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号读书会《人类灵魂的层次》
(2012-04-27 09:30:34)
标签:
育儿 |
分类: 父母会 |
每次从读书会回来的这个晚上总会特别幸福,好象我换了全新的心情,本周累积的不快,全在滔滔不绝中烟消云散,这儿已经有了顺畅的渠道,就是那几张在我的心目中非常慈爱的面孔,一见之下,我就觉得保留是一件愚蠢的事。也好象我换了一双全新的眼睛,看女儿浑身上下都是可爱,在大家的分享中,我已经灵感无数。
这次读书会的内容是孩子成长历程第六章,有些深奥难懂,在会上未提出的疑问,和许多未尽之言,我们借网络的便利,继续讨论哈
近几天来,我一直在小区中观察植物,练习静心,我比较每一颗树和每一颗树的不同,看它们花开和花落,还用诗歌记录我的感动,但与华德福的教师比起来,我还远远不够,在这章的开篇,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他深厚的与自然联结的功力。
如果不是他说,我会观察到在植物成长的过程中,还会有几次收缩吗?在叶子长到鼎盛的时期,在花开到鼎盛的时期,在果实长到鼎盛的时期,
那种收缩或者内敛,发生在最盛的时期稍后一点点,接着,步入了下一个开始。
植物的生长中每一个阶段都是在给下一个阶段打基础,同样,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在不可见的精神世界里,他们每一年的光阴都在为下一年提供营养。
在第一个七年里,孩子们仍然完全地与生命过程和周围世界相连。这就是我们经常说起的孩子比我们更活在当下。他们好象一种奇妙的感应器,能准确的捕捉我们心中的实际感受。当大人烦,他们就变得更惹人烦。
这一阶段的生理发育作为最深的无意识层保存在成年人的灵性生命里。就好象我们的细胞和身体也有记忆,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过去,留存在我们的身体里,有时,以病痛的方式提醒着我们它的存在。
这个发展阶段的体验和事件就像是处在无梦的深睡状态中,它们继续存活着。
在第二个七年发展阶段中,又有所不同,经过第二个七年阶段之后,我们的“心理发展”在灵魂中留存了下来。它留存在灵魂的半意识层或潜意识层。
在第三个七年中,我们跟其它人交往,这个交往的过程和成果,也最后留在灵魂里了,它留存在灵魂的完全意识层,这就是灵魂的第三层。
如果想体验第二个七年阶段孩子的意识,请回想一下我们做梦的感觉吧!在梦境里,戏剧化的情感压倒了逻辑和理智。
在这里,我们进行了大段的讨论,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理解到,孩子在大多数时候,是图像思考的,就象我们做梦一样,所以在给孩子建立原则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孩子的这一特性。噢,补充下,在任何时候都得考虑。只不过我呢,作为在一线艰苦奋战的妈妈,首先遇到的就是,我的想法跟孩子不一致的时候。
这一条建原则之路,我走过了“给对方爱,凡事以对方的需要为考虑”的那一段,又走过了“收回自己权利”的那一段。到今天,忽然看到了第三缕希望的光,那就是跟孩子一起创建一幅我们双方都喜欢看到的图像。
当晚就用了----
在户外玩,么么怎么也不回家,我就说,爸爸在家里正等着小么么,他一天都没见到小么么,很想小么么回来,他推开门看了看,怎么小么么还没回来呢?
么么立刻兴致勃勃的走回家去。
当她走不动了的时候,我又补充了一个情节,爸爸推门看了看,怎么电梯门还没开,小么么还没回来?
但是,让成年人去体验第一个七年发展阶段的意识是难做到的。因为我们习惯了智力的思考,很难再次接近那个沉睡的无意识的世界。
思考的每次演变都会伴随着头部外观和脸部表情的重要变化。
情感变化阶段与身体主躯干宽度发育的阶段相一致。
而意志发展的关键阶段与身高的成长时间一致。特别是四肢发育迅速、四肢长得更长的那段时期,两者的成长发育更是接近一致。
人类的这三种特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品质上也大相径庭。但是它们三者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帮助人在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中,灵魂得以完善。由于思考、情感、意志各有所长,所以它们三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工作。
思考更多针对已经发生过的事,过去。
意志一定是面向未来的。
而情感就是当下的感受。
为什么华德福教育中的数学部分与其它教育体系有如此的不同?它的根源就在于对“思考”的不同理解上。
数学,是自然法则的基础。
人类要借助思考不断地接近灵性数学和逻辑、灵性思考。
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爱上数学。因为爱上数学,是他的天性所需。
现场,吴蔚提到,在小学阶段,当我们开始数学课程,我们会把孩子们当成是哲学家那样。而不会把孩子当成是科学家。
数学课有很多次会从故事开始,因为哲学家会从故事中领悟到他们关心的哲理。
关于思考,这次我总算是弄的更透彻一些了,关于情感,好象我以前就比较明白哈,关于意志,还需要大家再点拨我,我还处在两年前那锻炼狂人的基础阶段,尽管我发明了不少游戏吧,但谁用谁知道,我没什么质的变化。
最后,我渴望质的变化。
欢迎移步到这里,这里人多地方大,更方便我们七嘴八舌。
http://www.安德华旭.com
http://www.安德华旭.com/bbs/viewthread.php?tid=2412&page=1&extra=#pid4200
想了解我曾经对于《建原则》一事思考轨迹的朋友,可以看我的旧文《爱与自由戒》链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