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面弧圈打法如何做到'左右逢源'

(2006-10-15 18:39:35)
我们已经看到,现代乒乓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两面弧圈,纵观世界顶尖高手,无论是执横板者如王励勤、波尔,还是执直板者如王皓、马琳,都是两面弧圈打法的代表。作为我们业余爱好者,终极目标应该是掌握这种打法。这些日子,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单面弧圈打得好的人很多,为什么两面弧圈打得好的那么少?是不是有某种必然的因素在里面?作为思考的结果,我发过一篇题为《学王励勤还是学波尔--论正反手不可兼得》贴,对正反手发力原理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正反手发力对人体动作的要求是矛盾的,从而得出两者不可兼得的结论,提醒我们不要追求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完美境界,只要长于一,兼顾二,就应该满足。
  

  尽管如此,我一直思考如何把正反技术衔接好些,达到“行云流水”般境界?我泡球馆观察业余的引拍特点,看视频分析专业的动作细节,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觉得这里有某些关键的认识和技术在里面,值得我写出供大家参考。同时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对此有 一个讨论。
  

  为突出重点,本帖只研究两面弧圈如何衔接流畅,它对肢体(上身)的动作要求, 不涉及腿脚的动作。
  

  下面我先提出一些问题,然后逐一加以分析。
  

  问题一,为什么有人反手弧圈拉得很稳,但转正手失误就多?使正手成为软肋?(我将分析引拍的发力点:肘和肩的区别)
  

  问题二,为什么有人拉半出台球下旋球很吃力,失误频频,且拉出去的球很软很短,没有杀伤力?(我将分析内弧与外弧:板形和摩擦方式)

  问题三,为什么有人连续板很差,一动起来人东到西歪,全无方寸?(我将分析动作的定型:收紧腰,膝的重要性)
  

  对问题一的分析:
  

  应该说,反手弧圈比正手弧圈好学,原因是反手的引拍比较简单:只要把肘前伸,小臂内收即可。这两个动作基本可一气呵成,即收小臂自然引肘,然后即可发力拉,速度较快。从节奏看,整个反手拉是很简单的两拍:引(收小臂)--拉。但正手引拍却不同,非常注重腰的作用,这在德瑞克的文章中已有深入的研究。如果象反手一样光拉小臂引拍,是很错误的动作,必须强调重心的转移。它的引拍过程,是一个较大的动作,我试着从另一角度:上身的动作来描述,以和反手作一对比:正手以肩为中心,把肩后引,再将整条手臂后拉引拍。由于肩和整个手臂的连接及力的传递不象肘与小臂那么简洁,引拍时是两个较为独立的动作,全部完成后方可发力拉。从节奏看,整个正手拉是三拍:引肩--拉臂(大臂+小臂)--发力拉。我这种论述方式可能比较新颖,但我觉得唯有建立这种意识,才会有自然的正反衔接,且使正手引拍很容易做到身体的重心交换,可操作性强。后面我还将进一步论述。
  

  现在回到主题,反手好的为何会正手别扭?因为他反手拉习惯于两拍,习惯于收小臂引拍,转正手会有习惯性思维,会去拉小臂引拍,也习惯于以较快的两拍来完成拉球,而这与正手发力的机理相背,自然失误多。所以我这里提出解决的方法:有意识地区分正反引拍的发力源!反手拉的发力源是小臂,正手拉的发力源是整条手臂!反手以肘牵引,正手以肩牵引。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家对拉整条手臂的意识往往不足,容易不有自主地去拉小臂。为解决这个困难,经我仔细观察,反复推敲,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充分运用头的作用,以‘甩头’来带动手臂的运动:头向后回时引臂,头向前甩时发力拉!何以见得??你去看波尔的动作,看王励勤的动作,莫不如此!这还有一大好处: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头部时,自然忘记了小臂,也就解决了正手拉小臂引拍的错误。习惯以后,正手拉的节奏也可转化为两拍:回头引--甩头拉!这样,与反手拉的节奏就统一了,正反转换就会流畅。当然,正手的两拍相对是慢拍。如果连续拉,反手是‘嚓--嚓’,正手是‘蓬--蓬’。
  

  我认为,有了这种意识,正反手转换及相对的充分发力基本不成问题了。下面再作进一步的分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