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阴历小年,《越野Overlander》编辑部和e族北京大队、广西大队等众多车友、中汽联的朋友、读者代表、发行代表等乘十余台车通过八达岭高速,抵达延庆越野Overlander4WD
联合捷成户外汽车运动基地参观基地、体验穿越,抵达岔道城驿站古镇观光。中午欢聚一堂共进编辑部答谢午宴,饭后进行越野场地体验和杂志发展研讨。
关于岔道城驿站
八达岭长城闻名天下,而近在咫尺的岔道城古城却鲜为人知。目前这座明清时期重要的军事前哨历经了多年的抢险修缮工程,已经初现昔日雄风。

古村紧邻八达岭 建筑全部仿明清
驱车沿八达岭高速公路行驶一个小时左右,从八达岭出口出来,就是八达岭长城风景区的停车场,穿过停车场和一条东西向的公路就进入了岔道城村。抬头可见一道城门,上书“岔西雄关”,这是岔道城的西城门,从这儿进去就是岔道古城了。走进城内仿佛回到了五六百年前的明朝,放眼望去,一水青砖灰瓦、描金彩绘的明清风格民宅。岔道城东西长510米,南北较窄,最宽处200米。城中主干道两侧的房屋全部是仿明清式建筑,有古玩店、工艺品店,更多的是可以供游人吃、住的客栈。临近西城门有间坐北朝南的庙宇,这是村里复建的城隍庙,与它一墙之隔的是一座关帝庙。可以看到,两座宅院中间有个月亮门相通,院内都是方砖铺地,打扫得一尘不染,房梁上的油漆彩画看上去还是崭新的。

据说,原来的城隍庙和关帝庙在“文革”中被毁掉了,现在这两座庙是新修的,拆掉原址上后建的平房,请专家探测原始地基,又根据地方志和村中老人的回忆,复建了现在的庙宇。

村中古井成官井 慈禧逃难来喝水
传说,慈禧逃出北京城时在这里住过,村中有口古井,慈禧当年喝过里面的水,后来人们都称这口井为“官井”。城中的老槐树据说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在城中共有2棵这样的老槐树,是二级保护文物,每年仍开花、长叶,生长得十分茂盛。

三层城墙砖包土 历代改建痕迹清
登上已经修缮完工的南城墙,通过留下的缺口,可以清晰地看出土、石、砖三层城墙构造。“文革”之前,岔道城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古迹被毁,很多城砖被村民搬回家盖房,只留下半截儿南、北城墙和残破的东、西城门,尤其是东城门,只剩下两截土墩了。现在经过抢险加固和修缮,巍然矗立的城门又恢复了“雄关”的风采。旧城砖颜色发黑,仔细看,从修好的城墙和城门上仍可分辨出新旧城砖。初步再现了岔道城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

塞上雄关真如铁 黄沙百战岔道城
岔道城战国时名三岔口,又名永安甸。元代时,岔道城是从大都到上都的必经之路,其东南1.5公里为举世闻名的八达岭,往北与通往四海的外长城相连,是居庸关外重要的军事城堡和驿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明《西关志》记载,“八达岭为居庸之禁呃,岔道又为八达岭之藩篱。”古时是外长城的一道关口,从八达岭出京到西北方向的惟一通道。明清两代,岔道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塞,设有驿站、把总署、守备署。据悉,当年康熙出巡从这里经过,李自成曾率起义军在这里与明军交战。
岔道城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军事要冲和交通要塞,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隆庆五年(1571年)重新加固并砌砖。现存城址为砖石结构,依山而建,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449.5米,南北宽185米,高8.5米,城上设有垛口、望口等,保存较完整的城墙900多米,其余城墙有不同程度损坏。
岔道城总面积约8.3万平方米。城内外遗存大量明清古建、民居以及其它文物。城内有三关庙、城隍庙、关帝庙、清真寺、衙署等古建筑遗址,城外有石板桥、烽火台等遗迹,还有少量碑刻等。现仍有居民在城内居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