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乒乓球技术精品转载 |
表象描述:
一
内弧:假设触球时拍型垂直于台面,在摩擦球体的过程中,拍型逐渐转为前倾的(前倾是为了裹住球)属于内弧拉球;
外弧:和内弧正相反,在触球的过程中,拍型由前倾逐渐向垂直角度转化的是外弧拉球。
二
以前冲为例,外弧击打比内弧多,吃球较深,但摩擦时间较内弧短。外弧是舔式,内弧是裹式。
讨论撷要:
德瑞克:
外弧,其实就是咬球式的厚磨擦弧圈。先迎前把球撞进海绵:咬球、吃球,然后顶着球“拉”着往前上走。从触板到脱板都在磨擦范围,没有先后问题(咬球可以说是把球咬住不放,拖着走)。外弧打法,其实是很自然的一个动作,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小臂的收缩动作就是以直线为主,干净利落,然而拍子走出的外弧轨迹,乃是因为身体的迎前所产生的“合力”曲线。外弧打法是力量与磨擦的结合!外弧弧圈, 不是靠手臂去画弧打出來的!
內弧式包球打法:磨擦較薄,磨擦時間較長,吃球較淺,打出來的前進速度比較受限。一般业余球友都靠转臂来包球,容易步入误区,拉漏,不容易拉冲,磨擦球大都靠胶皮表面黏性(职业选手打出的内弧,其实应该是外弧的变化型,为了压低弧线来使用)。
业余的朋友,大都因为咬球做得不好,许多人都会用转臂转腕包球方式来拉球,靠的是表面的黏性来磨擦,相对于一般外弧弧圈打法,这种包球方式咬球较浅,磨擦较薄。
其实真的要分类,应该有以下三种:
1. 小臂直线拉球,也就是直接往前上摩擦、打磨的——俗称外弧(加上身体迎前的动作形成外弧曲线)。
2. 快带、反拉的动作,或者如波尔的近台小高吊——为了控制弧线的内弧;前臂在拉球的动作上多了个压拍动作,但是动作不大。此动作乃由外弧拉球变化而来,可视为过渡技术。
3. 业余球友的变形弧圈——大动作的转臂、转腕的包球方式,咬球较浅,磨擦较薄;不容易拉出速度,容易拉漏,手上动作太大,拉完球容易重心后仰。这种打法因为没有迎前咬球的加速动作,想增加速度只能往前撞击,有了速度却牺牲了转速。
咬球其实大家也说得很明白了, 就是利用迎前的力量,触板时让球深入海绵,咬住球,继续往前上拖着球跑一小段距离,然后脱板。高吊加转,磨擦时间较久;拉前冲则因为挥拍速度快,磨擦时间较短。
我也常常跟业余朋友解释,咬球本来就是先打后磨,不用再刻意去做个打的动作,才去摩擦。
而以第三种的包球方式拉弧圈的业余朋友,因为没有咬球、吃球观念跟手感,大部分都会对外弧打法抱着质疑的态度。也正因为没有咬球、吃球观念跟手感,跟他说先打后摩、打磨结合是很容易步入误区的,因为他们会以为要先往前击打才去摩擦。
小弟以前就是属于第三种的变形弧圈。因为很不稳定没什么杀伤力,最后彻底放弃,重练弧圈。现终于入门。后来我才发现有内外弧之分别。
外弧发力是最直接简单的动作,小臂收缩走直径,靠身体迎前、腿腰的力量来作用于拍子,产生前进力量而产生外弧轨迹。对于会打外弧的职业选手,偶尔打出内弧是配合身体动作来控制弧线而使用,是刻意的。外弧打法是比较自然的。我打的外弧发力并非是控制小臂来画弧,而是整个迎前(重心转移,转腰)+手的动作,整个作用于拍子所形成的合力轨迹。收縮小臂的路径,走的是直线,非常自然。
很多人外弧打不出来,是因为用手臂在画弧,身体没动,只好靠手臂。平时最自然的甩鞭发力方式其实是外弧,内弧反而是刻意的。
我以前是打内弧的,但是跟大多数业余朋友一样,步入误区,主要靠转小臂来达成,手臂绕了很大的弯路,很不自然,拉球沒什麼威力。当我会打外弧之后,我的内弧发力轨迹已經學會靠身体来调节揮拍弧线。在某些情况下,才刻意去使用内弧打法,但那也是自然反应,视情况需要而定。
王巧巧:
当时我还是初学,对教科书中“拉弧圈的挥拍轨迹有外弧、内弧两种”感到一头雾水,也就一直没在意这个问题。今天,看了这个帖子,突然想起,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象波尔正手拉前冲弧圈的挥拍轨迹,左肩部包括左上背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前顶动作,也就是挥拍轨迹似乎是外弧。外弧的好处,我个人认为比较明显的有两点,一是加大了对球的撞击成份,可以使球的速度更快,特别是改为大球后,加大撞击很有必要;二是不容易漏球,特别是来球比较轻、短、软时。即使是最优秀的运动员,在拉弧圈时,遇到难度大的来球,照样发生过拉漏球的情况。
Zhaowuzu:
在身体迎前做得不够协调的前提下,内弧容易形成过分依靠手腕调节甚至发力的毛病,出现过分“包”球、出球无力的现象。因此,不要在击球过程中为“弧”而“弧”,而应该注意两点:一是通过加强和协调迎前的重心发力来解决出球的力量和旋转问题;二是根据发力和控制的协调情况,自如选择内弧或外弧。一个击球动作如果长期感到别扭,可以换个思路,调整一下击球方式。
德瑞克:
内弧就是包球动作的拉球方式。触球过程有往前压拍的动作。
外弧打法吃球较深,触球瞬间往前上拉的弧线已经有增加吃球时间的涵义,而且外弧发力顺畅,力量大,就算吃球时间短,一样可以制造强烈旋转。相对的, 转臂包球方式的内弧打法,吃球较浅,靠的是表面磨擦力,磨擦时间要拉长才能产生足够的旋转。但是因为发力方式不自然,力量打了折扣,效果未必比外弧好。
Lvhuifeng:
所谓打磨结合,只不过是一种形象的描述,指的是拉球过程中靠撞击把球吃进去通过摩擦去获得一定的弧线,这样可以在保证弧线的同时具有快速向前的速度。这样是为了充分利用底板的形变而产生速度和旋转。由于我们的挥拍轨迹是向前向上的,所以肯定是打磨结合。
经常所说的先打后摩其实都是一回事,所说的意思也是一定要把球吃进去以后再获得旋转。现代乒乓球底板之所以软硬要合适就是为了底板能吃球。
所谓的内弧外弧,其实也很简单,拉内弧时,底板的形变一定不会太大,但是球在胶皮上的停留时间会比较长,也就形成了旋转会比较强的效果。这种拉法实际上在现代乒乓球中并不提倡,因为力量和速度欠缺,在训练的时候教练经常会说不能包球,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外弧和打磨结合实际上是一样的,通过向前向上获得力量和旋转,这是乒乓球比较提倡的打法。
就我个人体会来说,我拉球基本是直线,没有内弧外弧的说法;只是在打球的时候,有时怕旋转不够,临时包一下球,就立成内弧。而在向前移动的时候挥拍轨迹则会看起来像外弧,而大多情况下既不是内弧也不是外弧。
德瑞克:
弧圈球基本动作只有一种,就是外弧式拉球。各位可能没想到过,近台快攻、抽打等基本动作,就是以外弧的方式击球。内弧反而是临场反应,偶尔用来压低弧线的一种过渡手段。
云中客:
——这真是拨云见日、鞭辟入里之言!!!这种理解,就把自近台快攻练起的进攻技术赋予了有着自身成长发展内在逻辑的、统一的生命有机体!从近台攻开始培养的基本动作框架和发力机制,不就是以后的弧圈正确发力模式的母胎或雏形么?!这才是有机的、完美的技术理解!!!
德瑞克:
云兄,谢谢您的认同!其实这也是有迹可循的。近台快攻、抽打等动作,小臂挥的就是直线,配上身体转腰动作,其实就是明明白白的外弧曲线。这样的威力最大。如果硬是要把快攻改成内弧打法,怎么样都是慢的,不自然。
许多文章所谈“传统式弧圈以磨擦为主”没有打磨结合,我认为谈的就是内弧式弧圈,它主要靠胶皮表面的黏性磨擦,触板时的撞击很少,前进力量不足。如果想拉冲,往前撞击过多,提早脱板,就会牺牲旋转而失去杀伤力。
随着胶皮技术进步,使外弧式弧圈“先迎前吃球,再咬住球继续往前上带动的磨擦方式”的打磨式拉球变为可能,这种拉球的小臂就是直接走直线,动作干净利落,才有可能同时打出速度跟旋转,才有爆拉、爆冲这回事。如果拉球时,前臂走的是内弧弧型,就如快攻走弧型路线一样,速度就会受限。
这是小弟写了很多文章才慢慢整理出来的思绪。以前我不认为业余朋友要去分内弧外弧,但后来发现我是错的。我认为,不会打外弧弧圈的朋友,很难体会打磨结合的理论,也容易步入学习误区(当然,也有内弧打得很好的高手;不要找我抗议啊)。
各位用内弧方式拉球的人,可以试试看去找个削球高手拉拉低平带速度的加转下旋球看看,是不是很辛苦?而用外弧方式来拉加转下旋, 可是轻松得很!
以上也是我打了几年内弧式拉球后转换成外弧式弧圈的感想。
*
我认为, 平时以外弧打法为主是最干净利落的打法。刻意想压低弧线或者想包球加转时,直觉上自然转换成内弧。我认为,会外弧,自然就会内弧。而只会内弧包球打法的人,反而很难体会外弧的打法并质疑外弧的合理性,动作上容易步入转臂翻腕的误区。
现在冒出来的“撞板弧圈”、“先打后磨”,其实是没有真正理解弧圈球技术,是从传统“薄磨擦”、“动作越小越快”的快攻打法旧观念演变出来的。我跟几位网友在打磨结合的帖子里面辩论了上百篇才发觉:支持先打后磨的人,都是内弧包球打法,因为包球打法本身就是薄磨擦式弧圈,速度很难提高,所以才有先打后磨的“修正打法”, 外弧式弧圈是不需要再修正的。不过这话题会没完没了的,因为基础观点上已经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