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三峡文化究竟是什么文化?
标签:
三峡文化随笔 |
分类: 岁月如歌 |
就地缘关系论,传统三峡文化所代表的是什么?
是巴文化?楚文化?蜀文化?巴楚文化?还是巴蜀文化?
客观地说,都是,又都不是。
中国历史数千年,诸侯割据纷争不断,历朝历代的人口迁徙频繁,各民族间的融合,因其文化存在差异,必然导致生活习俗的相互改变。这种改变是渐进的、缓慢的过程。长期以来,因地方割据,或者直白点讲,因关山阻隔,交通和信息不便,客观上阻碍了三峡地域文化间的交流。加之鄂渝两地学者和专家从古至今均持门户之见,以为自己地域内的文化才配称三峡文化,只有己方拥有的文化传统才是三峡文化之精髓。
我在三峡区间行走了二十年,瞪着眼四处探寻,并沒有发现地地道道的三峡土著文化。而在传统的文化典籍——唐宋诗词里,倒是有些吃惊的发现,进尔便斗胆推断: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三峡文化,并非巴人楚人或蜀人所创造。

你瞎扯吧?
——沒有。多年前,不才我曾编选过一本“三峡古诗台历”,那360首历代文人描摩三峡的诗歌,可否尊称传统三峡文化?
——你一定会说:能!
但且慢。我查了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东坡、欧阳修、范成大、张问陶、王十朋等数十位文化名人,他们无一例外的均是“贬官”。他们首先是“官人”,然后才是“文人”。官身沒有成就他们的事业,文学创作才使他们名垂千古。
著名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即是李白被流放至夜郎途中遇新皇大赦而折返京都的欣喜狂热之作。试问:李白的诗是三峡文化吗?
诗圣杜甫一生穷愁潦倒,靠朋友施舍在夔州(今奉节)寓居两三年,最困难时连浊酒都难喝到一杯之人居然写诗200多首,占杜诗全集的四分之一。他的三峡诗,是代表的三峡文化呢还是中原文化?
大诗人欧阳修贬任夷陵小县令,够可怜的。但正是在小县令任上,喝着三峡水的欧阳修唱出了最好听的歌.
著名的《竹枝词》作者刘禹锡被贬为夔州刺史,他才有幸接触当地民歌,在乡情俚语里陶醉着,一不小心弄出了大名堂,害得后学不断,“竹枝词”被吟唱至今……
从考古角度讲,巫山巫溪一带乃巫文化诞生地,著名的巫咸乃十巫之首,是助黄帝击败炎帝的大巫师。传统的三峡文化该是巫文化,“龙骨坡文化”或“大溪文化”。但这样的文化传承的链早断了,我们无从追寻,又何谈传承?
屈原文化乃至宋玉的神女文化,其实有浓郁的巫文化内涵,但却又似乎是楚文化之发端。在三峡湖北境内还有巴文化源流,它与楚文化碰撞后,便形成了巴楚文化。巴人一脉流入蜀地,与蜀文化碰撞,便形成了巴蜀文化。
正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巴蜀文化也好,巴楚文化也罢,只要你承认它是传统三峡文化,不就结了?数十年争论不休,何谈梳理与继承?
实话实说,弄清什么是传统三峡文化,不是这篇短文可以胜任的。本文只是大胆提出一个新的命题:传统三峡文化实质是“贬官文化”。
或者说,是众多被贬的有才学的官人,在被贬期间汲取区域民族文化养份后创造的有别于当地文化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有源自作者出身地之文化底蕴,亦溶合着任职地民间文化习俗,是一种脱胎换骨且易于传承的泛文化!
可不可以说,我们继承和弘扬的民族文化里,有诸多三峡贬官文化?
如果肯定,那我们说“将传统文化传下去”,就不是空话。因为事实上,我们享用着祖先文化,自觉与不自觉里,都是传人。
——你同意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