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一个领域中都不乏经典,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其可遇而不可求。电影百年历史,象《教父》、《肖申克救赎》更多是历史长河中灵光一现的神作,而《乱世佳人》、《指环王》之类的佳作史诗更是空前绝后。每天都有无数部影片在拍摄和制作,每天都有无数的电影人在来回奔波,谁都想创造经典,而能够在银幕前欣赏这些电影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莫大的幸福。
2008年6月,一部动画片在北美上映,当它初见天光的那一刻就俨然已是经典,对于那些孜孜不倦致力于创造经典的人们来说,通过这部影片,我们可以窥见一部经典成长的最基本条件。
经典是怎样炼成的
下面就让我们分析一下经典是如何炼成的。首先,破。要想创建经典,就要有打破现有定式的勇气,这一点需要相当的胆识。纵观诸位商界大亨,除了对市场定位走向的精准判断,敢于突破现有模式的桎梏,启发全新的思维才是创建经典的第一要素。这一点在电影界也不例外。
其次,立。仅仅有打破思维桎梏的勇气还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自身独特理念的建立,既然已经破掉了传统,那就要赋予作品超越时代感的气息、高于艺术的突破感。此为创建经典的第二步,不仅仅要依靠勇气,还要有才华。
第三,拿捏。要精确拿捏时事环境,所谓时事造英雄,虽然真正的经典不会畏惧历史的尘封,正如梵高的作品在他过世百年后才大放异彩,但毕竟世上只有一个梵高。周杰伦的音乐不要说20年前,在10年都只是垃圾的填充物,但在今天则红遍南北,只有精准拿捏时事环境才能促使经典的迸发。
于是,我们就可以发现皮克斯的动画精英们所赋予《Wall-E》的精魂所在,除了对电影商机完美地拿捏。更多的是电影理念“破”与“立”的轮番展示。
破道之一——打破梦工厂商业模式
梦工厂在动画届可谓是异军突起,早在《小马王》上映时,梦工厂就摸索出了他们独到的梦工厂式动画商业模式,其特点是快餐式剧情+无数爆笑桥段设置+大牌明星的配音阵容,当然还有越来越“贫”的剧情对白。自从《怪物史莱克》成功上位后,这一动画商业模式就被梦工厂奉为至宝,此后的梦工厂推出的所有动画片无一不采用此种模式。所以每次梦工厂动画片的首映礼都好似奥斯卡的红毯,大牌明星云集,好不热闹。而这种“万灵药”模式也影响了其他动画电影公司的发行策略,比如说蓝天工作室所推出的《冰河世纪》系列,《机器人历险记》等都采用了此种模式。华纳公司的《极地特快》、《贝奥武夫》也同样借鉴了此类模式的运作体系。而迪斯尼则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
立道之一——Wall-E商业模式
请注意,是Wall-E模式而不是迪斯尼皮克斯模式。迪斯尼的强大之处在于商业和艺术的平衡,在影史动画电影票房榜前十名中,除了三部史莱克和一部《快乐大脚》,迪斯尼皮克斯的动画片竟然占据了6个席位。而进入新世纪后动画届最高奖项安妮奖更是有五座被迪斯尼皮克斯收入囊中(一共颁出八座,20世纪的安妮奖则更是迪斯尼的天下),迪斯尼的动画片强大在于每一部影片都有他自己所独到的商业模式。在迪斯尼的动画配音阵容中很少看见大牌明星的身影,甚至在首映式上都几乎没有什么大人物来捧场,这是一种对自身电影品质的信任,也是“让实力来说话”的豪放展示。不同于去年的《料理鼠王》模式,《Wall-E》进行了从主旨题材人物角度乃至背景世界观的全方位大换血。不论是从商业模式角度来讲非人类or动物主角+几乎通篇无对白模式+爱情科幻环保等大杂烩题材,还是从从宣传角度来讲数部可爱短片的放出,宣传仪式上仅“Wall-E”机器人唱独角戏的“无真人”出场,在动画电影届乃至整个好莱坞电影界都极其少见,我们不得不佩服迪斯尼皮克斯发行制作人员的胆识。

默片风格着实大胆
破道之二——巧舌如簧的搞笑对白
自从《怪物史莱克》里面出现了一只喋喋不休唠唠叨叨令人讨厌的驴子,动画影片的编剧们便开始绞尽脑汁让影片中人物变得越来越“贫”。从《怪物史莱克》到《冰河世纪》系列,再从《马达加斯加》到《鲨鱼黑帮》,都有类似的角色出现。等到《功夫熊猫》更是登峰造极,杰克布莱克的阿波从头吼到尾,达斯丁霍夫曼的“Shi
Fu”也毫不逊色,师徒二人齐上阵,插科打诨不一而足。动画电影其特殊的地位,导致大多数动画电影定位于全家总动员式的营销策略,而符合这一定位的大多为轻喜剧。轻松幽默、诙谐可爱的台词向来是轻喜剧的一大特点,若是有人以默片的形式来演一部轻喜剧,那这个人不是疯子就是旷世奇才,很明显,迪斯尼的动画制作者们属于后者。
立道之二——大胆采用默片风格
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会发现那些历史名人总会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他们过人的胆识和勇气。也正是他们做出了常人所不敢做出的举动,从而创造了历史。对《Wall-E》来说,作为一部暑期激战最酣时出场的动画片、作为轻喜剧定位的年度作品,《Wall-E》竟然选择重新启用默片风格,在影片的前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完全没有一句对白!后半部分的对白也仅存在于各位配角之间,主要人物之间的交流完全靠动作和肢体语言来完成!即便放到真人电影领域,这也是almost
mission
impossible,但这样高难度的表演竟然在一部动画电影中被完美地完成了。更夸张的是,动画的制作者们已经将他们的技术上升到名副其实地眉目传情之境界!——因为两位主角机器人的五官只有眼睛!不论是喜怒哀乐,甚至一些连语言都无法表达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我们都可以通过这一双仅有的眼睛来体会。迪斯尼的动画大师们用行动告诉我们,没有语言,我们依然可以让动画传神!
不得不提一下《Wall-E》的音效,查阅了相关资料才发现,这回皮克斯请来了为R2D2制作音效的音效师。虽然对白有限,但影片依然保持了极高的音效水准。尤其是Wall-E的发音,声声如婴儿般的啼叫让人心碎。机器人运动时零件发出的摩擦声响,宇宙飞船中器械手臂发出的机械音,天衣无缝毫无瑕疵!Thomas
Newman这位文艺片配乐之王俨然已是皮克斯御用配乐师,从《玩具总动员》时代开始到《海底总动员》以及这回的《Wall-E》,Thomas
Newman多次和皮克斯合作。《Wall-E》的配乐极具Newman特色,经典老歌巧妙地运用,浪漫温馨的主旋律,高潮时振奋人心却并不突兀的烘托。但可能看完电影你不会对影片的配乐产生多么深刻的印象,这样的现象并不奇怪,纵观Thomas
Newman的电影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因为Thomas
Newman总是在最大程度上迎合影片本身,让自己的音乐完全地融入影片当中。所以他往往会牺牲自己音乐的个性,他的确是在为电影写音乐。

全新的人物塑造风格
破道之三——动物拟人化的人物塑造
动画片的第一映像化语言是什么?人物!所以塑造出经典的人物造型就是一部动画电影制作阶段最早的课题,近些年来拟人化动物造型成为主流。从怪物史莱克到马达加斯加,从冰河世纪到霍顿与无名氏,从蜜蜂大电影到别惹蚂蚁,还有迪斯尼的两部并不成功的作品四眼天鸡和狂野大自然,以及按上鱼脸的海底总动员和鲨鱼黑帮,再来今年的功夫熊猫更是全动物阵容上场。看看动画领域,也只有迪斯尼皮克斯敢于打破常规,玩具、怪物、汽车、超人齐上场。在动物拟人化风潮大行其道的行业模式下,迪斯尼皮克斯再一次“不走寻常路”。
立道之三——机器人模式
在美国航天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在研制一艘太空飞船的时候,有一个零件总是发生故障。很多科学家专门研究这个零件,提出了诸多方案来延长这个零件的寿命,抑或降低这个零件的受损度,但效果都不明显。最后这个问题被很简单的解决了,解决方法是——除掉这个零件!毫无疑问,《Wall-E》的制作者们发挥了同样的精神,他们转换思维角度,难道就非要不断地拟人么?我们为何不创造出一个有人类特点的“非人类”角色呢?于是Wall-E和EVE就闪亮登场了,他们一如5、6岁的儿童一般可爱,对外界事物有着强大的好奇心,一方面却又懂得谈情说爱,甚至修理复杂的机器。Wall-E每天背着“百宝箱”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垃圾时,那可爱的肢体语言能叫人心融化,而它面对爱情的执着更是令人唏嘘不已,纵然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爱情是什么东西。

爱情,爱情
破道之四——儿童化主旨
除了《贝奥武夫》等少部分另类动画以外,绝大多数动画所面向的都是低龄观众群体。虽然将成人一并拉近影院才是王道,但动画电影的主旨还是更多地呈现出儿童化倾向。绝大多数动画电影所弘扬的主题都是人与人的亲情、信任,有如去年《怪物史莱克3》“相信自己,勇于承担自己应付的责任,而不是逃避”的主旨。对于爱情的主题动画届鲜有涉及,这回皮克斯的制作人员又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立道之四——爱情
将爱情作为一部动画片的主旨,(注意,不是亲人之间的亲情之爱!)不得不佩服这些大师们的勇气。还是那句话,主旨不怕选的惊世骇俗,而是要看你怎么展现这惊世骇俗的主旨!
看一部经典,你会发现它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完美的。毫无例外,在这一点上《Wall-E》也做到了完美。整个影片就是一个爱情故事,纵然没有语言,纵然影片还包含诸多主旨,展现爱情的时间极其有限,影片依然将这一爱情描绘的无比生动!从Wall-E遇见EVE后小心翼翼地与其接触,为爱人堆建一个小EVE,把她带回自己房子展示自己各种收藏,伴着音乐跳舞。在EVE休眠时撑伞避雨,直到最后一路追随EVE到宇宙飞船并造反出逃,爱情的刻画细腻而生动,充满了各种奇遇却豪不做作。两人在太空中用泡沫灭火器飞舞的片段绝对是年度最佳浪漫场景,绚烂的太空背景、空灵而飘逸的音乐、穿梭于蓝色火焰中灵动的身影,比起其他电影中刻意而造作的煽情,这才是神作!

破道之五——单一主旨
在现今的动画和真人电影中,一般都只有一个单一的主旨。在影片中融入多重多方向主旨的电影屈指可数,这一点在迪斯尼以往动画片中也是如此,但这一回《Wall-E》玩大了!
立道之五——多重主旨融合
影片最直观的主旨自然是爱情,但很快我们就会恐怖的发现,皮克斯为这部影片赋予了太多的主题和内涵。而且更为恐怖的是,这些主旨在影片中并没有从属性,也就是说他们都一样重要且贯穿始终。而更更恐怖的是,每一个主旨的探讨都是那样深刻,达到了普通影片前所未及的高度。
首先是环境。影片开篇地球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场,海洋干涸,只剩下了一望无际的沙漠和巨大的沙尘暴,就连近地太空中都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太空垃圾,不得已人类只好乘坐飞船飞离已然无法生存居住的地球。曾经看过一片报道,说若是人类灭亡,地球要多长时间恢复生机?文章中指出大自然只要一千年的时间,就可以让地球上再也找不到人类存在过的痕迹。影片无疑采用了这一理论,人类离开地球700年后,大自然终于迈出了恢复生命的第一步。影片中人类对于自己的垃圾束手无策,最终还得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这是不是一种讽刺?
第二,人与人之间的漠视。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功利,越来越漠视。邻居之间不再串门,每晨地铁公车上都是一样冷漠的面容。越来越多的宅居一族出现,交流越来越少。影片中人们都存在于自己的虚拟交流世界中,每天有无数人擦肩而过却从没有与他们面对面地说过话!被Wall-E“撞醒”的女士竟然几十年间从没有注意过身边有一个湖,也从来没有注视过抬头就可以仰望的夜空!于是当胖女士与胖先生两手相触时他们才发现,原来是这样的美好!
第三,人对机器的依赖。人类为了方便自己的生活,发明出越来越先进的机器帮助自己,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对机器产生依赖感。人类开始变得无比肥胖,进而甚至机器统治了人类社会,而人类依然乐在其中。这样的主旨早就在《黑客帝国》中探讨过,但相比于《黑客帝国》的哲学层面以及故弄玄虚,《Wall-E》的探讨更加大众也更加亲切,但深度却好不逊色!当肥胖的舰长再次“直立行走”,影片已经将这一主旨升华!
这些主旨随便拿出一个都够一部电影探讨上数个小时,而且还不见得成功!但《Wall-E》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内将他们完美地升华,其功力可见一斑!
破道之六——动画特效
虽然现今也有类似《最终幻想》、《贝奥武夫》这类极力想让动画特技“以假乱真”的动画作品,但大多数动画电影都刻意地将人物和场景保持一定的夸张和变形,从而不要让观众忘记其实这是一部“动画片”,而非真人电影。
立道之六——写实特效与动画特效相融合
影片的前半段异常写实,强大的3D动画技术足以模拟出逼真的场景,再加上没有人类角色的出现,不论是从机器人的金属质感,还是垃圾中的尘埃效果,足以让人误认为这是实拍镜头。而影片进入后半段后,制作人员再次回到夸张和变形的动画特效,肥胖的人物造型,夸张的场景设计,将观众再次从真实影片的错觉中拉回动画世界,写实特效与动画特效相融合,为影片主旨升华提供载体空间。

绚烂欲滴的太空特效
破立之七——太空特效
涉及科幻题材的动画片不少,但能够将太空特效做到《Wall-E》这般的从未出现过!纵使拿真人电影的太空特效来比较,我们会发现,《Wall-E》依然是佼佼者!
当开篇Wall-E仰望尘雾中色彩斑斓的夜空时,我们和它一样惊叹不止!当它跟随飞船飞向太空,那水晶般琉璃璀璨的星云,那绚烂欲滴的星空,更不要提Wall-E和EVE太空浪漫中令人陶醉至死的夜空特效,皮克斯鬼斧神工的太空特效值得业界所有同仁学习。只有用心才能做出美到如此境界的动画,才能创造出绚烂无比的神话!
北美动画在日本动漫大行其道的今天,依然保持着世界第一的领先位置,的确难能可贵。这得感谢有这样一批不断创新和挑战自我的动画工作者们,毫不夸张地说,这批动画工作者们大多集中在皮克斯。正如我之前分析的那样,经典永远是经典。创造经典和历史之人都拥有惊为天人的胆识和勇气,同时赋予自己作品跨越时代的突破性。没有任何一位明星加盟,几乎通篇没有对白,机器人角色超凡脱俗的形象设计,奇趣巧合的剧情安排,多达四五个主旨的轮番升华,面对这样的作品我们除了仰望其高度以外只有不断地赞叹经典之传奇!所谓高山仰止不过如此!正如千与千寻被全世界的动画工作者们膜拜,《Wall-E》同样也值得所有的动画工作者们敬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