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宝连云“显月观”

(2017-05-03 13:13:47)
标签:

杂谈

分类: 紫阳民俗风情录

http://s13/bmiddle/001lQE92zy7aN2mYHFO4c&690

  

       

  显月观(寺),坐落在紫阳县著名八景之一“七宝连云”的七宝寨之下,距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地处秦巴山中脉,陕西省紫阳县东南部蒿坪镇宝狮乡境内。虽历尽时代变迁之沧桑,仍不失名刹风采。
  观名的由来传说是观里的天井里原有一口古井,俯视井里,水清如镜,晴天能见月亮,夜晚偶尔可听箫声,故名显月。慕名而至者甚众,热闹一时。先有井还是先有观?显然是个无解的因果困境,想要得出标准答案无疑是徒劳的,与其困在这团乱麻中,不如放开身心感受观中的美景。
  整个道观建在宝狮寨的半山腰中,远看地形似舟楫,向山如高帽,概貌亦似大钟。周围群峰拱卫,三山怀抱,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坐北朝南,西、南临通村路,北距民居,东临山崖。位于沟溪交届的三角地带,占地面积2258平方米。采用传统均衡对称式建筑手法,以子午线为中轴,道教尊神的殿堂设在中轴线上,左右均衡对称展开,两边则根据日东月西,坎离对称的原则,设置配殿供奉诸神。依次为山门、灵官殿、两旁配殿和正殿。安置了案台、香火,供奉着十方神灵:真武大帝、文昌帝君、药王、关公、雷神、四武士。整座建筑显得特别庄严肃穆,创造出道教敬神、建醮的清虚境界。
  两米高的地台上,一颗柏树苍劲挺立,势如虬龙傲天。穿堂式山门殿,面阔三间,清水墙、砖劵门,门侧有砖雕楹联,左右各有一个砖劵园形通风窗,单檐硬山人字坡屋顶,砖雕花脊,小青瓦铺面,正脊脊刹置二层砖雕楼阁一个,正脊的两端安装有鸱吻,叠涩拔檐,檐下绘有山水花鸟吉祥图案,画工流畅朴实。两侧山墙把檩,马头墙上有彩饰,墀头炉口绘有佛陀像,花墩着色带纹饰,色彩依旧鲜亮。进深一间,砖木结构,抬梁式屋架构架,五架梁露明,梁间有木雕柁墩、雀替,用材硕大。从现存的痕迹不难看出,过厅最早的布局应该是左右为厢房,中间留通道,遗存两道雕花门楣。现山门过厅和灵官殿合一,门楣之间封堵成供台,供奉着赤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目怒视,手持钢鞭,镇守山门的灵官像,像后封青砖墙,墙外饰有十二生肖纹砖雕福字及各种砖雕配饰。
  中轴线正后方是道观的主殿:高出地面的台基上,大殿背靠缓坡,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面阔五间,设通栏通扇门,九脊歇山式,四面出檐,脊上有脊兽装饰,廊式构架,6根大红明柱,柱础呈莲花覆盆形,富丽堂皇,高耸巍峨。檐下斗拱相叠,挑檐枋和大额枋之间的枋梁上有横匾,上书“道冠三才”。额枋、窗棂、门扇、裙板以及檐头蜀柱、斜撑、雀替、梁枋等建筑构件上,雕刻彩绘精美绝仑,花板错落有致,通体彩绘以回纹分隔吉祥图案,栩栩如生,画工流畅朴实,技艺高超,雕刻、彩绘浑然一体。屋檐伸出,向上举折,加上鸱吻、脊饰,形成优美多变的曲线,翘翅翼然,翩翩欲飞。斗拱层叠交错,使整个建筑显得十分庄重和稳定;形成了一种曲与直、静与动、刚与柔的和谐美。
  文革时期,显月寺备受冲击,寺内僧人被遣散,佛像被砸碎,几乎面目全非,完整的建筑仅剩前殿,1952年改为学校。跨世纪后,学校撤销兼并。显月寺用作村委会办公室和村卫生室。虽岁月流转,时过境迁,但当地人对显月寺的敬奉和寄托一如既往。历经沧桑,整个庙宇破败不堪,当地老百姓将散落的残破佛像收集起来细心修补,拼成三座完整的佛像,安放在院子正中的门厅里,以红布覆盖,前置香炉,上香祈愿者络绎不绝。
  由于自然的损坏和人为的破坏,长年失修,屋面大多漏雨,墙体开裂,致使室内木构件霉烂,整个面貌破烂不堪,安全隐患让人担忧。2010年,陕南高道冯兴钊道长到蒿坪镇七宝寨时途经显月寺,见此地仙气非凡,发心重建显月寺,得到响应。在他的辛苦努力下,在紫阳县政府、陕西省道协刘世天会长及十方功德施主的支持下,筹集资金400余万元,重修殿宇,启塑金容。经过四年运作,于2014年正月二十三举行大殿落成典礼,后续工程陆续施工中,除了主持日常的道务工作,古稀老人已常驻观中多年,筹资、监工,亲力亲为。残存的三尊佛像供奉在侧殿,依旧享受着香火。
  观内现存清嘉庆十六年仲春月兴安知府题写的“道范堪师”;民国九年庚申四月立阖铺众姓敬叩“泽渥蒿林”牌匾两块。显月寺补修功德碑3通:嘉庆十四年款《显月寺补修功德碑》,碑宽0.67米,高1.71米,碑文记载了显月寺兴衰、四界及信众捐资人姓名一事;道光二十一年款《万古千秋捐资碑》,碑宽0.66米,高1.44米,碑文记载了信众捐资人姓名;道光二十五年款《显月寺前殿新造装绘碑》,碑宽0.79米,高0.55米,四边饰云雷纹。碑文记载了新造显月寺前殿、装绘,信众捐资人姓名一事。石造像3尊,中间释佛高1.15米,宽0.85米;西侧佛像高1.01米,宽0.67米;东侧佛像高0.99米,宽0.69米。螺髻、方面,褒衣广袖,双跏趺,莲花座,双手作说法状。另有莲花残座十余通。
  据传“显月寺”最早建在西边俗称“五朵云”的五个山包之间,何时所建、旧名叫什么?已无法考证;据专家分析,残存的三尊佛像疑似唐朝造型宋朝雕刻;目前所能查找的资料和实物又相互矛盾,这使得显月观的历史就如漂浮在晨雾中的道观,更加扑朔迷离。
  故康熙《兴安州志》云:“在五堰河。”明嘉靖十年(1531年)建,明末荒废,清康熙间蜀僧无相,年七十余,卓锡其间,锐意振兴,宗风大盛,兴安贡生刘应秋尝诣庙拜谒,赠诗称赞:“无相禅师老宗风,夜不贪眠说苦空。舌似莲花心似水,身为野鹤气为虹,阎浮打破三千界,震旦横行七十翁,悟得功名如泡影,顿令回首识英雄。”师圆寂后,寺乏守成之僧,嘉庆三年(1798年)道人阳法据持寺庙,不守清规,干犯法戒,将常输地亩,大半花落,致庙宇倾圯,神像暴露。里中人逐阳法,敦清楚僧本镜,川僧来云住持寺中,照管香火。延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据紫阳吏部候铨儒学训导鄢保泰《显月寺新塑神像妆换金身碑》云:“国初有显月寺,凤岭名胜之大观也。历年久远,庙貌犹存而神像玷缺。安、紫首士过而感之,爰集告信士人等,各捐功德,改塑三佛金身,左塑观音菩萨,右塑三官大帝,站将六员,鼎修佛阁栋宇,统行粉画,前殿绪换神光。”二十五年(1845年),又重翻修上下殿宇,于前殿新造彩绘神阁、座台、满妆玄天上帝金身,以及两边众神站将、山神土地俱以五彩绘塑,洋洋乎神光普照,巍巍乎殿宇维新,而成凤山南麓名刹。(《安康佛教文化》,目前有关该寺的说明文字皆出自本书“显月寺”条目)
  现存于显月寺内的嘉庆十四年款《显月寺补修功德碑记》:“粤自嘉庆三四年间,有道人阳法者,不守清规,干犯法戒,常输地亩大半华落,除欠旁人借贷银二百余两外,又使各佃户定手艮百余两。以致庙宇倾圯,神像暴露。左近真诚信士数人,目睹心伤,不忍荒废,因于四方道朋中,细心选取,见湖省赵氏本镜,川省蒋氏来云、汪氏合兴其人者,本性真醇,仙体非常,依稀希夷之得道,仿佛洪景之炼丹。敦请来寺照管香火。乾隆二十四年经兴安州李大老爷当堂开明清薄二本,朱批一本存档,一本发本寺住持执存管业。”;“道范堪师”牌匾上右起的题款上也清晰的记录了送匾的缘由:“恭贺,各大禅师、赵老仙长、叼蒙受法律戒鸿禧。陕西兴安府安康县显月寺主持,今于己巳秋在楼观台全真师门下三堂大戒,赠号智恭子真人,敬题”。据考证,赵、蒋、汪三人,分别为全真龙门派第十五、十三、十六代弟子;道光二十五年款《显月寺前殿新造妆(装)绘碑》:“显月寺前殿新造妆(装)绘碑,信士(略),主持李教友、李教远;徒汪永照、饶永珍修建。”碑文记载了新造显月寺前殿、装绘,信众捐资人姓名一事。据考证,李二人皆为全真龙门派第十七代弟子,汪、饶为全真龙门派第十八代弟子。
  从实物资料中不难看出,清康熙时显月寺为寺庙,后改为道观,中间发生了什么无法考证,碑文中明确记载改为道观的有乾陵、嘉庆、道光三代。清末、民国至解放初一段时间,据当地人介绍,此地供奉的又是佛像。几百年来,佛道之间在这座建筑上此消彼长,颇多怪异。

 

 

       显月观(寺),坐落在紫阳县著名八景之一“七宝连云”的七宝寨之下,距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地处秦巴山中脉,陕西省紫阳县东南部蒿坪镇宝狮乡境内。虽历尽时代变迁之沧桑,仍不失名刹风采。
  观名的由来传说是观里的天井里原有一口古井,俯视井里,水清如镜,晴天能见月亮,夜晚偶尔可听箫声,故名显月。慕名而至者甚众,热闹一时。先有井还是先有观?显然是个无解的因果困境,想要得出标准答案无疑是徒劳的,与其困在这团乱麻中,不如放开身心感受观中的美景。
  整个道观建在宝狮寨的半山腰中,远看地形似舟楫,向山如高帽,概貌亦似大钟。周围群峰拱卫,三山怀抱,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坐北朝南,西、南临通村路,北距民居,东临山崖。位于沟溪交届的三角地带,占地面积2258平方米。采用传统均衡对称式建筑手法,以子午线为中轴,道教尊神的殿堂设在中轴线上,左右均衡对称展开,两边则根据日东月西,坎离对称的原则,设置配殿供奉诸神。依次为山门、灵官殿、两旁配殿和正殿。安置了案台、香火,供奉着十方神灵:真武大帝、文昌帝君、药王、关公、雷神、四武士。整座建筑显得特别庄严肃穆,创造出道教敬神、建醮的清虚境界。
  两米高的地台上,一颗柏树苍劲挺立,势如虬龙傲天。穿堂式山门殿,面阔三间,清水墙、砖劵门,门侧有砖雕楹联,左右各有一个砖劵园形通风窗,单檐硬山人字坡屋顶,砖雕花脊,小青瓦铺面,正脊脊刹置二层砖雕楼阁一个,正脊的两端安装有鸱吻,叠涩拔檐,檐下绘有山水花鸟吉祥图案,画工流畅朴实。两侧山墙把檩,马头墙上有彩饰,墀头炉口绘有佛陀像,花墩着色带纹饰,色彩依旧鲜亮。进深一间,砖木结构,抬梁式屋架构架,五架梁露明,梁间有木雕柁墩、雀替,用材硕大。从现存的痕迹不难看出,过厅最早的布局应该是左右为厢房,中间留通道,遗存两道雕花门楣。现山门过厅和灵官殿合一,门楣之间封堵成供台,供奉着赤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目怒视,手持钢鞭,镇守山门的灵官像,像后封青砖墙,墙外饰有十二生肖纹砖雕福字及各种砖雕配饰。
  中轴线正后方是道观的主殿:高出地面的台基上,大殿背靠缓坡,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面阔五间,设通栏通扇门,九脊歇山式,四面出檐,脊上有脊兽装饰,廊式构架,6根大红明柱,柱础呈莲花覆盆形,富丽堂皇,高耸巍峨。檐下斗拱相叠,挑檐枋和大额枋之间的枋梁上有横匾,上书“道冠三才”。额枋、窗棂、门扇、裙板以及檐头蜀柱、斜撑、雀替、梁枋等建筑构件上,雕刻彩绘精美绝仑,花板错落有致,通体彩绘以回纹分隔吉祥图案,栩栩如生,画工流畅朴实,技艺高超,雕刻、彩绘浑然一体。屋檐伸出,向上举折,加上鸱吻、脊饰,形成优美多变的曲线,翘翅翼然,翩翩欲飞。斗拱层叠交错,使整个建筑显得十分庄重和稳定;形成了一种曲与直、静与动、刚与柔的和谐美。
  康熙《兴安州志》云:在五堰河。明嘉靖十年(1531年)建,明末荒废,清康熙间蜀僧无相,年七十余,卓锡其间,锐意振兴,宗风大盛。兴安贡生刘应秋尝诣庙拜谒,赠诗称赞:"无相禅师老宗风,夜不贪眠说苦空。舌似莲花心似水,身为野鹤气为虹,阎浮打破三千界,震旦横行七十翁,悟得功名如泡影,顿令回首识英雄。"文革时期,显月寺备受冲击,寺内僧人被遣散,佛像被砸碎,几乎面目全非,完整的建筑仅剩前殿,1952年改为学校。跨世纪后,学校撤销兼并。显月寺用作村委会办公室和村卫生室。虽岁月流转,时过境迁,但当地人对显月寺的敬奉和寄托一如既往。历经沧桑,整个庙宇破败不堪,当地老百姓将散落的残破佛像收集起来细心修补,拼成三座完整的佛像,安放在院子正中的门厅里,以红布覆盖,前置香炉,上香祈愿者络绎不绝。
  观内现存清嘉庆十六年仲春月兴安知府题写的“道范堪师”、民国九年庚申四月立阖铺众姓敬叩“泽渥蒿林”牌匾两块。显月寺补修功德碑3通:嘉庆十四年款《显月寺补修功德碑》,碑宽0.67米,高1.71米,碑文记载了显月寺兴衰、四界及信众捐资人姓名一事;道光二十一年款《万古千秋捐资碑》,碑宽0.66米,高1.44米,碑文记载了信众捐资人姓名;道光二十五年款《显月寺前殿新造装绘碑》,碑宽0.79米,高0.55米,四边饰云雷纹。碑文记载了新造显月寺前殿、装绘,信众捐资人姓名一事。石造像3尊,中间释佛高1.15米,宽0.85米;西侧佛像高1.01米,宽0.67米;东侧佛像高0.99米,宽0.69米。螺髻、方面,褒衣广袖,双跏趺,莲花座,双手作说法状。另有莲花残座十余。
  由于自然的损坏和人为的破坏,长年失修,屋面大多漏雨,墙体开裂,致使室内木构件霉烂,整个面貌破烂不堪,安全隐患让人担忧。2010年,陕南高道冯兴钊道长到蒿坪镇七宝寨时途经显月寺,见此地仙气非凡,发心重建显月寺,得到响应。在他的辛苦努力下,在紫阳县政府、陕西省道协刘世天会长及十方功德施主的支持下,筹集资金400余万元,重修殿宇,启塑金容。经过四年运作,于2014年正月二十三举行大殿落成典礼,后续工程陆续施工中,除了主持日常的道务工作,古稀老人已常驻观中多年,筹资、监工,亲力亲为。
  据传“显月寺”最早建在西边俗称“五朵云”的五个山包之间,何时所建、旧名叫什么?已无法考究。专家推测,残存的三尊佛像疑似唐朝造型宋朝雕刻,目前所能查找的资料和实物又相互矛盾,这使得显月观的历史就如漂浮在晨雾中的道观,更加扑朔迷离。
  嘉庆十四年款《显月寺补修功德碑记》“粤自嘉庆三四年间,有道人阳法者,不守清规,干犯法戒,常输地亩大半华落,除欠旁人借贷银二百余两外,又使各佃户定手艮百余两。以致庙宇倾圯,神像暴露。左近真诚信士数人,目睹心伤,不忍荒废,因于四方道朋中,细心选取,见湖省赵氏本镜,川省蒋氏来云、汪氏合兴其人者,本性真醇,仙体非常,依稀希夷之得道,仿佛洪景之炼丹。敦请来寺照管香火。”“道范堪师”牌匾上右起的题款上也清晰的记录了送匾的缘由:“恭贺,各大禅师、赵老仙长、叼蒙受法律戒鸿禧。陕西兴安府安康县显月寺主持,今于己巳秋在楼观台全真师门下三堂大戒,赠号智恭子真人,敬题”。据考证,赵、蒋、汪三人,分别为全真龙门派第十五、十三、十六代弟子。道光二十五年款《显月寺前殿新造装绘碑》,碑文记载了新造显月寺前殿、装绘,信众捐资人姓名一事。后附捐资人姓名(略),主持李教友、李教远;徒汪永照、饶永珍修建。据考证,李二人为全真龙门派第十七代弟子,汪、饶为全真龙门派第十八代弟子。
  从文中提及的史料、实物中,不难发现紫阳深受陕南移民文化实用主义的影响,以祖宗为敬,宗教信仰最大的特点是信奉各方神灵,佛道同流,几者之间没有太大界限,且与社会风俗相协调。长期处于这种文化氛围之中,佛、道、儒有合流的传统,也有通融的前程。中国的民间道佛不分而道佛杂揉,这是教义能容,也是和过人宽宏的民族性使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