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垒村郑氏曾创造多个科举传奇

标签:
历史寿光古碑 |
——访郑氏先祠碑记
http://s14/mw690/001lRcG9ty71JileQhf5d&690
在古城街道垒村西侧公墓的郑氏先祠院内,竖立着清光绪元年四月所立的“郑氏先祠碑”。该碑由“同邑举人崔毓桐拜撰、营陵(今昌乐县)庠生刘廷锡拜书。”碑额刻有“俎豆千秋”四个大字,碑文全部为楷书,详述了垒村郑氏的由来及家族的繁荣、郑氏先祠修建的起因和经过以及为什么撰写此碑文。
碑文撰写者崔毓桐为我市今崔家老庄人,清同治壬戌(1862年)举人,曾为官,后授徒为业,满门多桃李,邻县多位乡贤名人皆获其亲炙,同邑贡举及高材生多出其门下,曾主讲朐阳书院十年,陶钧者益众。该碑书写者刘廷锡为昌乐县庠生,史志记载不多,但通过碑文书法来看,其楷书起笔敦重典雅、轻重得宜,行笔从容不迫、一气呵成,收笔刚劲有力、笔锋不苟。
村民郑孟良介绍,清光绪元年,在垒村后街修郑氏先贤祠并立此碑。1966年,先祠被扒掉,祠碑由族人收藏保护,几经周折,现立于村公墓内。郑孟良还清楚记得先祠的样子:郑氏先祠坐北朝南,南大门为穿堂式建筑,两旁配有耳放和便门。享堂东西三间,有立柱走廊,青砖蓝瓦庄严肃穆。大门进深三米处有巨大影壁,磨砖砌成并嵌有砖雕,雕有鹤鹿同春、梅兰竹菊等,栩栩如生。先祠内有四株挺拔的翠柏,古色古香。郑氏先祠曾挂有一幅对联,内容为:“大槐夹路根盘古,带草含香叶发祥。”
据碑文记载,垒村郑氏原籍山西省洪洞县,在明正统年间,青州有“花马之变”(经郑孟良考证,为明初唐赛儿起义),郑氏奉旨迁民,郑栲之孙郑澄应命外迁,路上病死金乡,其德配(夫人)率二子一侄暂居道口(郑孟良考证为今台头镇彭家道口一带),之后,又迁郑澄灵柩与夫人合葬在道口前。郑澄的儿子郑忠迁垒村,郑孝转迁坨上,侄子郑建迁居石村。垒村的郑氏家族正是郑忠的后代。
郑忠育有五子,长子郑钰考取贡士去吴桥做官,政声远播,地方郡县志上有详细记载。自此之后,垒村郑氏“文脉绵绵,乡贡桂林翰院不一人,游芹宫者比比。”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居垒村的郑氏共有七十余人获取功名。垒村郑氏曾出现“两代金榜十二人”“郑畿四代七秀才”“祖孙四监生”等科举传奇。另外,清朝年间,朝廷在垒村立两座牌坊,均为表彰郑氏家族的孝节。一座立于乾隆年间,是为监生郑可法的祖母、伯母和母亲所立,村民称“一门三牌坊”;另一座立于嘉庆年间,是为监生郑刚母亲朱氏所立。
至垒村郑氏第九世贡士郑元弟、庠生郑源湛等始修郑氏家谱,到十一世郑于蕃召集郑氏各家族长,商议建立家祠,后世多次修缮。起初,祠堂奉郑忠为祖,后又按照《礼经》礼制,奉郑澄为祖,郑忠为宗。崔毓桐在碑文中说:“妥先人,孝也;一众力,睦也……”认为垒村郑氏一族友爱亲朋、帮助贫弱,是惟善是举的家族。而且家族世世代代尊崇儒学,贤能俊才代代都有,一定会越来越光大。
本报记者 张金超
http://s9/mw690/001lRcG9ty71Jiknm2ce8&690
民间古碑线索征集热线:15910054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