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浅的谈一下我对佛法、佛性、修佛的看法,不成熟不确切的地方今后随着不断的参悟再作改正。
我认为,真正的佛法是不拘泥于形式的,顺其自然,不强加于人,符合自然规律,神圣而不玄妙。修佛即是做人,开悟即是参透为人处事的道理,体会生活的本质;有了佛性就是把握了人生的真谛,抓大放小,不再计较眼前利益,胸襟开阔,抑恶扬善而已;佛主不会计较自己的得失名利,更不希望其信徒仅仅在形式上对菩萨佛陀顶礼膜拜,对禅宗教义倒背如流,却一心想着发横财、得私利。不管出家、在家,只要一心向善,不断提升人格,升华精神境界,都能成佛。那些五戒、八戒、具足戒和吃斋念佛都是为了静心悟佛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佛教本身。限于那些形式的人有点像“买椟还珠”,真正的佛法禅宗在于通过这种种形式手段悟到的人生真理。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后,曾自己感叹道:“妙哉!妙哉!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一句话道出了全部佛法的心要。
众生与佛在本体上没有任何差别,都圆满具足这个不生不灭的佛性,也就是如来智慧德相,所不同者只是迷悟不同,迷则众生,悟时即佛。佛教的一切修学并不是要人们从外面求得什么,增加什么,只不过是应病与药,帮助去除人们的妄想执着。倘若不明白这个根本道理,一切修学都可能迷失方向。所以,礼佛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佛学禅宗大部分也是朴素唯物的哲学思想和智慧结晶。不断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放弃小我,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社会的和谐进步当中才会有真正的进步发展。你就是佛,佛就在你心中。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激发我们本来就有的佛性呢?我们可以吃一堑长一智,一步一个脚印的慢慢感悟人生的哲理,也可以吸取前辈的经验教训,多与智者、大师交流,同时不断反省、认清自己,对症下药,扬长避短早日成佛。
宗教不是迷信,无论在家的居士还是出家的僧侣以及每位信徒,大家的追求都是一样的,殊途同归。真正的和尚、法师也是在不断的感悟人生的真谛和哲理,进而弘扬“佛法”,普渡众生。而非利用大家的信任作别的文章。当年,玄奘大师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取回真经可不是为了卖个版权、评个高级职称、做个广告代言人之类。历时十七年取回真经,玄奘被当时通缉捉拿他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国礼迎回长安,长安百姓人山人海,塞街满巷,争相一睹这位后来被神话成为“唐僧”的智者和勇士。玄奘会长安后潜心译经十九载,手不辍笔直至圆寂,身后留下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佛经译本,这些佛经广泛传播到中国、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为促进佛教在东方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哪一位有真实记载的历史人物会像玄奘一样,成为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
所以,重走玄奘之路,除了对玄奘大师的崇拜与尊敬,主要是通过重蹈先师的足迹,感悟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促进更多的人对玄奘精神的学习和思考,探寻人生的真理,认清真我、实现自我,承担起家庭社会的责任,融入到社会和谐、民族复兴、天下极乐的大业中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