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面馆
(2012-02-01 09:16:37)
标签:
2012.1.15杂谈 |
分类: 专栏作家EricXu |
北京人对上海人饮食的印象是喜欢大米,不爱面食,其实这只是表面印象。今天上海的大街小巷,到处有苏州面馆,沧浪亭等等吃面的餐馆。绝不比北京的老北京炸酱面馆来得少,味千拉面这类的连锁店也开得到处都是。当然到这些快餐式面店吃饭的多是小年轻的白领新上海人。南方人虽不像北方人那样喜欢面食,但要看是什么形式的面食。面条,人人喜欢。
七八年前,上海有一家叫“阿娘面”的私营面馆,很是红了一阵,受到海内外爱面族的追捧,有如今天的九零后追星,沪上无人不知。与其并驾齐驱者乃“小杨生煎”。两家馆子的特点都是店面简陋但东西好吃。阿娘面馆在浦西的思南路上,店面狭小,食客就在餐馆外的桌子进餐,即便如此仍然供不应求,要排队等候多时才可能轮到店外的桌子。曾和友人慕名前往,亦是在室外进餐。一旦雨雪天气,生意必受影响。阿娘面的头牌是黄鱼面,其它有大排面和爆鳝面等,味道确实不错。面条既不太烂也不过硬,浇头好鲜,原来味精放了不少。海内外游客在私家厨房和五星级酒店扒房吃腻了,这种新鲜的草根美食,别出心裁地吸引了不少食客。原本以里弄平民为主的面馆一下名声鹤起,除了城市白领,连香港也有人不辞劳苦地飞过来尝鲜。试想新天地里太阳伞下啜着咖啡享受所谓海派清闲,还真不如就在阿娘面馆,来碗黄鱼面,坐在弄堂口的桌子旁,摆开架势甩开腮帮子大嚼来得痛快,来得更能体会上海人家屋里厢的感觉。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文集有篇《涉外饭店》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外国人在中国旅行“不可住居民房不说,连中国人住的旅馆也不接受外国人。所以,留学生到了外地,一般得住在国际旅行社等专门接待‘外宾’的饭店”,如果新井女士看到几年后黄发碧眼的外国游客和留学生也如中国本地居民一样坐在弄堂口的桌边享用阿娘面,除了惊讶这面的吸引力外,也可通过一碗面看到这些年来中国的开放程度了。只是这种过于简陋的就餐环境也多少反映了正在转型中的大都市如上海的一个生活侧面。一如瑞典人奥维·洛夫格伦《美好生活》一书中引用瑞典社会学者对中产阶级举止的描述:“如果由环境所迫不得不在没有合适的室外服务之时在街上吃东西,他也应该尽量私密地做这件事,就好像那个转过身去的中国人,因为要满足自己吃的自然需要而感到羞愧。”看上去似乎今天阿娘面馆的食客举止之“粗俗”还不如十九世纪的国人或是北欧的瑞典中产阶级了,这恐怕也是今天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幕吧。
上海的面馆有几家国营的仍然有着响亮的名字,却在内容和服务上不大敢恭维。福州路上的老半斋是家名馆子并不以专吃面为主。中午亦供应菜饭,狮子头,黄豆汤和酱肉,也有小笼和锅贴等,是本地人的午餐首选。一位年轻人,要了锅贴,狮子头和黄豆汤做午餐,手里还拿一本电子游戏书,看来是附近居民来此解决午餐。老半斋曾有一款刀鱼面,是早春时的美食,现在不知是否还有。作为一年四季供应的面类,看到墙上贴出的价目都是标准的浇头面,有爆鳝面,爆鱼面,大排面之类,于是要了一个爆鳝面和一客生煎。偌大前厅都是吃面和其它快餐型小吃的客人,除了面是服务员送来,其它点的菜要自己去窗口取,可谓半自助方式。爆鳝面上来汤汤水水一大碗,鳝鱼倒是有,但不多,吃的不过瘾,味道在浓汤赤酱原则下略显寡淡,面总显得软了些,不够有劲道。和另一家在南京东路泰康食品店上吃汤包和面的面馆比起来,有些大同小异,倒是泰康面馆的面煮得更有嚼头。那次在泰康要的是爆鱼面,那条小鱼炸成焦糊状,裹了一层淀粉甜汁,难吃。以上两家餐馆的面让人失望,在众里寻它千百度后找到一家类似和当年阿娘面的所在,才发现上海人民吃面的口福还是不错的。
这家名为富祥面馆的小店,在虹口区的武进路与乍浦路交界处,边上已是拆迁的工地。富祥面馆就在临街低矮的民房中,门口摆着几张桌子给店里坐不下的客人用。进到店里才发现店堂的逼仄拥挤程度与阿娘面有一拼,几张窄小的桌子已坐满了人。后来的食客只能站在别人后面立等。和老半斋那种有菜饭供应的地方不同,人们来此地就是为面而来,人人面前抱一大碗,热气腾腾,在严寒的冬日,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而更幸福其实是那碗货真价实的面。富祥面馆的招牌面也是黄鱼面。一碗四条小黄鱼,份量足味道好。小黄鱼经去骨整治,一根刺也没有。一碗面上来,除去骨熬汤的小黄鱼,还有笋丝和雪菜,鱼肉滑嫩,笋丝鲜美,最重要的是没有放太多糖,很合了笔者这类伪上海人的口味,最怕东西太甜吃不来。如此美味,难怪来吃面的八零后妹妹未吃先拿手机拍照留念。虽说地方窄小,食客为了这碗美味的面当然可以克服其它的不便,更何况一碗黄鱼面不过二十四元人民币,这个价钱连中杯的星巴克摩卡都买不到,在这里却完全搞定了一个午餐者的食面需求。至于店里其它的面类如大排面就是有供应也上得慢,谁让人人都点黄鱼面,据说一个中午能卖五六十碗。听得邻座要了碗肉面的小青年一再哀叹这面要等到什么时候,和我一起来的都吃完走了!两湖口音的女服务员倒是好脾气,既不争也不吵反和小伙子开起了玩笑。小小面馆里除了面食美味还有温馨的气息,抵挡了屋外江南冬日的潮冷。难怪,好吃的面人人爱,并不分天南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