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我一直思考如何把正反技术衔接好些,达到“行云流水”般境界?我泡球馆观察业余的引拍特点,看视频分析专业的动作细节,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觉得这里有某些关键的认识和技术在里面,值得我写出供大家参考。同时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对此有
一个讨论。
为突出重点,本帖只研究两面弧圈如何衔接流畅,它对肢体(上身)的动作要求,
不涉及腿脚的动作。
下面我先提出一些问题,然后逐一加以分析。
问题一,为什么有人反手弧圈拉得很稳,但转正手失误就多?使正手成为软肋?(我将分析引拍的发力点:肘和肩的区别)
问题二,为什么有人拉半出台球下旋球很吃力,失误频频,且拉出去的球很软很短,没有杀伤力?(我将分析内弧与外弧:板形和摩擦方式)
问题三,为什么有人连续板很差,一动起来人东到西歪,全无方寸?(我将分析动作的定型:收紧腰,膝的重要性)
对问题一的分析:
应该说,反手弧圈比正手弧圈好学,原因是反手的引拍比较简单:只要把肘前伸,小臂内收即可。这两个动作基本可一气呵成,即收小臂自然引肘,然后即可发力拉,速度较快。从节奏看,整个反手拉是很简单的两拍:引(收小臂)--拉。但正手引拍却不同,非常注重腰的作用,这在德瑞克的文章中已有深入的研究。如果象反手一样光拉小臂引拍,是很错误的动作,必须强调重心的转移。它的引拍过程,是一个较大的动作,我试着从另一角度:上身的动作来描述,以和反手作一对比:正手以肩为中心,把肩后引,再将整条手臂后拉引拍。由于肩和整个手臂的连接及力的传递不象肘与小臂那么简洁,引拍时是两个较为独立的动作,全部完成后方可发力拉。从节奏看,整个正手拉是三拍:引肩--拉臂(大臂+小臂)--发力拉。我这种论述方式可能比较新颖,但我觉得唯有建立这种意识,才会有自然的正反衔接,且使正手引拍很容易做到身体的重心交换,可操作性强。后面我还将进一步论述。
现在回到主题,反手好的为何会正手别扭?因为他反手拉习惯于两拍,习惯于收小臂引拍,转正手会有习惯性思维,会去拉小臂引拍,也习惯于以较快的两拍来完成拉球,而这与正手发力的机理相背,自然失误多。所以我这里提出解决的方法:有意识地区分正反引拍的发力源!反手拉的发力源是小臂,正手拉的发力源是整条手臂!反手以肘牵引,正手以肩牵引。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家对拉整条手臂的意识往往不足,容易不有自主地去拉小臂。为解决这个困难,经我仔细观察,反复推敲,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充分运用头的作用,以‘甩头’来带动手臂的运动:头向后回时引臂,头向前甩时发力拉!何以见得??你去看波尔的动作,看王励勤的动作,莫不如此!这还有一大好处: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头部时,自然忘记了小臂,也就解决了正手拉小臂引拍的错误。习惯以后,正手拉的节奏也可转化为两拍:回头引--甩头拉!这样,与反手拉的节奏就统一了,正反转换就会流畅。当然,正手的两拍相对是慢拍。如果连续拉,反手是‘嚓--嚓’,正手是‘蓬--蓬’。
我认为,有了这种意识,正反手转换及相对的充分发力基本不成问题了。下面再作进一步的分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