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应用
(2015-12-01 12:02:24)
标签:
转载 |
分类: 企业文化理论研究 |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1959年提出来的,全名叫“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1>公司的政策和行政管理;
<2>技术监督系统;
<3>与监督者个人之间的关系;
<4>与上级的关系;
<5>与下级的关系;
<6>工资;
<7>工作安全性;
<8>个人的生活;
<9>工作环境;
<10>地位。
<1>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
<2>奖励;
<3>晋升;
<4>成长;
<5>负有较大的责任;
<6>成就感。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在应用方面,强调内在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为管理者更好地激发职工工作的动机提供了新思路。
<1>管理者在实施激励时,应注意区别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前者的满足可以消除不满,后者的满足可以产生满意。
<2>管理者在管理中不应忽视保健因素,如果保健性的管理措施做得很差,就会导致职工产生不满情绪,影响劳动效率的提高。另外,也没有必要过分地改善保健因素,因为这样做只能消除职工对工作的不满情绪,不能直接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3>管理者若想持久而高效地激励职工,必须改进职工的工作内容进行工作任务再设计,注意对人进行精神激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用这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起更大的激励作用并维持更长的时间。
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有某些相似之处。赫兹伯格区分了两种层次的激励。
员工保健的因素。如工作安全、工资、福利、工作条件等。赫兹伯格认为保健因素的缺乏会造成员工的不安全和不满意。然而,它们的存在并不足以产生激励工作的力量。
赫兹伯格认为保健因素的缺乏会造成员工的不安全和不满意。然而,它们的存在并不足以产生激励工作的力量。
赫兹伯格第二层次的激励指“满意因素”或“激励因素”,包括成就、承认、工作本身、责任感、进步和成长。它们有助于建立自尊和挖掘自我潜力。
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因素能提高劳动力的绩效水平和满意度。他认为,它们的缺乏不会引起不满意,然而,它们的存在却会创造而有活力的工作环境。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告诉经理人,必须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而不是基本需要,才能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