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感激仓颉先生给我们造了“知足”二字。
知即晓也,懂了;足者够矣,可也。知足二字,读起来容易,但真正理解其含义与韵味,依我的人生阅历看,起码要活到五十岁。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不到“知天命”年龄的人,很难真正懂得什么是生活,什么叫日子。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春夏秋冬的更迭,体验着酸甜苦麻辣人生五味,你奋斗过成功过也沉沦挣扎过,便会有成就感或挫败失落感,才知道生活之艰难,人生之大不易,这才会体谅天底下的父母待儿女的一番苦心。换句话说,只有你自己成了老大不小的父亲母亲了,才能心生忴悯,懂了真诚可贵,亲情无价,才会拥有一份感恩的情怀。
我的父母已八十高龄,均还健在,却依旧身居乡野。他们不愿同儿女们在一块生活,听起来似乎是孩子们不孝。其实,老人是住不惯“水泥笼子”,也受不了城里人生活的匆忙与局促。孩子们呢,便将一份牵挂拉扯,时常以电话方式嘘寒问暖。老人能听到孩子们的声音,便感觉到了孩子们的存在,悬着的心也就放下了。他们选择乡野,其实是选择着一份安宁与清静,是一种“知足”,另一种情怀。逢年过节,孩子们回家探望老人家,他们笑在脸上,笑在心里。
眼下,我们的儿女都已长大且参加工作了,听着他们的声音,看见他们忙禄着上班下班,我与妻不也笑在脸上,笑在心里么?
儿子外出留学,“八年抗战”哩,当爹的多年付出经济上一直是“负数”。不曾想,他去年底回国即找到中意的工作,陡然一下不再需要学费生活费了,那份轻松与愜意,非同类家庭父母者莫能体会也。
女儿心性乖巧,大学毕业没怎么费力就找到工作了。春节临近,眼瞅着小职工大包小包往家里拎年货,当妈的整天乐呵着把那份“知足”写在了脸上。
所谓“知足常乐”,我想就该是这个样子吧。
想呀,都老大不小的人了,累受了苦吃了,这辈子贪图个啥?不就是敬老爱幼,祈盼着长者健康长寿子女长大能有点出息,一家子平平安安么?
人家有的,你没有不要遗憾或懊恼,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关键是这辈子要活得不冤;
人家没有的,你拥有也莫傲慢或张扬,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你感觉你是在品味生活享受生活就够了。
生活的风霜染变了肤色发色,人生的路途步入“知天命”的拐点,我相信斯时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会嗟叹自己“老”了。
“老”了的人,心态会“变”哩,你信不?
“老”人过去或许爱折腾,硬不信“天命难违”的,往后过日子,他或她,兴许会谋求“安份”。
“老”人过去或许爱虚荣,不理会“知足常乐”的,往后度岁月,她或他,肯定会找寻“平和”。
世事难料,“老”人多多。生活或难或易,日子都是一天天过哩。保持平常心,生活未必精彩,但只要懂得知足,即使平淡的日子,你也会过得香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