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
无敌兔(5D
MarkII)终于降价了,可是我对全画幅也渐渐失去了热情,或者准确的说,我对非全画幅及其已经接受和习惯。

当初无敌兔上市时强压着自己的冲动,从20D到50D基本上都是忍不住在上市的第一时间抢到手里把玩,痛并快乐着忍受着电子产品的惯例,随着厂家逐渐撇脂的降价,对摄影更准确的是对器材的狂热占有欲已经无法理性的等待了。
当时对于套机两万多的价格还是让我犹豫了一下,一方面按惯例等几个月到一年可以省出一只狗头或者低端备用机了,另一方面不想再当小白鼠了,新机器出来都要经过一两次固件升级才日臻完美。
没曾想,无敌兔上市后很快逆市而涨,尽管早期也出现过瑕疵也无法阻止上涨势头而且几度断货,价格高居不下。拍配合红圈头拍出来的毒片诱惑下,大批的人按耐不住纷纷扑火,势把兔子拿下,很有当年1DS
MarkII的强大吸引力。怎奈,全画幅虽然有自身的优势和吸引力,为了不损失视角和保证出色的画质,要添一堆顶级镜头才行。
徘徊之际,7D上市了,部分超越5DMarkII的性能和非全副机器独有的特性再一次让我与全画幅失之交臂,在7D+15-85上市第一天拿下,继续我的非全副之路,两个非全副机身,佳能原厂10-22超广角相当于全画幅16-35的视角,15-85作为7D的挂机头,70-300和100-400配上非全副1.6的倍率,再加上几只大光圈定焦头,基本涵盖了所有的正常拍摄需求。

随着数码单反相机的持续火热,让每个想拍照的人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让大部分家庭用户将记录生活的工具升级到了单反相机。虽然大部分并非什么高端机器,但其数量已经越来越接近普及的范畴。并且还有大批的用户在考虑、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单反相机。而且连高不可攀的全画幅单反相机也大有“一夜间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架势。很多玩家都日想夜想拥有一部性能强大的全画幅单反相机,不过冷静下来后,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从实际使用角度讲,我们到底需不需要全画幅单反相机呢?
其实对于大部份用户来说全画幅单反相比非全画幅并没有实际的那么适用,无论是从价格、便携性、高速连拍、内闪以及“偷焦距”(即镜头等效视觉变窄、等效焦距变长)、镜头暗角控制和像素密度等方面都是更具优势的。
非全画幅单反优势一:价格低廉
相对于全画幅的的单反产品而言,价格低廉是十分明显的优势,因为动则上万甚至数万元的全画幅单反,对于大部分消费者并不是个个都能承受得起的。入门级的单反相机而且虽然价格低廉,但它们毕竟都是单反相机,相对于消费类的家用DC而言,他们具有更高的画质表现,更快的快门速度,都是消费类产品无法比拟的。目前市面上入门级单反机型中,最具人气的仍是佳能的500D,换代机型550D秉承了7D的高素质并按照佳能的惯例,交错提升的改善了部分视频拍摄的性能和功能,为新一代中高端机型升级铺路。

佳能 EOS 550D
非全画幅单反优势二:轻巧易携带
众所周知的的一般单反相机都是相对比较厚重的,而全画幅相机在便携性方面也更是远输于非画幅相机,有些甚至重量是非画幅的2-3倍。试想下对于一般的消费者尤其是那些弱不经风的黛玉型MM们,可不是一般的折腾。而在众多的单反相机中即便是旗舰级的机身,比如宾得的K7,也是小巧精致,性价比也十分不错。
宾得K-7
非全画幅单反优势三:更易实现高速连拍
虽然尼康D3可以11张/秒的超高速连拍称王,其实全画幅DC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连拍速度依靠的是高成本的投入所获得的,但若在同等成本的条件下非全画幅则更具优势。
数码单反相机的机身实现高速连拍的奥秘集中在两个部位,就机械方面来说,采用反光镜即时回弹结构的单反相机,反光镜的回弹速度决定了连拍速度的上限;另一个影响高速连拍的瓶颈是数码单反相机本身的数据读取和处理写入速度。主要的解决办法就是,在CCD/CMOS上采取多通道并发读取,加快影像处理芯片的处理速度,采用大缓存和高速存储卡。而相对与非全画幅的单反相机来说,如佳能的7D则搭载了2个高性能数字影像处理器DIGIC
4,通过8个通道高速读取出庞大图像数据,最高可实现约8张/秒的高速连拍。而全画幅相机反光镜更大,更大的感光元件需要处理的数据量也就更大。

非全画幅单反优势四:“偷焦距”(即镜头等效视觉变窄、等效焦距变长)
由于可以获得不同的视角,因此非全画幅相机在长焦拍摄上拥有一定的优势,因而在长枪短炮林立的体育场边,我们更容易看到D300这类DX画幅(APS-C画幅)相机,以及佳能1D
Mark IV这样APS-H画幅相机。
佳能 1D Mark IV
非全画幅单反优势五:规避镜头暗角和边缘画质下降
全副单反和非全副单反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对镜头的应用,镜头产生的像场是一个直径为全幅感应器(CCD/CMOS)对角线长度的圆,所以透射到APS尺寸的感应器上,当然就只能保留中心感应器大小的图像了。这样就直接规避了镜头暗角的出现和边缘画质的下降。虽然现在的单反相机增加了不同强度的暗角控制功能。通过软件处理能明显的看出暗角控制功能所带来的效果。不过一味的使用软件提升照片四角的亮度会对边缘画质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即便是开启了最高强度的暗角控制,全画幅机身产生的暗角依旧明显的超过同光圈下的APS-C画幅相机。当然喜欢LOMO暗角风格的另说了。另外喜欢玩广角也还是上全幅吧,才能全部发挥出来。


非全画幅单反优势六:像素密度高,大画面输出细节好
同阶段的全画幅像素密度低、单个像素面积大。较低的像素密度,单个像素的感光面积必然更大,即是感应器的感光度较高,当使用较高感光度时,对信号的放大不如高密度感应器高,因此杂讯也没有被放大到太高的水平而影响画质,所以高感光度画面感觉较好;而非全副机器有较高的像素密度,单个像素的面积小了,感光度较低,如果使用同样的高感光度,必然经过更高水平的放大,同一时期的产品杂讯控制能力应当类似,因此如此高水平放大后,杂讯必然比低密度感应器更明显。但是倘若不进行高水平放大呢?如果采用较低感光度,例如50D最低的ISO
100呢? 低像素密度的劣势就显现出来了:当同样是ISO
100时,D3与50D都基本不需放大,猜想D3可能还缩小了信号使之能达到相当于ISO
100的水平。这时,D3的像素密度较低,必然不能发挥镜头的分辨率,基本上,绝大多数镜头分辨率都要高过D3的感应器分辨率,而也多数高于50D,因此D3此时的照片放大到100%像素,质量较差;而50D,它的感应器尺寸还不到D3的一半大,而像素甚至还高于D3,像素密度远高于D3,此时它更接近于镜头分辨率,因此镜头能够分辨的细节就会比D3更多地记录下来。例如,100米以外的墙上有若干个点,使用D3与50D搭配视角相同,分辨率类似的两只镜头拍摄,镜头都能分辨开若干个点之间的空隙。当这些点的像投在D3的感应器上时,由于像素密度较低,它们的像投在了5个像素上;而在50D上,由于其像素密度较高,它们的像可能分布在了15个像素上。5个像素对于分辨这若干个点显然太低了,而15个像素则无论如何更容易
辨别开来。因此全画幅D3更适宜常使用高感的体育、新闻摄影,而其高速性能更满足了它的用途。比如经常出去玩,常拍些风景啊、人像特写啊,为了家里的新生儿拍照,对画面细节要就较高,那么50D、7D这样的高密度高分辨率的机型可能更适合您。这只是对于单反机而言,以现在主流135系统数字单反机身而言,只要镜头不是特别差,感应器的分辨率要超越镜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非全画幅单反优势七:具有内闪
在众多全画幅单反中仅尼康全画D700幅有内闪,绝大部分的全画幅单反在这一点上还是不及非全画幅单反的。

非全画幅单反相机由于传感器面积小,所以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其在像素上都很难达到全画幅相机的高度。但是较小的画幅带来的小巧的反光板可以有效的避免机震的产生,并且在上面所说的几方面上同样占据着优势,所以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在实际使用中需要全画幅还是非全副,因人而异,因需求而异,适合自己的是最好的,享受拍摄的乐趣和拍出精彩的作品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纠结于器材。因为现在的“单电”相机(类似现在M4/3系统)类旁轴更胜类单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画质不断提高,体积又小,说不定很快成为主流机型,3D技术的普及又将带给我们全新的视角,所以别管是什么类型的相机,在被淘汰之前,抓紧用起来,带来应有的享受和乐趣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