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门洞里的茶庄

(2009-01-08 20:57:24)
标签:

书童

老爷

门洞

举人

吴锡卿

北新桥

文化

老聂

三礼堂煮茶笔记

分类: 西山听茶

    (原创)门洞里的茶庄

    从东直门到鼓楼有条东西五里长的大街。从崇文门到雍和宫有条南北十里长的街道,两个街道交叉点叫北新桥。北新桥,名字叫桥,可实际上没有桥。虽然,好事的建筑商前几年在那十字路口的西南角建了一座花岗岩的石拱桥,却是一座旱桥,桥下不流水,桥上也不走人。说穿了,就一聋子的耳朵----摆设。

    相传100年前,古徽州歙县昌溪村的吴锡卿老先生随一位举人老爷进京会试,也就是书僮吧。出门时有些为难,到了天子脚下,咱带点什么东西呢?安徽那地方除了茶叶,也没什么出产,便带了些黄山脚下的茶叶。

    到了北京后,举人老爷整天忙着应试,除了攻读子曰诗云,还要拜会同乡同年和乡党。这样一来,小书僮的空余时间就多了起来,渐渐地和驻地周围的北京人混了个乱熟。为了感谢“皇亲国戚们”对他的热情,他把从家里带来的茶叶送给这些邻居。

    北京人天生有喜欢唱颂歌的光荣传统,他们喝了茶后便都赞不绝口,翘着大拇指,嘴里一个劲地“王豆腐”,称是绝对是天下无双的好茶。大家三言两语怂恿小书童摆个地摊卖茶叶,以便让小书童的举人老爷也难堪一次。

    没想到小书童还真在路东的一个门洞里摆起了茶摊,卖上了安徽的茶叶。许是北新桥这点的地气旺盛,生意也还这不错,没几天他带来的茶叶就销售一空。小书童就这样在北京掘得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原创)门洞里的茶庄

会试结束,小书童的举人老爷却没有他卖茶叶那样走运,“解元尽处是孙山,老爷更在孙山外”,落榜了老爷不服这口气,他要继续留在京城复读,好参加明年的高考。他派小书童回到老家歙县,一来代他禀告爷娘老子,为儿不孝,未能为爹娘爬上那状元的龙榜,实现光宗耀祖的目标。他要发扬“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再接再厉,再干一场,争取明年登上皇榜。二来为他取些银两,以解决他在北京复读期间的民生问题。小书童除了带回老爷的爹娘给的银子外,还铆足了劲儿,多快好省地带回了大量安徽茶叶,什么黄山毛峰呀,什么六安瓜片呀,什么祁门绿呀,什么太平猴魁呀,什么什么的,反正安徽有什么茶,他就带上一篓,正式在北京开始了茶叶生意。

北新桥大街路东的那个门洞(吴裕泰现址)就成了是小书童吴锡卿乃至整个吴氏家族的发祥地。就在这个没有门牌的大门洞里,小书童吴锡卿完成了他资本运作的原始积累的全过程,为了扩大宣传,他在茶叶的包装纸上印刷上“北新桥路东大厅便是”的字样。让人一看便觉得是好大的一家跨国公司的总部。几年后,吴锡卿经过积累了一些银两,便把这个大门洞买了下来,经过修缮,建成了店铺门面。启用了字号,茶栈正式悬匾开张。那是1887年(光绪十三年)。最早的牌匾是吴锡卿花了五块银圆,请一叫祝春年的老秀才题写的,五个大字“吴裕泰茶栈”。

(原创)门洞里的茶庄

自此,小书童吴锡卿更加锐意进取,开拓经营。为了扩大经营,小书童把他的六个兄弟全部叫到北京,以“北新桥路东大厅”为依托,先后在城内外开了六家大小茶庄,白花花的银子流水一般地流进了这个名叫大厅的门洞。有了钱,小书童吴锡卿就成了吴老太爷。吴老太爷扔出一把银子,就把大门洞连着的破落府邸整个给收购了。并重新整修了整个院落,其时占地20多亩,高门大院,能同时进三辆大车,共有8个院落,100多间房子,为花园式建筑,分为客房,库房,加工拼配室,营业店堂等。在院落南边(骆驼胡同路北)还修建了宽大的门楼,人称吴裕泰大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