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话 : 之前在《妈咪宝贝》中分享过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主题,在此贴出来晒晒。
主题: 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父母被孩子的负面情绪所困扰,越来越多的孩子,他们会呈现出脾气很大,不能等待;很容易用大哭大闹的方式让成人立刻满足他们;也很难与他人合作、交流;会显得比较霸气和不友好;或者会显得非常弱小很容易被伤害的样子……
孩子的这些状态,让成人的内心变得很不安,甚至很紧张,也让整个家庭氛围也越来越负面。大家不知如何帮助孩子才能改善他们的负面情绪,成人自己也很想获得一些有意义的指导来帮助孩子从负面的情绪中脱离出来。
案例一:
有一个小男孩在他2岁8个月的时候,脾气非常大,他的妈妈描述道:“他的脾气一直都很坏,我们要是稍稍慢一点把水杯给他,他就不喝水了,会大发脾气,会哭很久,就是滚在地上的那种哭闹,他总是会哭着让我们带他到一个地方,等到了那个地方,他又说到另一个地方,我又带他去,可还没走到那里他又说回来……我们实在是不知道这个孩子怎么这么大脾气,好像就没有安静的时候,我和他爸爸也被折腾得很痛苦……”。
分析案例一:
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时,大多数成人都会去安抚和照顾孩子的情绪,使其从负面的状态中走出来。
因为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总是很快乐、很阳光、……所以,很多时候,成人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负面的情绪,事实上,我们又不可能回避它的存在,孩子的成长中总会伴有负面情绪。
建议一:孩子的情绪中有负面的因素是他们成长中必然会出现的,需要成人用平常心来看待孩子的负面情绪。
一个孩子此时的负面情绪是用哭泣或者带着哭腔表达愿望时,成人会将孩子抱在怀里或者答应、满足孩子刚才表达的愿望,例如,案例中,孩子哭泣着说要喝水,妈妈会很快地拿水杯给他,孩子说要到别的地方玩,妈妈也答应带他去。
在这种被关注下,孩子也许会立刻不哭了,也会恢复到开心的情绪中,成人有过这样成功的经验后,再次遇到这种情况时,也许还会用到这个方法。但是,等用过几次之后,这个方法就会变成孩子另一个负面情绪产生的动力。因为我们从案例中看到,妈妈带孩子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时,孩子的情绪没有缓解反而变得越来越糟糕。
建议二:成人对应孩子的负面情绪时,会反复使用自己曾经成功的经验,但是,要小心,没有哪一种固定的方式可以解决每一次的负面情绪。
孩子的负面情绪背后,其实和孩子个体发展需要有很多联系,孩子哭着说要喝水,也许并不是真的需要喝水,孩子说到另一个地方玩,也并不是真的需要去那里。只是借此导出他的不愉快。
同时,也不排除成人和孩子的距离太近,让孩子总是受到干扰,不能安静,成人可以给孩子提供适合他的玩具,让孩子有自己玩耍的时间,这会让孩子知道自己怎么玩才有意思,也会使孩子真正地沉静在他需要做的事情中,而不是总被大人的需要牵制着。
其次,也可以让孩子有机会和大人一起做点事情,例如,陪伴妈妈一起做点心等,让孩子在做事情中找到他自己的位置,让他越来越有自信。同时,成人借由做事情的同时,可以给孩子建立相应的规矩,例如要等待妈妈把面和好我们才可以做点心,我们把水烧好才可以喝等等,这些事情会告诉孩子我们需要等待,不是一张嘴巴就可以喝到水了。
建议三:孩子通过独立玩耍和与人合作,来获得充实、满足感。让孩子充分经验生活是怎样的,使其有自己清晰的想法,也可以聆听他人的想法。在此之下孩子这个人比较清楚自己的需要。
改善或者解决孩子的负面情绪,更多的是用成人的行为来影响孩子,不是一直用语言来回应孩子。我们让孩子玩耍和让他做事情,这些都是行为的体现,如果我们试图用语言说教一个孩子应该快乐一些,而不是又哭又闹不听话,这是不起作用的,反而让他的情绪更有负面的影响。
建议四:如果成人期望孩子的情绪总是比较理想,那么,就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他把事情做错了,而是用行为告诉孩子怎么做才会对。
案例二:一群孩子玩耍产生负面情绪时,成人怎么管。
一个妈妈在家长交流会上,她说:“我们几个家庭一起带孩子出去玩,孩子玩耍中会有冲突,大一点的孩子会很厉害地说我的孩子,甚至不让我的孩子玩他们的游戏,此时,没有人上前去给孩子解决问题,因为大家都不确定自己的解决方式是否对,也害怕这样的方式被其他父母理解为是有问题的,而造成自己在大家面前的形象变成有问题的家长形象”。
这个妈妈接着说:“所以,此时,就让孩子之间继续糊里糊涂地发生着冲突,也不管,因为,大人也不知如何管,说起某个教育孩子的理念来是很轻松的,但是一上手去实际做的时候,就不对劲了。更何况,要让一个大人去面对一群孩子的负面情绪就更难了”。
分析案例二
现在人的生活中,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扎推游玩就非常频繁,几个家庭就间接地变成了一个有着兄弟姐妹的大家庭,每家孩子的年龄有差异,使得孩子们彼此可以互相影响,即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当哥哥姐姐,可以照顾小一点的弟弟妹妹,让他们比较有成就感,而小孩子也可从大孩子身上学习如何创造游戏,如何解决困难等等,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成长机会,孩子们在一起也会很快乐。
建议一:家庭之间扎推游玩,给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的机会,成人也有机会交流育儿经验,是一种可选择的育儿方式。
但是,当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有负面化的事情发生,例如孩子们间的冲突。导致孩子们的情绪都很负面时,大人们要是不知如何应对,这会让孩子们的状态很不稳定,引发更多的冲突。
案例中,那位妈妈提到有的孩子会厉害地说她的孩子,也会排斥她的孩子参与大家的游戏。这种情况之下,是需要大人来帮助这些冲突中的孩子。
不管多厉害的孩子,他的本质是欣赏善良美好的东西,当我们大人用关爱和抚慰去关注被排斥的孩子时,这种善举就会影响那些试图对人不友好的孩子,让他们变得柔和起来,他们的神情会告诉我们,哦是的,和他玩也没什么不好的,这是个小事情,就让他参加我们的游戏吧。
建议二:成人用感染和感化孩子的方式去解决他们的冲突,这会让孩子的内在体验到人的善良和友好,他们也会友好地对待他的玩伴,孩子的负面情绪会很容易化解。
有的成人会认为这种方式太柔和了,对于那些很凶的孩子根本不起作用,没等成人行动,我的孩子已经受到伤害了。
在此,要提到孩子负面情绪的严重程度。有的负面情绪,例如俩孩子不小心碰了一下对方,很轻的碰撞,这种情况孩子们自己就可以应对。有的负面情绪,例如案例中讲到的,就需要大人干预,实际上,是需要大人在孩子们发生这样的事情之前,就要对孩子们有要求,即“大家要一起合作,一起玩这些东西”。
在很清楚的要求之下,几个家庭扎推时,孩子们不会总有冲突,他们会合作的很好,因为成人给孩子长期的影响是我们都很友好地对待他人。
建议三: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需要有长期持续的做法,即成人对孩子的玩耍在规则上做要求。在孩子面前总是表露出正向的力量,用积极地态度面对问题,孩子接收到的也全是正面的影响。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些成人也是不够自信的,会比较担心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得当,更多的是担忧给自己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而孩子总是需要与人相处,需要生活在儿童的群体中,他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作为我们成人,其实也明白这点。具体到一些事情时就不知如何帮助孩子让他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总是处在“被欺负”了的负面情绪中。
其实,一个孩子为什么总会有很多的负面情绪,这需要我们成人思考,自己有无暗示过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总有种被人“欺负”的感觉,孩子也就会表现出很需要人帮助的样子,通常会非常依恋自己的妈妈,呈现出很弱的状态来。此时,成人就更加觉得是被那些大孩子“欺负”了之后,使得孩子变得很胆小。
建议四:孩子是活在当下的,他们偶尔有负面情绪是可以的,但成人不能因某次小小的冲突,总在孩子面前强化它的存在,这让孩子总处于过去那件不愉快的事情中,同时在暗示孩子,你是弱小的,是没有能力的。
案例中的妈妈还提到,面对孩子们的负面情绪,大人们担心自己的解决方式被人误解,生怕自己被贴上“有问题的家长”这样的标签。于是,很多时候大家就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的冲突继续下去,也没人去管。
这点反映出,成人也很矛盾,因成人也生活在群体中,也会介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但我认为,任何人的看法,都没有我们对自己孩子状态的把握重要,孩子需要合适的时间得到合适的帮助。
建议五:成人希望孩子获得忘我工作的品质,那么,在帮助孩子时,成人先要忘记自己,真正地投入到孩子们的需要中,我们会发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正是他们需要的,也是最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