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丽江:逛绝色古城,品妩媚水街,寻马帮故道

标签:
云南丽江旅游图片 |
分类: 山川行走 |
写在前面
离开的日子久了,如家乡般愈加惦念的地方,于我无多,丽江却是。
溜跶的城市多了,便想要琢磨这些城市个性,风雨丽江,值得琢磨。
无论是作为茶马古道交易场或中转站,还是作为历史存在的边陲衙署,丽江均是沧桑岁月里宝贵的遗产。
有城无廓的丽江,敞开民族融合的街口,让一爿古老的搂群耸成永久和谐与真诚守望;
依山就势的民居和商铺,墙连房,檐联檐,桥衔街,千百年拥挤着,亲和地缀成独具特色的绚丽风景;
龙泉脉动,碧水绕城,水网将古城塑成妩媚新娘。
石桥拱街,曲径通幽,石头与木头联姻,木石将民居叠成千古奇观。
丽江,集天赐的宁静与闹市喧嚣于一隅啊!
五彩的石板路上,人头攒动、骡马穿梭,张扬着东巴文明与憧憬,昭示着茶马古道上浓郁的纳西地域风情。
风云际会,岁月造就了丽江的脾性;
古往今来,历史孕育出丽江的精彩。
风云际会,岁月打磨出绝色古城
来丽江匆匆入住酒店,草草吃罢午饭,顾不上休息,我与妻赶紧打的前去见识古城。
一上车,就急切地向的哥打听参观线路。
的哥倒是热情,说去玉龙桥,河边有大水车,还有标志性浮雕,丽江城东西向,玉龙桥是新旧城分界线。西边是新城区,东边就是你们要找的古城区。看古城有三条路:一是东大街,宽敞;二是新义街,有桥有水;三是新华街,坡路上山,是古城制高点,可看全貌。
才几分钟,的哥就停车了。
果然,自停车处东行约50米,便见到了玉龙桥,也看到了山崖浮雕和某领导人题字。站在玉龙桥上,举目南望,俏丽多姿的古城已赫然映入我们眼帘。
的确,从这里起步,可沿三条路进入古城。
东大街,是玉龙桥南面直对的一条大街,石板地面,宽敞笔直,沿街均是仿古建筑,酒家和店铺甚多, 还有多家旅行社。妻一眼望见出门前在家电脑里咨询过的街口木搂房旅行社牌子,就拉我进去了。我最想了解的,茶马古道入城的路,究竟是哪一条?
服务生网上查询良久,毫无结果。但问及入城便捷路线,说得与的哥相符。第二条线就是新义街。沿玉龙桥往东,它紧邻东大街,同样是石板地面,这厢小桥流水,门前垂柳,情调与韵味十足,想必漫游会显得轻松自在。
第三条线是新华街。它位于玉龙桥西侧,狮子山东坡脚,沿青石板路面上一个缓坡进入。
毫不犹豫,我与妻选择了沿坡上山的石板小径——新华街。
这条街,其路面铺垫的青石板为竖状,路面坑洼且磨得光亮,传说是最早的茶马古道,北出中甸,是进藏马帮的出入之境。
哦,街巷幽深,宽不过三五米,古朴的木板房高不过二层;楼挨楼,门对门,铺面精致,小巧典雅,商品琳琅满目:纱巾披肩、玉器手饰、雕刻工艺、民族小吃、西洋酒吧、民俗歌舞……应有尽有。
拾级而上,脚踏斑驳的五花石路面,闲观人流,静听物语,我与妻仿佛踏上了茶马古道,穿行于古时街市之中。疑惑里,我对这条古街的当代称谓颇为排斥,活生生的袭古一条街,怎么就弄成是“新华街”呢?
初涉古城故道,最想看到的,自然是登高望远,亲眼一睹古城的全貌了。
于是快速攀坡,一路登顶,在状如庙堂的文管所办公处,终于瞧见了魂牵梦萦的绮丽古城——
倚山环水,绿树掩映下的搂台亭阁,鳞次栉比,古朴自然;
有城无廊,砚状的街区敞开胸怀,民居翘角飞檐,蔚为壮观。
龙泉脉动,秀水缠绕成妩媚街
山青林茂,遍街花草,古城丽江,秀色可餐。
水呢?秀水缠绕,轻盈漫溢,如血管注入古城的肌体,街区的搂群便饮烟弥漫,小巷内商铺便生机盎然。
勿容置疑,水是这座古城的魅力所在,也是古城的灵魂。
听说丽江古城的水源独享天赐,区域水网布局,先人颇有匠心。于里趁天黑前,与妻沿玉龙桥溯流而上,沿河北行约一公里,寻找古城水源——黑龙潭。
走近黑龙潭,天完全黑了。此处筑坝围泉,潭的面积约有两三个足球场大小,夜幕下看不清晰。从堤上走过,见潭内还有小岛,岛上有神庙,估计是黑龙之居吧。
泉水源自山林老栗树下之岩石间喷涌而出,在黑龙潭汇聚成渊,玉河水哗哗流淌,古城生机勃发的奥秘,尽在此矣。
黑龙潭一脉奔涌,至玉龙桥时,被一个巧妙的机关卡着了。
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分水设计。玉河水自北向南,至此一分为三,依位置和流向形成东河、中河和西河三条水系。
中河是古老的自然水系,它沿东大街入城,经密士巷和七一街,最终过南门桥出城。其流向是自北而东南,穿过整个古城,把古城自然分为东、西两城区。
西河是人工河,元代纳西族首领阿良阿胡率族入主古城西区,在玉龙桥处开挖一条西河,把中河水分流引入。西河沿新华街入城,经四方街、光义街,在木府的东、南、西三面环流,犹如护城河一般。再一分为二,一条沿兴文巷东南流出城,另一条沿新院巷、忠义巷南流出城。
东河也是人工河。清代丽江改土归流,流官入主古城东区,于玉龙桥处又开挖东河,把中河水再次分流东引。东河沿新义街入城,在小石桥处又一分为二,一条沿五一街东流出城,另一条穿崇仁巷、文华巷南流出城。
入城观水,了解了脉络规律,古城的基本轮廓也就自然清晰了。
现在,可以轻松洒脱多角度观赏古城水景了。
流经大石桥附近街面的中河,水缓河宽,水色清纯,我与妻白天来时,倒没觉得有多么新奇。夜晚却不一样了,霓虹灯下观水,水光涌动,眼前竟激起片片银光,显得娇艳异样,桥头巷尾,见有不少人架着相机正拍夜景哩。
西河光义街一带,因河高水陡,流水相激,宛如一片瀑声,哗哗不绝于耳也,置身闹布,这种水境氛围不令人产生幻想才怪。
听说四方街西段的卖鸡豌豆桥和卖鸭蛋桥下,有闸水的两道深槽,街面收市后,管理者用木板嵌入槽门,西河水便溢出河床,自动冲洗四方街哩。长者告知此习俗至今沿用,快捷方便。可惜我们没能亲见。
古城故道,遗留马帮传奇
踏进古城,我感触最深也最为疑惑的是脚下的青石板路面。
磨光的石面上有五颜六色的图案,像是由众多不同色彩的小石头拼凑粘合而成,人造石吧?一如当下多如牛毛的假古董。走着走着我就发呆:难道整个街面全是今日重修的“假路”不成?
——非也。
请教当地老者,方知这是当地一种天然石料——五花石。这种石板材料采自于丽江周围的山里。俯身仔细观察.石板路面斑痕累累,深浅不匀、凸凹不平。这种石路,我曾在央视《茶马古道》片子里见过,乃千百年来,人踏马踩而留下的痕迹也。由是便猜,古城先民筑城修路,最古老的马帮传奇故事,应始自这五花石路吧?
先民选择这种条石板铺路,实属智慧之举。
古城里频繁的马帮过往,为避免路面经常损坏,必选这种耐磨俏青石板铺垫。古往今来,脚下石扳已坑洼不平,且磨得平滑光亮了,无疑是骡马蹄功。
先民选用石板铺垫,一是便于清扫冲洗街道,据说街渠闸堰其水,水溢街面,道路立即就干净了;二是为了避免雨季路烂泥泞,冬季路面风尘。
来古城走街串巷,见长者我就不厌其烦地探问茶马古道从哪儿入城,可没人说得确切。
古城门户洞开,自古从不设防,以四方街为核心的街市,马帮自四方来,亦自四方出吧?
进城之茶马古道,比较可信的说法是七一街。它是出四方街向南走的一条狭长古道,其路面铺垫的青石板为横状,据说是匀连内地的一条古道,南通鹤庆、大理。传说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即是脚踩这条石板路南来入城的,而对古城的迷恋,大抵也是从这条五花石路开始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