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lgera卡尔格拉MtDare戴尔山 首日露营

标签:
澳洲simpsonmt.dare辛普森沙漠穿越 |
分类: 异国风光 External Sight |
由于今晚即将集体扎营,所以车开上红土小道不久,Sam在停车休整时为大家讲解了我们装备及各种给养的使用和配给情况。我们的LC76越野车都经过了改装,后备箱配有32升冰柜和两个抽屉,抽屉里放着两个卡式炉,成套厨具、6人份餐具及Coleman灯具等,冰柜里已经放满羊排、鸡腿、黄油和火腿肠,此外还有一个黑色整理箱,里面装着方便面、饼干、巧克力、卷心菜、苹果、洋葱、盒装牛奶、午餐肉和三文鱼罐头等补给。在饮水方面,每车配备了48瓶半升装矿泉水以及两箱10升装水袋矿泉水。此外,驾驶座门侧踏板上还有阀门,拧开可放出25升洗漱用水。而我们的车顶行李架上,还绑着3桶共60升柴油以及四人帐篷、睡袋和让我有些亲切的Coleman露营灯等装备。
组织方工作这么细致,这么多餐饮储备,就算丢在沙漠里,呆上十来天也撑得住,踏实了!新浪户外的@蔡英元老师来了一段大漠之舞。
现在,这一大片遗址上还能看到断瓦残垣和蓄水罐等金属残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年一位铁匠为了纪念他逝去的爱犬,所精心打造的狗舍铁栏,以及为纪念一位葬身于此的电报站管理员而设立的铁制十字架。这些人来过,又走了。我们来看他们的遗址,是因为他们是使用先进科技的开拓者。而这块遗址之所以被废弃,是因为更新更有效率的科技取而代之。(图文:@蔡英元)
喜欢收藏石头以留念的人,特别是在撒哈拉或者辛普森这样的人迹罕至之地,总希望能带回一小块石头,摆在书橱里。但这次要忍住漂亮石头的诱惑,不能干“违法”的事儿。
在原住民最集中的地方见不到原住民 《澳风》
作者 叶研 独立探险家、中国最先到达北极点人士之一
28日在南半球的星空下,终于听到原住民乐器迪捷里都,演奏者坐着吹着一支长及地面的木管,同时发出浑厚低音和盈耳的哨音,听起来很像蒙古人在唱乎麦,但演奏者是一位白人。一连几天,在陨石坑、在格伦海伦峡谷、在乌卢鲁,各国导游都在向自己国家游客讲述着原住民的故事。在玛鲁库艺术中心,几个展室,满眼是原住民的圆点画、木刀、飞去来器、木矛、木雕。一切场合的所闻所见,原住民的话语元素无处不在,惟独见不到原住民自身。好不容易离开了原住民生息的水潭后,在公路边的旅游服务区里见到一位原住民。这是一位穿着牛仔裤的男人,倚在一辆小卡车边,探险人员与之语言不通无法交谈。但那位原住民男性也没有显露出交谈的愿望,眼神里是游移、羞赧和几分戒备。
澳洲原住民在白人到来之前有75万,因为生存条件限制,人口发展缓慢。目前,有25万到30万。人口减少,这是一个含糊、避重就轻的说法。今天塔斯马尼亚岛上为数甚少的原住民族裔,也是其他地方迁去的。上世纪初澳大利亚独立后实行“白澳政策”,许多年后澳洲榕荫巷的主人才获得公民权。2008年澳大利亚政府向原住民道歉,陆克文总理含泪重复了三遍道歉的话语。
现在澳大利亚政府向原住民提供住房和免费教育,澳大利亚的医疗制度又几乎是公费医疗,最后加上救济津贴,原住民的生活是没有问题了,但原住民的发展前途仍很迷茫。融入现代社会,或许失去了原住民文化本质,拒绝融入,等于拒绝发展,是原住民文化的另一种消弭。

“一个外籍队员首先发现沙漠下雨了,大声欢呼着让我们大家快看。”勇士们最开始是在行驶中的车窗上面发现了一颗小雨滴,这让已经进入沙漠五天的队员们都非常兴奋,并纷纷开始寻找“沙漠之雨”。“后来又看到了好几滴雨水,虽然这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相比简直就是微不足道,但对深处沙漠中的我们来说,那种兴奋真的没办法用言语来形容。”
“真正的挑战开始了,随着进入辛普森沙漠,穿越将进入最艰难也是最关键的时刻。”徐勇说,向导队已做好应急预案,“如出现意外,将呼叫直升机进行救援。”
搭起帐篷后已经天色擦黑,营地里一辆老款的路虎卫士吸引了我的目光,因为车顶上有一排折叠梯子。好奇心驱使我们过去探视,原来车的主人是一位叫Peter的民间摄影师。他12年前在车顶上装上了这架自制的梯子,就是为了在取景时能有不同视角。他用iPad给我们演示了所拍的照片,这种玩出的独特创意和超凡的动手能力,让人深为折服。
晚饭后在营地的露天淋浴间洗澡,水温略凉但可透过树梢望见繁星点点的星空,这种自在让我忘记了条件的简陋,享受起这种任何五星级酒店也无法提供的服务,哼唱着融入自然,然后沉沉睡去。
沙漠中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