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华德福教育微信平台的编辑把我这篇旧文《爱与自由戒》给翻出来,我草草地重读了一遍,觉得当时有很多词句用的很尖锐,比方说,玲和翔爸有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可能不是那样的,只是如果是我,我的心理会是那样的状态,也有很多方面,我在文章里没有谈到,比方说,玲的好和善良使她对好的东西有格外的敏感,她容易被善的事物打动,她也容易走在一条探索的路上,在这条路上她走得非常坚韧,凡她学习来的东西,她一定会实践。比方说,玲其实很有原则,她在跟翔在卫生间解决问题说明她的坚持,比方说,玲和翔爸不带掩饰,他们彼此之间感觉真实,安全,所以他们可以向对方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包括自己的情绪,比方说,当玲解决问题,翔爸给玲空间,翔爸对客人非常热情,他积极地想出新的思路去协调当下的问题,比方说,翔在一个很私人的环境里跟妈妈哭闹,突然间来了家以外的成员,这对他而言可能是没准备的,就好比是一个人正在跟自己的心理咨询师私密谈话,突然他的客户朋友意外闯入咨询室,这个人一定会感到强烈的尴尬,翔当时说:“不要爸爸来推门,谁都不要来”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是肺腑之言,对一切都说不,可能是翔应对压力的一种方式。那天,翔不是真心想跟爸妈分房睡,半夜翔醒来提出一些要求,可能只是想妈妈了。当时翔不许香香动他的任何东西,有几种原因,一种是当然他的爸爸妈妈从来没有用礼貌或不礼貌来评判孩子,翔不觉得这样不好,一种是翔去别的大孩子家里时,别人也不许他动任何东西,孩子会吸入这些印象,当他跟比他小的香香在一起时,他会象别的大孩子一样行事,以这种方式来呼出这些印象,还有小孩子跟小动物一样,会看着自己的地盘,在有情绪的时候尤其会这样。属于小孩子的地盘不要太大了,家里人的地盘都差不多,有一些公共的领域,不要让孩子为全家做决定,文中的部分观点,我到今天还是很同意的。
虽然这篇文章有很多不足,对于玲和翔爸的分析也有很多偏激之处,但当时他们夫妇勇敢地同意我化名公开这篇文章,只是为了文中那一点正确的部分,可以让人警醒。
那正确的一点是:如果爱与自由给得太多,变成了溺爱和不管,给孩子的位置超过了在一个家庭中孩子应有的位置,那孩子会表面强大,内心脆弱,因为孩子凭借外在界限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塑造成型,凭借合适的界限发展自己的力量。
从那之后不久,秀又一次与他们同行,当时有一个大人提议去饭馆吃饭,翔说:”好,我就要去饭馆吃饭。”但玲会意识到孩子不能为全家做决定,她会说:我跟爸爸商量后再说吧。而翔也没有表示什么异议。翔5岁半时有一次独自夜宿在秀家里,他跟人相处的方式理智优雅,他凡事自理,一个人在小床上很快入睡,象个小大人一样。
其实玲与翔爸的经历也是我的经历,我也给女儿太多权利,太多选择,太多物品,如果仔细审视,今天仍然有很多细节如此,我经历了收回权利的阶段,并没有遇到孩子太多反抗,因为孩子毕竟还小。不过当女儿有要求时,我说了太多的话,没有用更艺术的方式,女儿可是把我的方式全都吸收了,现在她6岁,会以牙换牙的对我,她会说:如果你不让我吃那块棒棒糖,我就不走了,我们就在这里什么也不干。反正如果你不让我吃那块棒棒糖你就得给我讲个故事,要不然你就得帮我穿衣服。我在跟你说话呢,我在好好跟你说呢,你看着我的眼睛。什么?归位剪刀?
不,我做不了那件事,我很累,没有力气。我一个人怎么能做那么多事呢?我有我的事情做,归位剪刀那是你的事情。------听到她如此生动的模仿着我当时的形象,真让人啼笑皆非。
从那篇文章过去后到现在有两年半的时间,我个人有了一些变化,爱和自由对孩子的滋养很明显,可以在长大了的孩子身上看到,为了这个结果,要感谢把爱与自由带到我们中间的各流派的教育者们。华德福对孩子的种种保护的观点,我从多年前的不相信,不理解,到今天的心悦诚服,跟孩子在一起工作的时候,要有节奏,要简单,要温暖慈爱,是我这些年在修炼的。
思想还只是思想,在生活中实践了的才是真的教育,如果让我重来一遍,我还会走这些弯路,正是过去的弯路成就了我们现在的路。
原文:爱与自由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