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享受音乐

(2010-12-14 09:24:15)
标签:

杂谈

分类: 专栏作家EricXu

关于享受音乐

    《新民晚报》周日副刊固定一版介绍各类音乐会和指挥大师动向,时不时对某乐曲的演奏作出独到见解。读之受益匪浅。亦成为音乐爱好者的笔耕天地,对培养一般人的音乐爱好和欣赏水平绝对有益。

    但近日于《新民晚报》(7月6日A(1)版)有一篇“学音乐不要只忙考级”的文章使笔者大跌眼镜。该篇文章配考试学生图片一幅,解说文字称“考场出现了部分乐器应试冷热不均现象(左一至左五为黑管考生,右一为木管考生)”。画面上五位考生手持单簧管并列而坐,另一考生则手拿巴松管,不明白何以记者将巴松管也称大管写成木管。须知单簧管和巴松管统称木管。如此误人解释突显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也需要提高音乐知识水平和修养,才能使广大音乐爱好者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前不久见晚报载文称在东方音乐厅听巴伦博依姆指挥时,乐章中间仍然有听众鼓掌。其实如此情形笔者在听祖宾▪梅塔指挥时也曾发生,大师只是一脸无奈.其实这只是听交响乐时的最表面现象。对于音乐的理解,需要各方面的长期培养与熏陶。比如,以笔者浅见,为了更好欣赏音乐,会玩一两样乐器应该是必须的。玩的不必精深或曰成专业水准,但起码对什么乐器是什么音色有所了解,听起音乐来感受必然不同。当然不会乐器并不是不能欣赏音乐,只是欣赏程度会有所不同。 

贝多芬第六交响乐《田园》描写初到乡间的欢乐情绪时,在背景上有一巴松管以凑趣的形式吹响两个音符,后人杜撰典故称是一位闲来无事的老者,有一支五音不全的巴松管,看到大伙载歌载舞,也想加入其间助兴,无奈老旧的巴松只能发两个音,于是老人就即兴将这两个音吹出,于是便有了整个大乐队背景下那两声略带诙谐的音符。如果音乐报道的记者或编辑对此典故略知一二,一定不会将巴松简单地称为木管了。否则为何其他也属木管的长笛,黑管未何此时无声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爱好与谋生
后一篇:反季节旅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