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母亲的忌日。
我买了几件衣服寄给了婆婆。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多个年头了。
我与婆婆共同生活也快有三十个年头了。
母亲走的时候我刚大学毕业。那以后的每一个春节、中秋,尤其是母亲节,对我来说都是悲伤的日子。婚后有了孩子,对母亲的思念里有了更多的心痛,那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终生遗憾。
婆婆就是在这样的时刻慢慢走进了我的心里。记得生产时我被阵痛折磨的几乎昏厥,不经意间竟然在婆婆的手臂上咬了一口,婆婆一声没吭。产后在医院,是她亲自为我洗漱和擦洗伤口,以至于别人以为我们是母女俩。坐月子,她变着花样地为我煲汤做饭。
婚后的一段时间,为了照顾弟弟妹妹,我和热烈带着儿子搬回娘家。婆婆买菜时经常买两份,其中一份是送给我们的。每次有了好吃的,也从不忘记给我们留一份。她说,没娘的的孩子需要人疼,她这一疼,连带着我的弟弟妹妹们。
从那以后,每到节日,除了怀念母亲,还有就是孝敬婆婆,善待家人。
前俩天看了一部电影《最伟大的》。这是近期我看过的最感人的关于情亲与爱情的影片。这个片子没有悬疑没有谜团,击中人心的地方完全在于编剧对人内心感情的精准把握和雕刻一般的台词。新的生命伴随着死亡而到来,这种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生老病死和家庭成员之间无法抗拒的亲密感情和紧密连结给了人们最大的感动。
对于亲人遭遇病痛后接踵而来的死亡或者是意外身亡,活着的人大部分都会深陷悲痛或自责之中而无法自拔。曾经我的一位中学同学,她12岁的女儿在和爸爸一起过马路的时候被公交车撞倒身亡,从此这位父亲陷入了深深地自责。我的这位同学也完全被击垮,她和老公的婚姻也随着对女儿思念的痛楚而走向死亡。
我在母亲病故后的一段时间里也是如此,甚至怪罪于在军旅中经常调防的父亲不能常在母亲身边为她分担生活的压力。每一次想念母亲时我都是悲伤的,直到遇见加拿大的一位导师伊娃。她问我:”如果你是已逝的母亲,你希望你的子女每次想起你的时候都只有悲伤吗?“我豁然开朗。
很多时候,我们感动在别人的故事里,而忽略了我们最亲近人的感受。我们宁可活在过去也不愿意面对现实。
“逝者长已埃,生者如斯夫”。
其实,活着的人对逝者最好的怀念,就是正直而快乐地活着,并且善待你周边的每一个人,因为这正是逝者的愿望。而好好活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我们努力才能做到的。
今天,母亲的音容笑貌再一次浮现在眼前,她是那么美丽,那么善良,拥有天使一样的笑容。
其实,她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我们,她一直活在我们心里。
http://s16/middle/4a5632fch8367a9cf8cbf&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