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选手正手弧圈球发力解析
要不要练弧圈球?
初入门的朋友往往认为弧圈球难练,是一项“高级”技术:要求手感好,动作大,跑动范围又大,好不容易拉一板上台,让对方轻轻一推就是一个大空档,实战中的作用似乎还不如攻球。于是乎产生了一个痛苦的矛盾:如果从提高技术水平和打球乐趣的角度,好像要练弧圈;可是从实战的效果来看,又好像有些中看不中吃的意思。难道说弧圈果真是一项高级技术,业余爱好者难以掌握和运用?
弧圈球作为当今世界乒坛的主流技术,击球节奏多变,第一弧线弯曲率大,落台后的第二弧线低平前窜,兼有稳健性和攻击性。如今不练弧圈,很难与对手抗衡,俗话说“艺多不压身”,临阵时多一样技术就多一点变化,总会有所帮助吧。所以有志于提高乒乓球水平的球迷朋友不可不练弧圈。而那些上了年纪的老球迷就不一定勉强去练,因为他们过去已经形成了近台快攻的风格,手法已基本定型,体力和反应能力也一般不足以保证充分发挥弧圈的威力。
至于说弧圈球比较难掌握,确有一定难度,但也不是高不可攀。老人家说过:“战略上要藐视它(困难)”!弧圈球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强烈的上旋球,大家过去练过的“拉攻”可是弧圈球的“前辈”呢,只不过动作有大小、上旋有强弱之分罢了。
怎样练习弧圈球?
为了更好地练习弧圈球,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有关弧圈球的历史和旋转球的原理。
弧圈球是由日本人(中西义治为了对付削球)从拉攻技术中分化出来的,最初的名称叫“弧圈形上旋球”。随着器材(底板、海绵、胶皮)及技术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弧圈球旋转和速度已不可同日而语,早就突破了原来名称的涵义:旋转更为强烈,弧线却变得低平。上旋球由于空气动力学原理,飞行弧线有向下弯曲的特性,(在前进速度一定时,)上旋越强,弯曲度越大,过网后向下弯曲,因而不至于像平击球(不转)那样击球力量过大就平飞出界,保证了大力击球的命中率。这也是弧圈球能成为当今世界乒坛主流技术的原因。
练习弧圈球,说到底就是要加强击球的旋转(上旋),简单地说就是在来球落台后的恰当时机,使球拍速度达到最大,以合适的板形沿球体切线方向摩擦球的中上部。至于什么时候是“恰当的时机”;怎样使球拍速度达到最大时触球;板形怎样才叫“合适”,各种教科书、资料都讲得很多,也不难找到,在此不再赘述。个人感觉,练习弧圈球时记住这句话,并注意仔细体会,就会很快找到拉弧圈球的感觉了。
虽说练习拉弧圈球是要“使球拍在速度达到最大时击球”,但在最初练习拉弧圈球时却要反其道而行之:最好只用四、五成的力。一来是为了让陪练的人能有控制地回球到固定的位置,让练习者注意拉球的连续性,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时候初学者动作的协调性不够,发全力时浑身紧张,往往挥拍速度最大时却碰不到球(即所谓“对不上点”),出现令人难堪的“徒手操”现象。这时候,要注意放松自己的身体,注意盯着来球的速度、落点,迅速移动步法,让来球的最高点(前冲)或下降前点(高吊)在自己身前右侧30度(与身体平面的夹角)左右约一手的距离,上身有向前趴着的感觉,以较轻松的蹬腿转腰带动手臂挥拍 “找”(迎)球,注意体会包住球向前或前上摩擦的感觉。这样虽然用力不大,但是由于身体比较放松、协调,易于调节,能借上来球的前冲力,身体的向前运动的惯性与之形成的合力也不小,反而比较转。
如此这般地先让球拍“找”到球,再努力把球拉上台,当80%以上的来球都能拉上台,对自己的技术动作有了一定的信心后,就可以使用六七成的力量来拉球,但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力量的大小和球的旋转强度上,重点还是放松身体向前迎球。
能用六七成力轻松自如地拉上球后,就可以考虑练习连续拉。刚开始还得用四五成力来拉,力量小些便于还原,身体切切注意——还是要放松,拉一板就用小跳步踮一下还原重心,同时盯住回球,移动步法准备下一板拉球,能连续拉上两三板后就要练习逐步加力。如果练习时能连续拉上四五板就算小有所成了。(这个问题我也就回答完了:-))
如何用弧圈球克敌制胜?
练习时能连续拉上四五板有时不过是花拳绣腿,实战中可能一板也拉不上,因为对方不可能像陪练者一样将球送到你最舒服的落点,总是向你最难受的位置进攻。用还是不用?怎么用?又成了一个问题。
从战略的角度,要舍得放弃眼前的利益(运用新技术战绩可能会暂时大大下降),大胆地用弧圈球,但战术上要细心,运用各种技术调动对方寻找战机,当出现落点很合适的球时,用五六成的力量起板拉球,注意落点尽量控制在对方的追身偏正手的位置,由于这时候拉球的威力有限,特别要注意防守对方的回球,能连续拉或攻球就要大胆拉(攻),不然偷鸡不着蚀把米,会死得很难看噢。
如果实战中拉弧圈球能起上那么几板,直接得一两分,跟进抢拉(攻)得一两分,有了自信心,就要注意提高抢先上手拉球和连续进攻的意识,判断到回球将出台,立即迅速地跑动到位,尽力让身体重心稳定在那儿等球,这样有利于提高拉球的成功率,在一定成功率的基础上,注意拉球的线路和落点,多给对方中路和反手位直线。一般来说,因为是“抢拉”,机会不一定很好,准备不可能很充分,第一板抢拉不宜使全力,否则极易直接失误,所以要根据来球的旋转、弧线长短、弹跳高度决定力道的大小,注重落点和线路的变化,争得主动后视情况再一板一板加力直至得分。
浅谈业余选手怎样学习弧圈球技术
业余选手在学习弧圈球技术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什么时机选择拉弧圈球?(2)怎样拉不转或者上旋球?(3)怎样拉强烈的下旋球?(4)击球的部位。(5)弧线在拉球中的作用。(6)拍面角度与发力方向(7)身体给部位跟拉球的关系。
下面我将逐个做介绍:
一:什么时机选择拉球?进攻的技术很多 ,有拉、打、弹、拨、撕、加力推、推挤、撇、挑都属于进攻的技术,在什么时候运用这些技术是业余选手感到头痛的问题,我见过一些拉球的业余选手,打法非常的单调,进攻的时候一律用拉的动作去回击球,他不管来球的性质跟弧线的高低,都一律的拉,以至于形成了:该发力打的球不打延误了战机。在不出台的球只能用搓的技术去回击。因为心虚。正常的情况下:对方来球只要弧线高无论网前与底线我们都应该发力打,给对方造成压力,而来球的弧线低,出台或者半出台,可以选择拉,当步法不到位或者碰到对方强烈的下旋球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拉吊结合的方法,这样你的球就比较有章法。
二:怎样拉上旋球与不转球?拉上旋与不转的求,许多的业余选手到感到是球去顶球拍的感觉,不容易发力,出手的弧线长,球容易出界,在拉上旋与不转的球的时候:我们的拍面前倾,引拍与球同高或者高与来球,击球的中上部,整个动作迎前,以向前发力为主,有种“带”出去的感觉,手感好,熟练的球友还可以向对拉的方向发展。错误的动作:击球的中下部,引拍低,沉肩,髋关节与腰下沉得太多,向前上方发力。平时跟朋友练习的时候,多注意提拍跟迎前去击球就有所体会了。
三:怎样拉强烈的下旋?有的球迷一味的追求“暴”的感觉,觉得十分爽,过瘾,我觉得这样的意识是不要的。因为你不可能每个球都能“暴”对方的。后果是:拉球频频下网,影响自己的信心,以至于对自己的拉球技术产生怀疑,或者怪器材的问题,当对方强烈的下旋的时候,假如你还没有王励勤那样的爆发力,与移动的速度你就应该:引拍低于来球,击球的中下部。向前上方摩察球,同时还注意用身体的重心与拍面的角度去击球,以减低球的旋转,引拍的时候身体的重心应该在右脚(由手握拍者)同时身体放松,在找到球的点的时候,重心由右脚到左脚转移,接触到球的时候整个身体略有紧张感,拍面不要前倾过多,以至于找不到球的点,这个点就是击球点。也就是球的中下部,这样的动作不容易吃转,发力机制好的话,有很好的弧线、速度跟旋转。
四:击球的部位:上旋球、不转球的击球部位是:中部、中上部、上中部。球越上旋我们的点就越应该靠上。下旋球:中部、中下部、下中部。越下旋的球点就越应该靠下,多多的体会与练习你的命中率就有很大的提高。我们不管练习哪个单项的技术首先必须保证有命中率才去追求质量。否则即使你的球很冲、刁钻,没有命中率对方都不怕你的。
五:弧线在拉球中的作用:有的球迷不理解弧线的作用,结果是失误很多,打倒自己都没有兴趣了,主要的毛病在于击球的时候没有给球制造弧线,没有制造弧线的意识,除非近网的高球或者搓、摆的技术不用什么弧线外,其他的技术一律的要有弧线,否则是失误很多的。这样的才能制造合理的弧线呢?通常的,上旋球以向前为主,下旋球以向上略带向前就有弧线了,反复的去体会弧线你会学习到乒乓球很多的奥妙的。
六:拍面的角度与发力的方向:上旋球,拍面前倾以保证球拍能击打到球的点,发力向前,下旋球,拍面不要过分前倾,向前上方发力。
七:身体过部位跟拉球的关系:有的球迷反复的问我:我拉的球为什么总是无力?速度慢?我看了他的动作以后,主要的是他的发力机制不好,动作不协调、出现发力的脱节现象。跟拉球有密切关系的部位有:脚、腰、肘关节、髋关节、大臂、前臂手腕、手指与身体的重心用动的过程是:迎球是:腰放松,髋关节自然的压在右脚,调节要拍型,大臂前臂引拍到身体的正后方,同时手腕外展,重心始终在右脚,击球时:脚加力蹬地,肘关节迅速收,手腕内收,身体适当的紧张。髋关节前挺,身体的重心转移到左脚。别往了,手指去辅助发力,跟调节弧线。球出手身体马上放松,还原。
怎样拉弧圈球
现代乒乓球技术的发展,要求远动员“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拉弧圈球就是特技之一。
1、正确握拍。拉球时大拇指压拍,食指稍微放松以便击球时根据球的旋转调整拍形,球拍后中指一定要顶拍(江加良将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弯曲并拢于中指,并称此握法手指较为敏感),无名指也可辅助用力(李富荣是将无名指轻抵底板、郗恩庭则将无名指落在底板)。
注意:握拍不能握得太死(虎口卡得太深),握得太死就影响手腕的灵活性;也不能太松(虎口上移到拍柄的末尾),太松将影响拍型的稳定。
2、正确站位。正手拉球前的基本战位姿势是左脚稍前,右脚稍后(以右手为例),一般情况下球拍置于腹前,重心在两脚之间,稍向前倾以利于起动。收腹、含胸,膝关节略有弯曲,但不要蹲下去,以保持较高的重心。
3、重心转换。当来球接近球网时,伴随着手臂的移动,开始进行重心移动。在重心移动时,腰部略有转动,但不要转动过大,身体有一定的倾斜,只要感到身体的重心在右脚上就可以了。在重心移到右脚后,右肩略有下沉。支撑腿略弯曲,但不能弯曲过大,以免造成重心过低发不上力。在重心移动过程中,腰部和腹部要收住,保持一定的紧张状态。重心在脚上的位置是全脚掌略靠前外侧,这样可充分发挥向左前上方蹬地的效果。
4、正确引拍。在重心移动的同时,球拍经腹前向右斜后下方移动。在这一动作中,任何多余动作都是没有用的。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经最经济的路线把球拍放在合适的位置。并且要自然。正手拉球一般的引拍位置,是在身体右侧腰部下方,大腿中段的后方一点。肩部要保持适当的紧张。不能把肩部完全打开,这样会影响拉球时的动量转递。手臂放松,前臂和上臂不要在一条绝对线上,也就是说手臂不能完全伸直,这样容易造成僵硬。但肘关节的夹角一般应在170°间,即引拍的幅度要大,才能尽可能地增大挥拍的动作和半径。
在引拍过程中,对于学习拉弧圈球的人来说,另一个致命的问题是向后拉肘,或向上抬肘,这样极大的影响拉球发力。如果有这样的毛病,必须坚决改掉。①在整个引拍过程中,肘关节几乎始终与手在一条直线上。如果在前后方向上超过手的位置,那说明引拍就有问题了,其运动顺序是,前臂带动肘关节移动,不能是肘关节拉着前臂做前后运动。②上臂在引拍过程中,与身体的距离要自然打开,不要夹臂,大约有一拳的距离即可。腋下夹一乒乓球即是克服此毛病。
5、正确发力。 总体上说,拉球的发力是一个动量传递的过程。其传递的基本原则是:由大肌肉群向小肌肉群传递,由身体的下方向上方传递,由身体的近端向远端传递。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以右脚的外前侧向前上方蹬地开始,重心逐渐向上抬,由小腿、大腿、髋关节、腰、肩、肘、手腕、手指(并有瞬间力透指尖之感),最后作用于球拍击球的一瞬间(让挥拍力量和速度达到最大,并于触球“瞬间”爆发,是拉弧圈的核心,万变不离其中)。在这个过程中,髋关节要适当前顶,腰部和腹部收紧,控制住力量,使其集中。前臂和手腕在击球的一瞬间要有内收动作,手指在击球一瞬间抓紧球板。直板拉球时,要在抓紧球板的同时,注意中指顶板的动作,使力量集中作用到球板上。
6、板形与击球部位。现代乒乓球的拉球更讲究“打摩”结合,所以拉球的板形不必过于前倾,这样容易造成摩擦过多,球的前进力不够。常用的板形是在拉球的起始阶段,板面保持与地面垂直即可。在击球的一瞬间,伴随着手腕内收,板面略有前倾,给球一定的摩擦。摩擦与撞击同时进行。在拉加转弧圈时,摩擦多一些;拉前冲弧圈,只要能保证有适当的弧线,使球过网上台,要增加撞击的比重,使球产生足够的向前冲力。
在击球部位上,拉下旋和一般旋转的上旋球,接触球的后中部向中上部摩擦;为了增加拉球的准确性,接触点可稍向左侧面一点,但千万不要侧面过多,形成拉侧旋球的情况。
7、击球点与击球时间。 击球点,一般在身体右侧面,约一臂的间距,当来球方向与迎拍方向成90°时,击球的中上部比较合适。这一点击球,更容易发挥手臂挥动的加速度,因为此时力臂最长,容易发力。
侧身拉时,首先要迅速移动步伐,取好侧身位置,还要在侧身击球过程中不断用跳步移动来调整击球位置。
拉前冲弧圈球的击球时间在球的下降前期,因为高点期很难把握,时间太短,并且借力也有一定的问题。拉加转弧圈球的击球时间在下降期。这时有较长的时间摩擦,制造弧线。
再说说用力方向。总体上讲,拉球的用力方向是向前上方发力。但只记住右后下向前上发力是不够全面的。从生物力学拍摄的连续图片的运作轨迹投影来看,拉球的手臂运动轨迹是向内倾斜的半弧线。实际上是由右后下方向左前上方用力的过程。这一点从实践中优秀运动员肘部运动轨迹就可看出,它是一个由内向外再向内的小半圆形。所以在学习拉球时,切记肘部不要前后移动,影响日后提高阶段的拉球质量。
8、随势挥拍与还原。 球离开拍后,手臂还要继续挥动一段距离,我们把这一段叫做随势挥拍。其作用是缓解手臂发力运动的惯性作用,对增加球的力量没有什么太大作用,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否则动作将不够连贯和自然,影响协调性。
有关还原的位置,要根据下一板球的击球情况来选择。如果采取单面连续拉,那么还原时的重心就要偏向右侧,以节省下一板进攻的时间;如果准备采用两面进攻,重心则宜偏向中间,可随时向两边移动。球拍置于开始时的位置——腹前。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业余选手如何练习连续拉弧圈B
后一篇:业余选手正手弧圈球发力解析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