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波桥,是19世纪末金属建筑物的代表,桥身用青色的钢铁铸成,满是旧工业时代特有的罗纹、铆钉,凭添了许多沧桑,两边的桥墩各有青铜雕刻的海之女神像。这座桥之所以有名,是因法国诗人阿玻利亚感叹时光流逝、爱情破裂,写了一首题为“米拉波桥”的诗而被载入世界文学的史册。
比阿盖姆桥,是双层桥,桥的上层是地铁6号线的轨道,下层通汽车、自行车和行人。人行道沿河方位伸出一个平台,上有一尊手执长矛策马奔驰的青铜像。人们从这里,可看见巴黎最美的风景。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2/08/14/6/2012081422524180172.jpg
阿尔玛桥,是赛纳河上最“新”的桥,其设计相当简洁。桥墩上有4座法国士兵雕像,其中一座名叫“如阿夫”的雕像,它是由著名雕塑家迪鲍尔制作,现在成为了赛纳河水位的标记。桥右岸隧道内的第13根柱子,曾酿成轰动世界的祸事——“英伦玖瑰”戴安娜王妃殒命于此。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2/08/14/6/2012081422545425454.jpg
圣母院桥,设计尤为奇特,一段石头墩柱由两岸分别向河中伸出,中间是一截优美的金属弧度,竟将巴黎圣母院和市政厅紧密相联。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2/08/14/6/2012081422555448352.jpg
双倍桥,呈原木色,别具一格。据说它原是专供当时教会医院修女们使用的。如今桥中央增添了宽阔的“双倍”空间,成了少年滑板车手和手鼓艺术家们的“天堂”。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2/08/14/6/2012081422571376007.jpg
艺术桥是一座墨绿色步行桥,是观赏卢浮宫和西岱岛的最佳看点。桥身由纤细的钢架支撑,桥面用块状杉木铺成,桥中间种植鲜花和灌木盆栽,再配上长条木椅,色调古朴,显得十分温馨。享有“赛纳河上花园”美誉的艺术桥,常有摄影师或画家在桥上寻找灵感,也不乏艺术家的作品在桥上展出。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2/08/14/6/2012081422582133281.jpg
卡卢索桥建于1831年,原名“圣佩尔桥”,因桥头正对塞纳河左岸的圣佩尔街而得名,连接着巴黎最重要的两大博物馆:卢浮宫和奥塞美术馆。1834年,国王路易•菲得浦将它改成现在的名字。此桥初看不起眼,但透过灰色建筑与厚重的石板地,尤其是欣赏桥头两座17世纪的雕刻,定会由衷感慨巴黎如何从中世纪一路走来……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2/08/14/6/2012081422594292838.jpg
2004年的那次旅行,我做过小结:巴黎是一块磁石。
8年后的初春,我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赛纳河畔。左顾右盼里,河与岸、河与桥、河与船、人与城、人与桥……叠印在双眸里,缠绕在脑海里,我想再喊出心声:在赛纳河只看几座桥,就会听见巴黎心跳。
试想:赛纳河上的桥,或石造、或钢建、或砖砌,建造年代不同,规模风格各异,一桥一人物、一桥一典故、一桥一传奇、一桥一韵味,你我徜徉其间,能生发无尽的遐想么?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2/08/14/6/2012081423013691262.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