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家卡丁车场1985年出现在深圳,但10年后北京的顺义才建起一座卡丁车场。据中国汽联提供的数据:最火爆的时候,中国共有近100家卡丁车场。
>
如果在Google键入“卡丁车”搜索,约有12,000,000项符合卡丁车的查询结果,但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有关“跑跑卡丁车”的电脑游戏;如果键入“中国卡丁车场”却只有25900条。至今在互联网上还能查出北京有9家卡丁车场,它们是:北京龙翔卡丁车场、老美跑车城(丰台区花乡世界公园对面)、飚程(大兴县魏善庄)、赛纳威尔(海淀区西三环中路1号)、佳宾(丰台区花园乡六圈村世界公园北侧800米)、顺翔(顺义县朝白河畔橡皮闸东侧)、安迪(朝阳区展览南路1号302总站)、庄周(怀柔牛栏山环岛东北),其中可供比赛使用等级的赛道就有三家。不过,这些赛道如今全部荒废。目前条件比较好的就是北京优速运动竞技有限公司斥巨资修建了北京地区唯一的室内卡丁车馆-优速卡丁车赛车馆,地处四元桥东北角,紧邻望京社区和机场高速公路,地理位置优越,周边环境优美,门口有上千平米的停车位,交通便利。
>
当时在深圳、北京之后,接着是沈阳、天津、唐山、上海、贵阳、太原、西安、武汉、三水、珠海……纷纷出现卡丁车场,大有燎原之势。中国汽联统计,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共有30支车队、130位车手。这些车手来自两岸三地,并涌现出程丛夫、江腾一、马青骅、陈旭等一批知名车手。可是,卡丁车场的主人一开始并没有将普及卡丁车运动作为使命,圈占土地、风险投资、资金转移为车场的主要功能,有些赛道随着政府土地使用权的回收而消亡,有些越来越远离市区,最终因无法经营而倒闭。目前能维持下来的卡丁车场主才是开展这项运动的精英,而这些现存车场大都集中在广东。
>
当时卡丁车在全国一拥而上的原因,也是有些人看到赛车运动的超前性,认为只要坚持下来就能赚到第一桶金。但赛车运动的“烧钱力度”超过国人的承受能力,而中国的赛车市场却持续低迷,卡丁运动最终成为曲高和寡的少年体育运动。
中国汽联前主席石天曙在任时曾说,全国建100个卡丁车赛道,正式注册的车手,加上业余选手也有三四千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这项运动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但就在他2006年离任的时候,仍没有看到卡丁车市场在哪里。
>
卡丁运动为何受阻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采用计划生育的国家。每个城市家庭只能生一个孩子,也使得唯一能支出体育消费的家庭不会将钱放在给孩子带来危险的赛车运动上。而且参加赛车运动的都是男孩子,而“一个孩子”生育政策也使得可以参与的人群被迫减半,从而也就客观造成了赛车运动很难在青少年中找到知音的现象。如今,人们可以看到很多青少年迷恋电脑赛车和奥迪拼装赛车,喜爱观看赛车比赛,但就是没有人愿意去到真正的赛道上去开卡丁车。以北京为例,卡丁车可能是青少年只能在书上看到的稀罕物,其罕见程度甚至超过了F1赛车。
参赛费高是另一个阻碍这项运动发展的原因。中国最早开展卡丁车运动时,经手中国汽联买到的意大利名牌卡丁车为4万元,相当一辆微型轿车的价格。而且,赛车只是开支的第一步,接着是轮胎、油料和零配件的消耗和不菲的参赛费、住房和旅费。如果要想成绩提高,还需要雇用技师和教练。一年参赛下来,开支20多万元是很平常的事。
赛车运动在中国没有延续性,使得家长不愿意在卡丁车上投资。谁都知道,卡丁车是F1的摇篮,但中国没有形成方程式赛车运动的阶梯,最初参加卡丁车赛的车手都遭遇到断层,有些人只能去参加房车赛或者拉力赛来维持自己的运动生涯,而真正坚持走正统方程式道路的人甚少。
赛车运动在中国属非奥项目,在国家政策上并没有任何“倾斜”,优秀赛车车手并不能进入大学学习,因此被家长认为是没有前途的项目,这就造成了中国赛车运动的恶性循环。
中国A1车队在2004年选拔车手的时候,中国汽联承认,能够获得资格的人全国只有12人,但真正能够驾驶A1赛车的人只有3人。这个数字比中国的宇航员还少。由于国情原因,卡丁车比赛的承办费在中国并不便宜。一场比赛中国汽联开价25万元,但推广价值极低,几乎没有厂商愿意赞助,因此比赛逐渐萎缩。据国家体育总局机关报《中国体育报》报道,如今有意参加卡丁车全锦赛的队伍在10支、80人左右,相比最鼎盛的规模已是大大萎缩。中国卡丁车运动已经成为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
谁还在跑卡丁车
卡丁车是美国一位工程师发明的运动,于1940年在东欧大力推广,50年代末才在欧美普及并迅猛发展。美国人将卡丁运动称为“GO
KART”,而欧洲称为“KARTING”。欧美各国都有不同的卡丁车制造标准,后来加上日本人的加入,世界卡丁车市场更为混乱。卡丁车竞技组织形式也十分松散,车辆规格和比赛规则也不统一。为了统一标准便于管辖,使卡丁车运动在全世界推广起来,1962年由国际汽车联合会当任主席巴莱斯特创议成立了国际汽车联合会卡丁车委员会,负责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促进卡丁车运动,监督实施统一的规则和技术标准,简称CIK-FIA。同时还通过了一项决议:Fl方程式赛手必须通过卡丁车洲际比赛,并获得相应的等级分,才有注册资格。
经过近16年的演变,在1978年卡丁车委员会经改组成立了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新的卡丁车委员会,当时会员协会只有15个。从那时起,卡丁车运动有了很大的改变,形成了现代卡丁车运动,使卡丁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使其成为了培养现代汽车运动、尤其是方程式赛车车手的基础和桥梁。目前,每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参加各类卡丁车活动的人数已达8000万左右。
1997年10月,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根据全世界卡丁车运动的发展状况,经代表大会一致同意,将国际汽车联合会卡丁车委员会更名为世界卡丁车联合会。中国最早一家卡丁车场上世纪80年代出现在深圳,但中国的卡丁车“正史”以1995年10月中国加入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世界卡丁车联合会为起始。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有关方面也动用了一些政府资源推广卡丁运动。甚至还偷换概念列入“全民健身”计划。中汽联与有条件的学校联系,争取将卡丁车列为体育课内容。团中央少工委共同举办全国少年卡丁车锦标赛,力争在全国青少年中大力推广卡丁车运动。可是,坚持下来的却只有家长自己投资培养的少数车手。北京的程丛夫和上海的江腾一就是杰出的代表,他们的父母也为孩子参赛投进了上百万元资金。巨大的投资已经制约卡丁运动的发展。
中汽联在条件成熟以后,也开始减负行动。2004年,全国卡丁车锦标赛中特意增设8~12岁少年B组,并在每站赛前组织少年组培训班。卡丁车车架、发动机、燃油、机械师全由组织者免费提供,还给参加培训者提供路费。现年15岁的珠海试验中学学生李京涛就是这个减负计划的受益者。他参加全国锦标赛两年,已经取得了国家少年B组冠军。他的偶像不是阿隆索、莱科宁,而是程丛夫。像李京涛这样的车手在珠海有三位。如今,李京涛已经准备升入康巴斯方程式比赛。
在AGF方程式锦标赛比赛中赢得冠军的北京车手朱戴维也是刚刚从卡丁车毕业的车手,日前被某媒体评为“中国最具潜质的车手”。获得这个提名的人选也只有两人。程丛夫的父亲日前对记者表示,与程丛夫当年同龄的孩子,成绩都不及程丛夫,而且所开的车型也相差很多。他对中国赛车运动的前途非常担忧。
中国卡丁运动的再认识
深圳极速赛车场老板简建正,上世纪80年代在深圳香蜜湖建赛场起家,在粤、港、澳赛车圈内相当有知名度,是国内经营最好的车场。2004年,简建正与中汽联达成了承办2005~2007年全国卡丁车锦标赛的协议,但支撑仅一年就入不敷出,去年向中汽联提出放弃。中汽联前负责卡丁车项目的官员潘志杰总结说,卡丁车刚引进我国的时候,中汽联就想用最短的时间赶上世界水平,在赛道标准设计和卡丁车引进上,完全按照世界最高标准。比如前几年,我国引进的200辆卡丁车,每辆4万元,而国产的只有1万多元。由于标准过高,费用过多,给卡丁车俱乐部和车手带来很大负担和压力,反而影响了这项运动的发展。
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仅靠降低卡丁车“门槛”来普及卡丁运动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正是为什么中国汽联苦苦找不到突破发展瓶颈的原因。如今,卡丁运动再次被推到中国赛车运动发展前台。从2007年开始,中国将开始CCC中的华赛方程式、中国方程式公开赛、AGF方程式系列赛和FRD经营的超级劲爆赛(原C1挑战赛),所设项目从威速方程式、康巴斯方程式、华赛方程式、AGF方程式到宝马方程式、雷诺方程式和亚洲F3。这么多初中级方程式的上马,使得国内的车手资源再度吃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刚刚收购CCC推广权的华赛公司和承办中国方程式公开赛的M3公司都不约而同地想到推广卡丁车。AGF也有意识地在现有卡丁车手上下功夫。中国A1车队的组建、中国承办美国冠军方程式比赛,都希望中国能尽早出现可以参加高级方程式比赛的车手。如今,中国A1队选用了荷兰华裔董荷斌,目前有关方面还在寻找能够参加冠军方程式的车手。华赛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媒体发布会上,为中国培养F1车手勾画了一个到2011年的宏伟蓝图,其中培养卡丁车手则是这个计划的基石。中国新任汽摩中心主任严建昌刻苦解读什么是“赛车文化”?其实答案很简单:围绕中国赛车运动的一切活动,都是赛车文化范畴,包括人们对赛车运动的关注。英国前F1三度世界冠军斯图瓦特去年在上海F1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国跟很多国家一样,对赛车运动缺乏激情。解决这个问题也要从卡丁车开始。”
如果中国赛车运动的新一代领导将卡丁车的发展问题解决好了,中国赛车运动才真正迎来了春天。
参考www.autosportsline.com.cn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