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上午乌兹别克斯坦时间早上7时许,我们向乌兹别克斯坦的最后一站——铁尔梅兹进发。铁尔梅兹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南部阿姆河地区,邻近阿富汗。考古资料显示,铁尔梅兹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公元前1世纪,贵霜王国建立并逐渐强盛,由于建国的大夏人原先臣属于大月氏国,中国古代也称贵霜王国为大月氏。贵霜王国所处地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因而成为沟通欧亚经济文化联系的咽喉要道和中转站。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资料表明,在贵霜王国灭亡之后,铁尔梅兹作为中亚地区的重要城市继续存在了很长时间。中国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到过这里。
上午9时50分,我们到达沙赫里夏勃兹城。沙赫里夏勃兹
(距撒马尔罕以南约140 公里)
是撒马尔罕统治者帖木尔的故乡(14--15世纪)。沙赫里夏勃兹被公认是独特的文化、建筑风格及建筑学流派的发源地。这种别具一格的文化后来普及到帖木尔王朝统治下的其他中世纪城市。帖木尔把撒马尔罕设为其帝国的首都之后,没忘记自己的故乡。每一次远征回来,他首先去沙赫里夏勃兹,然后再动身去撒马尔罕。这里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被称为羯霜那国,玄奘记载得很简单,羯霜那国方圆一千四五百里。现在这个城不大,只有十几万人口。城中心有个大广场,广场中有个帖木儿的大雕像。按当地风俗,新人结婚必须到当地的景点或烈士纪念碑处礼拜,或到英雄雕像下举行一些仪式,这是为了表达对英雄的敬仰,并能受到先人的祝福在婚后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有幸遇到两队婚礼在帖木尔城堡举行,婚礼队伍浩浩荡荡,乐队鼓乐齐鸣,好不热闹,给我们的形成增加了不少喜气。
11月3日下午2时25分,我们到达了铁门关。铁门关是现在乌兹别克斯坦里海西岸高加索以南的达尔班特附近山口,所谓铁门,按玄奘时的记载,是一处左右连山、山势极为陡峭险峻的关隘,这里虽然有狭窄小道,但是沿途险阻重重,山路两旁的悬崖壁立,颜色似铁。(山口)设有扇门,扇门也用铁锔加固,扇门上面悬挂着许多铁铃。这个关隘险要牢固,因而得名为铁门。悬崖依然陡峭,但玄奘记载的“仄仄小路”现已变成柏油公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明确将共同处于突厥统治之下的中亚诸国分成南北两个地区,铁门关以北是以河中地区为中心的粟特地区;铁门关以南,则是所谓的吐火罗地区。玄奘将前者称作“窣利”(即粟特),后者为“覩货罗(即吐火罗)国故地”。这种区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葱岭以西、波斯以东中亚诸国的人文和自然状况,是唐朝初年比较流行的看法。
下午3时50分我们到达铁尔梅兹古城,这里在玄奘时被称为咀密国。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说,咀密国东西600多里,南北400多里。境内有寺庙10余座,僧徒1000多人。铁尔梅兹古代遗址位于现在的铁尔梅兹市西北约14里。中亚佛教文化正是从铁尔梅兹传播开来的,据说,在当地的考古博物馆里展览着大量文物,大部分是佛教文物,包括佛陀雕塑,都是从这里出土的。因为是乌兹别克斯坦与阿富汗边界,这里随处可见高高的铁丝网、一辆辆军用装甲车和林立高耸的无线电天线。我们脚下是铁尔梅兹古代遗址。
首先,我们来到了一处佛教遗址,法雅兹泰珀寺院(Faiyaz-tepe)。我们能看到了主体是一座半圆形佛塔样的建筑,和一个个发掘出来的建筑基础和墙体。这个高台上矗立着的高高的穹庐状物就是西域的佛塔,与中原不一样。可见,就连佛塔,如同佛教一样,到中国后已完全中国化了。佛塔里面有泥塑佛像,院落四周是僧房,墙角有净身池,庙宇右侧延伸出一个餐厅。据说当年这是一座很宏伟的寺院,玄奘法师当年也在这讲经学习过。目前发掘出来的遗址已经进行了防护处理,但同样激起所有队员内心共鸣。
参观完古城佛教遗址后,我们在下午5时10分顺利抵达乌阿边境铁尔梅兹Meridian酒店,晚饭时候,考察团长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明天我们将按原计划,车队横穿阿富汗,然后进入巴基斯坦。因为无论从我们此行的目的,还有出入境手续等相关条件我们必须按原计划行进,但是由于战乱和恐怖活动,阿富汗几乎被当作了爆炸、死亡、危险的代名词,真实的阿富汗被蒙上了面纱,变成恐怖而神秘的地界。紧张的情绪不由控制地在队员中蔓延,但这紧张中掺杂了好奇的兴奋,大家都想要看看,这里是否真的是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世界。这几天,围绕是否穿越阿富汗,为了我们的安全着想,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和主办方产生过多种方案。好在据说阎主席“黑白通吃”,为我们的安全穿越做好了周密的武装护送安排。如果顺利,那将具有历史意义,因为从来没有中国车队甚至中国公民从陆地口岸进入过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