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儿童绘画的特点浅谈儿童绘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2016-04-14 09:50:18)
标签:

陈铃文

调研论文

少儿美术教育

分类: 调研论文

从儿童绘画的特点浅谈儿童绘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儿童绘画兴趣是指儿童对绘画的热爱与追求。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曾经对绘画产生过兴趣,这是源于孩子好奇、好玩、好表现的天性,孩子们想到什么就画什么,于是他们的作品总是那么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

近年来,随着社会上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术教育的初始阶段,也随之成为了美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儿童绘画成为了家庭、学校甚至于社会的广泛关注。现代的儿童绘画较传统的儿童绘画无论是观念还是技法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更多的关注的是儿童绘画兴趣的培养而不是绘画本身的结果。儿童绘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不但能延展儿童对美术的热爱与追求,更有利于儿童发展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儿童画的特点及儿童绘画的特点

一般来说,儿童画指的是12岁以前孩子的绘画,5-8岁左右的儿童长于视觉直觉的整体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往往对绘画充满极大的兴趣,想象力特别丰富,创意大胆无序。而4-6岁学龄前儿童的这种思维最为活跃。

(一)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画的特点是造型大胆、夸张、变形,物体平面化,不符合美学中的比例、阴影、透视、立体感,物体之间不遮挡、不叠加,完全展示在画面中,画面整体效果极富浪漫色彩与理想主义。

(二)儿童绘画的特点

儿童会把绘画作为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无拘无束,没有章法。有的小朋友不按物体固有色画,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有的小朋友凭借记忆作画,想到什么画什么;有的小朋友根据自己当时的情绪画画,作品反映出小朋友的内心活动。

二、影响儿童绘画兴趣的因素

(一)家庭环境因素

总的来说,家庭环境包括家庭中一切可以纳入家庭范畴的人、事、物。

1、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接受多方面的知识。家庭和睦,温馨和谐,作息时间规范,生活井然有序,孩子的生活有条理,身体健康,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幸福感。家庭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例如:到郊外感受大自然,去美术馆看展览,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等,有利于孩子接受多方面的知识,培养孩子的爱好与兴趣,使孩子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带来的美好,保持一颗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与向往的心。

2、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例如: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逛公园、做游戏、散步、体育活动等等。通过与孩子的接触与交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行为与表达。

3、自由的生活空间有利于孩子尽情表达内心的想法。自由的生活空间不代表让孩子肆无忌惮的乱画乱贴,可以尝试给孩子一块固定的区域,例如是一面墙,或是引导孩子在纸上涂划。有的家庭因为害怕孩子弄脏衣服、地板或家具,不允许孩子在家里画画。束缚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困惑。家长们不妨给孩子营造一个自由的生活空间,引导孩子正确表达内心想法。

(二)学校环境因素

影响儿童绘画兴趣的学校环境因素有很多,根据课程理论与从事学校美术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教材设置、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教师在课堂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校园活动的开展等影响着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1、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与包容有利于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教师的自身修养和专业能力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因此,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有助于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形成良好的印象,对学科产生兴趣。

2、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内容的组织、设计、编排生动有趣是最能吸引学生的,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给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

3、参与丰富的校园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开展的校园活动不仅局限于美术活动,鼓励孩子参与校园举办的美术、音乐、体育、科普等活动,通过亲身体验,鼓励孩子挖掘生活素材,培养孩子一双发现的眼睛,增强孩子的实践精神,提升孩子对学习与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孩子学习与生活的积极性。

(三)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公共空间或是“小作品”都可能给我们每一人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公园、美术馆免费开放。近年来,深圳的大部分公益性公园和公共绿地、美术馆为市民免费开放,增加了市民休闲去处。周末、节假日,许多家长带孩子到公园绿地游玩,有利于孩子贴近大自然,得到更多接触周围事物的机会。到美术馆看展览,有利于孩子感受艺术作品带来的感染力,提升孩子的审美品位。

2、颇具艺术性的公共空间设计剧增。过去,公共空间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活动需求,往往忽略空间的美观,更不论艺术性。近年,颇具艺术性的公共空间设计如同雨后春笋,在注重实用的同时关注了艺术性。例如:绿地里零星的雕塑、公园里的指示牌、街角街心公园的休闲椅、图书馆内的垃圾桶、步行系统中的空间设计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影响着孩子对美术绘画的兴趣。

3、公共区域设计的全民参与。早在华强北改造工程启动初期,就曾有征集圆拱招牌的活动。关注微信的市民们可能会常常看到类似这样的“征集广告”,地铁站空间设计的征集,梁柱的设计征集、停车卡的设计征集等。或是将入选方案向市民公布,通过市民的投票选出最佳方案等的活动。市民通过参与这类的活动,有助于我们提升审美水平,如果家长和孩子们一同参与,能增强孩子对美的兴趣与追求。

三、激发与培养儿童绘画兴趣的途径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绘画环境

绘画是一件让人身心放松,心情愉悦的事,我们不应被一个紧张、压抑的环境所束缚。一间功能齐全的教室、一个明亮整洁的环境、一位亲切和蔼的老师、一块用于展览孩子作品的墙,老师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宛如朋友般的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孩子的个性,根据孩子的特点传授知识,引导孩子进行绘画创作。

(二)让孩子体验绘画的乐趣

过程比结果重要。让孩子体验绘画的乐趣,比起直接把“结果”呈现给孩子们,在严格要求的压力下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的成就感,孩子更满足于绘画的过程。过分的看重“结果”,要求孩子按照既有的“结果”制作一幅作品,而忽略孩子的认知过程,长此以往,孩子在画画时就不再观察、不再思考,而是机械的重复着这个既有的“结果”。我们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给孩子设计一个简单的命题,让孩子思考、想象,自由发挥,老师正确引导,激发孩子奇思妙想的天性,充分调动一切观感因素,畅想、实践、体验绘画带来的无限乐趣。

(三)尊重孩子内心的想法与作品的表达

老师是引导者、启发者、设计者,老师不仅仅灌输技法,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心理需求以及精神渴望。鼓励孩子大胆的画画,并在绘画过程中善于发现。有针对性的启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失时机的点拨提示,及时的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尊重孩子的作品。

(四)慎重选择简笔画和涂色书籍

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简笔画和图画书籍,粗糙的简笔画教材和不加思考的涂色本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习惯与依赖,长期在印刷好的图案上反复的涂色,让孩子感觉乏味、无趣。孩子们画出来的东西、选择的颜色都是一模一样的,蜘蛛太阳、面包云、白菜树、三角房、三角形的萝卜、“田”字形窗户的房子、圆圈红花朵、馒头山。显然这是和现实生活不相符的。是不是不可以画简笔画和涂画呢?当然不是,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适当的、慎重的选择简笔画书籍,在教学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消除简笔画和涂色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引导孩子观察力与思考力

绘画能让孩子抓住事物的特点,提升感知能力。受到一些简笔画和涂色的影响,孩子们在创作时,往往凭着习惯于记忆,想当然的绘画。此时,我们应正确引导孩子如何对一件事物进行观察。一是确定观察的物象,选择特点明确的物象,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观察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培养孩子对观察物象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孩子对观察的持久性,吸引孩子讲注意力集中在观察活动中,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孩子会对其进一步的观察。三是教给孩子正确的观察方法,有利于提高孩子观察的准确性,提升观察的速度。四是引导孩子对物象的联想,理解事物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扩大知识面。五是教给孩子如何思考,在观察中遇到疑问,学会思考,提出疑问,有助于孩子提升思维能力与沟通能力。

(六)尝试使用各类材料进行创作

除了纸和笔,尝试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引导孩子认知综合材料,如:各种类型的纸、泥土、石头、线绳、塑料、金属、植物、布料、木材、废弃的生活用品等,综合材料的运用更能让孩子创作出更有趣更出彩的作品。使用综合材料进行创作,让孩子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让孩子对材料产生新鲜感与好奇感,更能让孩子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从而获得对美术活动的持久兴趣。

(七)恰到好处的鼓励与指正

孩子在绘画时常常会不经意的说“不会画”,这个时候,老师的鼓励与帮助非常重要。重新再教一遍会让孩子觉得乏味,帮孩子画是打乱了孩子的“原创构思”。这时,我们不妨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给予孩子鼓励与勇气,帮助孩子建立创作与绘画的自信。根据孩子绘画的情况,指出作品中的亮点与不足,告诉孩子作品中哪些部分最能引起关注,哪些部分可能破坏了画面的和谐。

(八)正确评价孩子的作品

正确的评价孩子的作品对孩子将来绘画的兴趣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尊重孩子的作品,不论孩子画的是什么,我们不要急于评价,可以请孩子讲解为什么要这样画,想表达什么,理解孩子内心想法。二是不与他人的作品作比较,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习他人的优点,但是不与他人作对比,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因此也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与创意,盲目模仿会扼杀孩子的创作热情。三是始终以欣赏的目光注视孩子,给予孩子适度的赞美与肯定,给予孩子绘画的动力。

四、用科学的办法延展转型期孩子对绘画的兴趣与热情

许多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这样的体会,学生上了小学三年级之后,渐渐对绘画失去热情。对于创作失去信心,拿起笔不知道从何画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想继续画儿童画,却又不能理解素描,处于无从选择的尴尬。

(一)儿童不宜过早学习素描

68岁有儿童画基础的孩子,家长认为孩子已经上小学,认为应该学素描,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想法。过早的进入素描学习,素描的结构与各种明暗、虚实关系,造型能力的要求等等会使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逐渐泯灭。由于缺乏从儿童画到素描的过渡期,孩子会觉得困惑,感到学习困难,从而放弃美术。

(二)通过各类知识与绘画的结合延展儿童绘画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在89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通过学校文化课的学习,对各类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他们渐渐对周围的事物有了理性的认识与理解,不再简单的看问题,而是对事物有一定的思考。此时的孩子对儿童画已经渐渐失去兴趣与好感,也不再凭喜好绘画。那么,我们就需要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让孩子的绘画兴趣得以延展,从儿童画自然的过渡到素描的学习,从而走上美术专业的学习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