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散文”是个什么东西?
文/易孑草
在现在的一些刊物上,或是作协或文联的会议上,大散文出现的频率依然很高。但大散文提出来这么多年了,好像散文的创作并没有什么回光反照?
散文的创作反而越来越陷入无序和矫情之中去了,而一些网上被那些天天叫喊大散文的人所瞧不起的”小散文”,似乎更为走俏和流行?而那些散文大刊上的那些所谓大散文却成为许多人不愿问津的东西。
前不久搜狐搞了个民意测验,超过85%的网民投票赞成“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说法。我想中国散文也够垃圾了,就是那幅故作姿态就够让人受不了。
其实大散文被提出来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许多的东西都要被贯上“大”字的,在片面追求GDP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大环境中,人们好像不弄出几个“大”字,就显得自己是“小妈”养的。所以不仅只是大散文的提出,还有什么大文化、大产业、大基地、大环境、大开发、大参谋、大发展、大效益等等,不一而足。就是一个乡支书开会也讲要在村里抓宏观经济调控、劳务大输出、经济大腾飞之类。这些“大”字充斥着大量的报告、规划、讲话、方案之中,无“大”不成书,无“大”不成会,无“大”不成言。谁又提出了一个“大”字,好像自己也就不“大”也“大”了。那样多“大”字的提出,十足地表现了那一个时代人们贪大求洋、好大喜功的浮澡,以及为了政绩不求实际的虚夸。
这种心理,对文化界也颇有影响。有时,文化界、文学界的急功近利显得更甚。与政治贴得更紧,渴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本身的地位。同时,底子虚空的时候,就渴望用形式来拯救。
当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之后,许多的经济政治文化中的“大”字,就注定见“光”死了。而这大散文能够苟延残喘,到如今都没有彻底断气,但也只是最后一根稻草,不可救命,仅只一种自我安慰。这让我们想到作为岛国的日本,偏要叫自己“大日本帝国”,这像想儿子想疯了的夫妇,给他所有的姑娘取名,都叫“梦男”“追男”“盼男”等等似的。可以理解,却要禁不住被人讥笑。
大散文本身的概念就是大而不当的。这“大”字代表什么?好像什么都代表,细究起来,什么都不能代表,本身就违背美学、艺术的规律。这大字还是指写作题材、还是创作风格、还是文中所含的意、还是篇幅?好像什么都能沾上,什么都不贴切。文学当要百花齐放的,从美学上来讲,风格也需要多样化,况且文学作品往往能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以小见大者常有之,小中见大又怎么来概定。在所谓的“大散文”的指导下,有的专找重大题材来写,下笔动辄数千上万言,而文章无不充满了一种腐尸的味道,矫情得很,让人不堪卒读。比起那些报告、方案之类,没有什么更让人读来可感可喜的东西。
宏大与柔美、细腻和粗犷、温婉与狂放等,在美学上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理应让它们成为散文花园中不同的美丽。一个园子不能只栽一种花只种一种树,那就太单调了。再者,园子里适合生长什么树,也得考虑的。爱情就是小情调吗?风景就是小题材吗?为什么这些在中外历史上每每有不朽的篇章。其实,我们要强调的是作家本人的修为,增加思想性和社会责任,增加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的体验,作家要坚持自我,挺直腰杆写作。而不是提出一种文本的概念。这也不符合创作本身的规律。作为作者本身,力求创作出精品,但这种精品也是没有模式的,正因为是创作,必然需要创新,创新者必然有因循的规律却无固定之模式,决不可按图索骥、刻舟求剑。
从创作本身来说,作家都有自己独有的思维特质,这种特质决定了它适合什么样的创作?大散文既使这东西再好,也不一定适合人人去孝敬的。大散文的提出,实际上就是一种提供范本的作文。虽然这个范本看不见,但更像领导给秘书的交待,是一种命题的意图。命题作文并不适合创作的事,而是秘书们的工作。
写了这么多,我还是要问自己,“大散文”是个什么东西?我考虑了很久,觉得最好的答案只能是:不是个东西!
2007.3.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