伍昨天却是意外了一把。“根本不是想象中的无边无际、一望无垠,一眼看过去就是一个个的小沙丘,连绵起伏,看不到尽头。而这些平行的沙丘横亘在我们穿越的去路上,有约1100个。每两道沙丘之间,短至数百米,长达2、3公里,间或有白色的盐湖横亘在两座沙梁之间。
开在这样一望无际的沙漠里,我的原则是驾驶姿态尽量放松,但是感知一定要关注,随时判断路况和沙丘情况,对车速和方向做出正确的判断。三档全力冲坡,基本可以冲上每一座坡顶,快到顶时须收油,换到较低档位,一般是2档。由于冲坡前是看不到坡顶情况的,而且坡顶急弯很多,所以需要迅速转向,尽量以档位控制车速,避免高速坡降,特别是在车出现侧倾时,一定不能慌乱,把好方向,避免造成翻车。如果在此荒凉之地,出现翻车等意外,我们只能弃车逃生,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情况。
4号车的主驾司机,是研究沙漠地理的日本专家Toshi,已三度驾车考察辛普森,但在面临一个大沙丘时,还是连续5次冲坡失败,只能倒车再试。面对这个大坡,三档急加速冲到约60公里时速,车子在沙路上因轮胎打滑、重力牵拉和阻力的作用,车速降低得很快,需要途中迅速减档,并稍微左右打方向,以应对侧滑,如此即可顺利冲顶。在绵软的沙路上切忌停车,一停就会陷车,此时再给油的话,轮胎就会在沙子里越捞越深。一旦车子失去向前的速度,就立刻换至倒档,降到坡底,再次加速冲坡。
像蔡英元等老手在北京开惯了SUV,也喜欢琢磨沙漠驾驶的技巧,所以这一个接一个的沙丘,都是一次顺利通过,从未陷车,甚至连坡上挂倒档的工作也没操作过。更为关键的,是胯下这台8缸的手动四驱车,柴油发动机的扭矩更为强大,真不愧陆地巡洋舰的美誉和称号。说实话,为了控制车速和舒适度,面对后半程的多数沙丘,基本不挂三档,二档昂昂叫着也就上坡了。由于动力储备足够富裕,尤其在二档上,简直是指哪打哪,无往不利。难怪在澳大利亚内陆和我国西部等路况较差的地区,这种陆巡最受欢迎,确实是越野利器。
除了The Big
Red这样的大沙丘,需要陆地巡洋舰这样的神器也使出十成功力。而一路上大部分沙丘,只好掌握好高速冲坡的技巧,四缸的、小排量的越野车穿越也没有问题。
一路颠簸,一路沙尘,大穿越队伍行进了188公里,顺利到达了预定地点。夜宿The Lone
Gum,一个很直白的地名:孤独的桉树。一棵巨大的桉树,孤零零地耸立在沙谷之间,简直生长出了南方榕树般的怀抱。我们一行11台车,就环绕着这株寂寞的沙漠桉树扎营,陪它度过了篝火欢腾和星夜同眠的一夜。
虽然今天的行程没有想象中的糟糕,我对后面几天有些不以为意。但沙漠向导却告诫我们,现在还只是沙漠路段的开始,只是1/10的路程。导游说,我们一共要爬1000多个沙丘,但今天才爬了20多个。我们的速度很慢,每小时最多开30公里。”以后的路程,沙子会越来越软,行车的任务会更加艰巨。
昨天在去往达霍西泉的路上,还能见到不少有趣的动物。但越往沙漠深处走,动物已经越来越少了。“就看到一只澳洲野狗。”不过,虽然动物不多,一路上的植被却特别的茂盛,不少地方都能看到开的鲜艳的野花。“随队的专家说,这主要是因为澳大利亚这两年降水特别多。”队员们也幽默地说,绝对是个绿色沙漠。正值春天,沙漠里开了很多野花,分外耀眼。我们还见到了很多动物,蚂蚁、野狗(Dingo)、11号车甚至说看到一条一米长的毒蛇。有人在的地方,头顶总有老鹰在盘旋。
进入沙漠时,有个很有经验的向导,发现沙漠上有块地方,有很多痕迹。他一个一个指着说,这个是野兔的、这个是野骆驼的,然后指着我们走过的地方说,现在这里也有中国人的足迹了。他说,我们是第一个进入沙漠的中国团队。
晚上,队伍宿营之处有很多兔子洞和老鼠洞。“我们吃完饭,老鼠就都跑出来,根本不怕人。”澳大利亚核能科技组织博士后研究员、日本人Toshiyuki Fujioka 穿着凉鞋、袜子,老鼠竟然大胆地直接就啃起了他的脚丫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