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三苏祠游记
标签:
三苏祠苏东坡眉山四川 |
分类: 表达类 |
【题记】三月的成都平原,气温刚好,走在那里都感觉非常适宜。得一之便,有幸能让我拜访仰慕多年的圣地,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进士之乡”——四川眉山。
到了眉山,不去“东坡故里”,好像是一种遗憾。虽然也是文学专业毕业,也曾专门探讨过关于苏轼在文学方面的贡献和对中国文化的价值,但要真正对东坡先生说个一二三,老实说,真还有点勉为其难,毕竟放开专业已经十年有余。
微微阳光透过祠内几颗古树浓密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洒下点点星光,一切都因此显得古老而又祥和。然而参天古树、翠竹掩映、荷叶连连、绿水萦绕,眼前的一切在古建筑面前又显得十分现代化,可能,三苏祠就是古代建筑和现代工艺的结合吧!阵阵清幽的二胡声绕过银杏树迎着微风传来,像是在为我们展现这座城市独有的风格;初到眉山,这种别样的风格变深深地吸引了我。带着对“三苏”的无限神往和对东坡先生的几度崇拜,我用时大约两个钟头,游览了“三苏祠”。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三苏祠”游记
“三苏祠”位于眉山市城西,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原为约五亩的庭院,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拟重建。现成为占地106亩的古典园林。
还未进祠,我便被横匾两旁那副气势磅礴的对联所折服:“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走进三苏祠,瞬间一种古建筑的感觉倾袭而来,就像走进了北宋时期。这里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的园林建筑,周围红墙环抱,绿水萦绕,荷池相通,曲径亭榭,花草扶疏,小桥频架,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之称,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来此景仰,吟出优美的诗文;不知有多少高人雅士来此驻足,留下隽永的对联;不知有多少中外游客来此游览观光,追寻三苏的道德文章。http://s11/mw690/001lQHxWzy79Uujulgm4a&690
“三苏祠”几兴几衰,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祠内有苏洵、苏轼、苏辙和程夫人、任采莲、苏八娘(苏小妹)、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史夫人及苏家六公子等十余人的塑像;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等苏家遗迹;珍藏和陈列着五千余件有关三苏的文献和文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
站在祠内,看见的是远古的中式庭院,苏宅古井,绿苔丛生,穿过庭院,走过三级带式台阶进入正殿,大殿内三苏父子相,正中悬挂“养气”,正殿前走廊两侧,置放有铁铸钟一个,大鼓一架。殿两侧各有一道墙,一边是“文渊”另外一边是“学菽”。三苏祠代表了一个朝代的历史,同时也象征着我国的一种悠久的文化,这当然是让世界所惊叹的;但是,当古代建筑构造成现代建筑的模样,当古典文化逐渐被当代文化侵蚀之时,这些给世人的惊叹似乎已慢慢褪却了。我既欣赏古代建筑,欣赏中华民族传承了上千年的文化,又热爱现代社会带给我的新鲜刺激,但是,这种把古代建筑与现代融合,甚至干脆将其变为现代模样的做法,我却不敢苟同;建筑师一步步逼近古代建筑,对古代文化无一不是一种伤害,因为这将意味着我们古老而又灿烂的华夏文化,终有一天会被现代文明完全取代。其实很多东西,不是在表层涂一层漆就能吸引游客,不是将古代建筑拆了然后用水泥仿制,就能是原来的模样,因为那种古时的韵味已经荡然无存;我从来不认为大规模整修是一种保护,大规模整修不过是让一些现代高科技材料去代替那些古色古香,但古建筑根本不需要,真正的文化更加不需要。其实真正的保护是一种敬畏,一种尊重,我们都去爱护它,去尊重它,这难道不也是在保护它吗?http://s5/mw690/001lQHxWzy79Uuntpqc04&690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到了中午吃饭时间,我才看了不到一半。边听讲解边讨论,不知不觉中,已到了中午一点,考虑到要返程,就没有吃饭,急急忙忙看完了三苏祠和三苏纪念馆。中午,祠堂和纪念馆基本没有人,遇到东坡那些熟悉且豪放的诗句,情不自禁地就放声读了出来。遗憾的一点是著名的三苏祠,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完美,在格局的布置上,在祠堂的陈列上,在展览逻辑顺序上,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连讲解员都认同我这一点。http://s10/mw690/001lQHxWzy79UuprzQJc9&690
想着即将离去,想着祠内我喜爱的那几颗参天古树,那探出墙外的枝叶,那片绿荫,那仅存的一点古色古香,看着眼前的一切,一种不舍之情油然而生。冲刺着文化底蕴的眉山,总会让人想起“三苏”,想起“三苏祠”,想起古老的中华文化!http://s14/mw690/001lQHxWzy79UurKK9T1d&690
2017年3月30日于四川广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