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着窗外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一年一度海内外华人最盛大的节日——春节即将到来。过春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又叫过大年。有“大年”,当然也应该有“小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过小年的传统,不过所谓“小年”的日期可是很有讲究的。很多人一般只知道自己家乡的小年是哪一天,并不知道全国还有其他地方过其他的小年。不过近年来随着人们交往的频繁以及网络的普及,不同的文化观点激烈碰撞,类似的文化差异的常识也逐渐被普及。如果你至今仍然不甚了解,那么请跟随我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全国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华东江浙沪一带的局部地区称正月初五为小年,另外也有些地区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的。西南的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二十三祭灶但不叫小年,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而江苏苏州、福建福州等地腊月二十四祭灶但不叫小年,腊月二十八或者二十九才是小年。
本文所说的“小年”指的就是祭灶节,又称为祭灶、谢灶、灶王节。这个节日的来历,追根溯源跟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有关。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因此,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并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即灶王爷,又叫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灶神,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祭灶的日子,即小年这一天,灶王爷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王爷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王爷上天的节日。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说这家人的好话而不说坏话,祭灶时人们把灶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的嘴就甜了,就能上天言好事了。
传统的祭灶仪式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下: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灶糖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由于我国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的仪式只限于男子来完成。到如今,虽然城市中的家庭已经很少保留祭灶的习俗,不过,在祭灶节这天过小年、吃灶糖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地区,至今仍流传有“二十三,糖瓜粘”的新年民谣。
祭灶的小年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也不尽相同,一般为农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或二十五,大约春节之前五到七天左右。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后代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王爷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据传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形成较早。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受官气影响较重,特别是近代以来强调“官民平等”,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但也有部分地区例外,如江苏徐州以及山西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地,虽地处北方但仍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相反,近代以来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因此更加尊重传统,小年便多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以及福建沿海的疍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过了小年就是年”,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都把小年视为过年的开端,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也是一致的。

灶王爷和灶王奶奶(转自zansa博文《小年快乐:)》)
通过以上的讲解,我想你一定已经了解了小年这个节日在我国有多么复杂。我国地域广袤,人口众多,文化也丰富多元,小年的差别只是一个缩影。我们应该客观认识到这种差别,接受多元文化的现实,并充分了解相关常识,同时要尊重他人习惯,不要把自己的习惯强加于人。在集体生活中,遇到一些地方性节日,未做充分了解,最好不要贸然邀请他人同庆。若别人出于礼节却“无知地”邀请你同庆不属于你的节日,你可以选择抛弃烦恼与其同庆或者礼貌回绝并向其普及这个常识,切忌态度蛮横拒绝人家的好意,彼此之间更不该产生“习俗异则非我族类”的奇怪想法。否则,无知加无礼而导致友谊破裂的人间悲剧就会重演,最终在普天同庆时只会一个人更加孤单寂寞。依我看,如果身处外地,不妨入乡随俗,与当地人同庆,放松一下因学习和工作导致疲乏的身心。就拿小年来说,我们这里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腊月二十四直播的湖南卫视“小年夜”春晚我也照样欣赏,过两天小年又何妨?节日越多,开开心心放松自我的机会就越多,人就应该越快乐,不是吗?
本文的目的,旨在普及民俗常识,更重要的就是希望大家接受多元文化的现实,并学会尊重他人习惯,增进互相理解。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少一分无知,多一分了解;少一分隔阂,多一分理解;少一分矛盾,多一分和谐。整个中华民族都跨越了文化差异的障碍,增进彼此的认同,我们的民族才会团结,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我们的国家才会强大。
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年已经过去了,不过我还是要真心向所有看到本文的朋友们道一声迟来的“小年快乐”,并给大家拜个早年,愿您新的一年虎虎生威!
本文部分资料摘自搜搜百科和百度知道。另外也感谢zansa、老白骨、庭之、皖州等网友在近几天的QQ聊天过程中提供的部分宝贵素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