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藏宇宙——史立峰微雕艺术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科学史教学 |
方寸之间藏宇宙——史立峰的微雕艺术
刘克明
2012年8月8日,壬辰夏六月,余乘K158次列车赴京,回清华大学。8月13日上午于精仪系系馆与周兆英教授论及中国古代微细加工,周老师于此兴趣犹浓,谈锋甚健。感此,录《羊城晚报》“方寸之间藏宇宙”一文以应。该文于2009-03-13 15:37:00 发表,来源: 金羊网-羊城晚报(广州)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F/F3/F33D0F3E3BD2BA2FB31B738BE5306D89.jpg |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B/B8/B808E6E39F253CBE2E8A6E4949E88438.jpg |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F/FA/FA3236E229BCA3FC77E60482A31D157C.jpg |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D/D4/D44181DEDC1DE17ABFE15CF7C1DD1F45.jpg |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1/1C/1C297A2DCA11B17996419D2871BEC062.jpg |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3/34/34B069D3EADEBBCE9AB05AEC5BA86832.jpg |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5/50/50D340B059C395AE5E44C45BA7C3F442.jpg |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4/45/4507FCF74EA4E0B79152C1565B024E87.jpg |
在广州,记者见到了微雕艺术家史立峰。已经五十多岁的史立峰温和、爽朗而健谈,长年累月的苦心钻研以及成熟的内涵,使史立峰看起来具有一种深沉大度的气质。他翻开新著《方寸之间藏宇宙》,把我们带进了“微细称精眇,卷帙贯古今”的微雕世界中……
微雕“绝技”源远流长
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微雕艺术是一颗闪亮的星星,精致、神奇、令人一见难忘。中国的微雕艺术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在陕西固原出土的西周甲骨文 残片同现了细如米粒的篆字,其笔划细如发丝,而为人所熟知的《核舟记》,记载了天启年间艺术家王叔远在一枚小核桃上雕刻苏东坡泛舟赤壁的故事,这些雕刻精 美的作品都藏于达官贵人之手和皇室之内,是可遇不可求的稀世珍品。
微雕以刀代笔,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上,镂刻书画诗词。其作品往往需用放大镜甚至显微镜才能看清字迹,历来被称为“绝技”。
微雕艺术家功夫深
一直以来,微雕作为民间工艺代代相传,非常讲究天分和基本功的积累。生长在北方农村的史立峰,从小就有一股常人没有的艺术灵气,毅力与坚持成 为他追求微雕艺术的助力。上世纪七十年代史立峰进入工艺美术厂学习玉雕,并在做玉雕时,就尝试作立体微雕,开始了他“一柄钝刀长相守”的微雕艺术人生。
由于微雕作品的精细微小,其所使用的刀一般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粗细,当它细到这种程度,风都能把它吹断。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 利其器”。微雕艺术的创作需要自制许多特制的刀具,可以说,刀具磨成了,微雕艺术就成功了一半。史立峰告诉我们,他所使用的刀具都是制造的,在磨制刀时要 心平、手稳,不急不躁,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人即使处于熟睡状态,脉搏每次跳动传到指尖的颤动幅度,也会影响微雕艺术的创造,所以如何控制手指颤动的幅 度,如何感知刀的深浅力度,是对微雕艺术家最大的挑战。
“在做作品时,一定要进入另外一种状态,人的脉搏跳动时,手抖动的幅度是0.03毫米,这种震动会经手指传到刀尖上。微雕,就是要在心脏两次 跳动的间隙,划上一笔。因此,微雕家不仅要有极好的视力,更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在雕刻过程中要排除七情六欲,排除一切杂念。”
而且,史立峰还是个练家子,深厚的武术功底,常年累月的练习,锻就了他微雕技艺的精巧,精至非常人肉眼可鉴赏的程度,巧至创作时基本上看不到 手部有动作。史立峰表示,成就一个微雕家,要由许许多多的机遇和条件综合而成。史立峰之所以没有收徒,也是这个原因。十来二十年的技术沉淀,最终可能只成 就了一位微雕工匠,却没办法成为微雕艺术家,这样他的青春就白白浪费了。史立峰表示选择了这行,就选择了“灯孤影单,心静如水”的生活。
平雕,形象逼真气韵神妙,胜似丹青
不愿一味追逐“技”的史立峰,热爱中国文化,致力将中国的古典名著、历史事迹、宗教文化,通过精湛刀法融合到方寸毫厘中,“其独特的场景构思、有位人物刻划以及色彩的运用,空前地增加这门古老民间技艺的精绝难度,极大地丰富了微雕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看史立峰创作的一系列平面微雕作品,如《八百罗汉图》、《一百名帝王图》、《梁山一百零八将图》、《三国人物谱》、《红楼梦名人谱》等, 作品画面布局漫妙,色彩丰富清雅,用10倍放大镜细细观赏,形象清晰逼真,气韵生动神妙。作品置于百位放大镜下,线条优美流畅,细微之处如衣鬓须眉、盔甲 兵器,淋漓尽致,使人忘却这是在数百倍放大镜下的微雕作品,以为是一幅工笔丹青佳作。
在5mm×235mm的空间上,史立峰再现了《三国》小说中147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史立峰微雕画面虽小,却难掩三国群雄的魅力;在 20mm×50mm的空间上,《水浒传》中那些忠义豪爽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悉现眼前,在作者的尖刀下,他们个个有派头,显现浓烈的草莽气息;再看这幅作 品,《红楼梦》中60个典型人物活现眼前,浑然不觉这是一个只有5毫米宽10厘米长的作品。有幸收藏史立峰作品的玩家说,他的作品“经得起仔细把玩鉴赏, 经得起显微放大,令人百看不厌”。
“一件精妙的平面微雕要花多长时间?”记者问。他说,“以《一百零八将》为例,这前前后后至少要花一年功夫。当时做《一百零八将》前,我先要 把《水浒传》读三遍,把108个人不同的性格、形象特征、每个人的动态都深刻在脑中,然后在夫人的帮助下,再把草图画出来,还要多画几次,把草图背下来, 然后每一笔都要准确地雕刻,不能有误差,可以想象需要花多少时间和心血了。”
立雕,创世界纪录;发雕,刻画上色创奇迹
说起世界上最小的立体微雕———弥勒佛,仅有一粒米的三分之一大小,入选了大世界吉尼斯纪录,这尊“笑佛”用绿松石雕刻而成,在放大了600 倍的放大镜下,立体佛像通体碧绿,线条清晰、五官分明、栩栩如生,连双眼皮和眼睫毛都清晰可见,史立峰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纵观当今微雕领域,最神奇最具挑战性的当数发雕。我们问:“在如此微小的毛发上怎么雕刻?”
“意念。”史立峰说,“发雕和微雕的制作,近乎于盲刻。刻刀尖只有毛发的1/20,睁着眼睛刻是不可能的。”
他常于夜深人静之时开始发雕创作,微闭双眼静座,调节心理呼吸,将发丝轻卷于手之上,像在一块大石板上刻字一样,操刀镂刻,游刃有余。
目前能在头发上刻字的纪录,是印度人保持的在一根头发上刻360个英文字母的纪录,但对史立峰来说,这实在太简单了,他不仅能在头发上刻字, 还能在头发上刻人物并上色。但他不想去申请发雕的世界纪录,他认为这样太没意思。“因为,这样就把艺术降格了”,史立峰说,“我唯一的世界纪录,是以尺寸 大小来申请的;没有把绘画、雕塑申请世界纪录的道理啊!”
他在长度3毫米的细微头发上,神奇地再现了钟馗满面须碴、难昂壮志的风采;创作出白鹤信步闲庭、引颈高歌的舒闲意境,在40倍的显微镜下,连 史氏图章都清晰可见,令人越看越神,不由赞叹:“这是人类心、灵、手高度合一的奇迹。”说话平和的他,不无骄傲地告诉我们:“在发上刻字的不少,能给发丝 上彩色的,据我所知,国内只有两个人。”
他解释说:“刻刀在发丝上留下的痕迹很浅,要在这些痕迹里上颜料是很不容易的,过一点,颜色就漫出来,作品就毁了;不到位,颜色又上不去;而且市面上的颜料颗粒很粗,根本不能用,必须自己制作。发丝上色,难就难在这里。”
记者问史立峰完成一幅发雕需要多长时间。他认真的回答道:“4到8小时之间,后面有个加号,加号后面是20年。”
“当你只是靠这门手艺挣钱吃饭时,你可以什么都不管;但是当你达到一定的高度,人们在看着你的时候,你代表的不仅仅是你自己,而是身上背负的 一种文化传承,你要让大家知道这种艺术你做到极致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史立峰希望当后人回过头来研究中国微雕时,可以在我们国家自己的博物馆中看到“举止 神情不因‘细’而木讷,眉目衣褶不因‘微’而板滞,见涵养,见精神”、代表这个时代的作品。这不单单是一代微雕大师的爱国情怀,更是一种前瞻性的历史责任 感。
史立峰用他的双手为这门传统的技艺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为这冰冷的石块、细微的发丝赋予了神活的灵魂,正如他的诗中所写:
经千回百转寻道途上乐伴忧
坦荡荡随心而去痴情
方寸之间藏宇宙……
一个在头发上刻字作画的人;
一个曾被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美国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过的“微雕王国里的铁笔”;
一个淡泊名利、视艺术为生命的“微雕妙手”;
立体微雕作品“弥勒佛”是世界上“最小的立体微雕佛像”,仅有一粒米的三分之一大小。
在长8厘米、宽4厘米的象牙片上,再现神态各异的《五百罗汉图》,该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这是国博收藏的第一件微雕作品。
他就是以功力夺人,以内容致胜,知微见著,有容乃大,中国一代微雕艺术家———史立峰先生。
前一篇:壬辰夏六月赴清华大学感赋
后一篇:七律一首 壬辰夏月登福州鼓岭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