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是诗人不倦的咏叹

(2014-02-19 14:28:19)
标签:

王单单

诗歌

2014

文化

故乡是诗人不倦的咏叹

                                       ——云南十位青年诗人诗歌小辑

 

http://s10/bmiddle/001KZOC9gy6GHYZ0IU959&690                                                                                  
                     《深圳特区报》“诗歌人间”版(2014年2月18日)       

                         

本期主持:雷平阳

 

主持人语:

    当前的云南诗歌创作,似乎正以无法遏制的势头回归云南。世界渺茫,大而无当的诗歌美学导引更渺茫,而与生俱来的区域经验却越来越让人觉得它才是诗人精神的故乡,与其做名利场上的亡命徒,还不如果断掉头,在倍感温暖的土地上做一个在野的歌者,让痛归于痛,让绝望归于绝望,让汉语呈现汉语真实的灵肉之光。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都曾受困于“现代派写作”还是“汉语写作”这样的无谓之争。一些唯“现代派写作”马首是瞻的诗人,急于洗白自己,也不惜手慌脚乱地大打“母语”牌,力求在宏大的汉语天幕之下凸显自己的创造性和传统性。当然,也还有大批诗人,写出来的诗歌,仍然只为了送给耶稣看,送给但丁看,送给诺贝尔看,从来不考虑只读得懂汉语的芸芸众生。如此迷局与乱象,对于边地上的云南青年诗人们来说,就是天边的闷雷和电闪,凭经验,他们知道,一场暴雨就要来了,他们应该从旷野上回家了,诗歌不献给乌云和暴雨,送给亲人。这儿挑选的影白、祝立根、尹马、老六、吴佳琼、王单单、唐果、胡正刚、哥舒白和艾傈木诺,他们都诞生于1970年代和1980年代,他们的写作不代表云南青年诗人创作的全貌,只是局部而已,目的只是为了彰显云南青年诗人一种活泼的存在。或许,可以说,他们才是云南诗歌的未来。

 

 

 

诗歌中的“故乡”

              ——云南十诗人诗歌短评

 

 方婷

 

“故乡无此好湖山”,此语一引再引,从苏轼到汪曾祺,都是些落魄的游子。湖山不存,故乡安在?当流离失所成为生活与生命的常态时,“故乡”一词就已被掏空,随时都在塌陷。这个地理与文化上的双重心结,追赶着当代诗人的写作。而对于身处高原与边陲的云南诗人,关于故乡的心结早已上升为心病。对故乡的执着书写,让他们不肯疲倦。这也许和云南人对高山、大川、丛林的痴迷有关,但又不完全如此。他们仍渴望一息尚存的安宁,渴望回到自然的指令与并不完整的肉身中,享受时间的慢与光阴的凌迟,拒绝打扰。这种拒斥之心,让他们在诗歌中安稳地经营着关于故乡的温情、宿命与忧患。

艾傈木诺写“要做一个温暖的人”,老六说要“憨憨地过完一生”,这种幸福感的设定,让这两个不肯衰老的人,把故乡当成靠山,把爱当成使命,一路地写下来。艾傈木诺的诗在四季更替中流连,有德昂族女子天然的充盈。而老六则是干脆俯首,发狠地靠向单纯。这两种诗歌的气质或许得益于高原风与光的给养,向阳坡上的四季分明或四季苍翠都是他们为自己调制的内在钟摆。但两首诗都无一例外地指向对自我的安顿。如何获得安顿?除了贴近故乡与死亡的脉搏,就是无休止的劝勉与等待。哥舒白“在茶马驿站看见春天”的那个瞬间已经耗尽半生。日常的朴素与安心,让他们愿意像蚂蚁一样有福,写淡淡的诗,过闲适的日子,然后等待捕捉某个诗情涨溢的瞬间。

对故乡风光的眷恋还激发出云南诗歌对神性和浪漫的追问。尹马的《乌蒙大地》与其说是诗人的大地,不若说是云中君的大地。他巧妙地引入了两个视角,一个泼墨山峰、撒下荞花,为高原命名,为四季着色,俨然是神灵;另一个又像幼子撬开光阴的手掌,替彩云之下的故乡播种,显然是诗人。他钟情于俯瞰与仰望的交会,渴望着用自己的想象为故乡还保留一点点天真。吴佳琼的诗歌则倾向古典乐府式叙事,有智性的混沌,但语言跳脱,文白相杂。《南有清木》借用《诗经》中“南有乔木”的句式为题,以命运起笔将清木从枝头运送到灶头,白发插花的悲情和两不相负的振拔,她一个也不肯落下。这或许就是云南诗人为自己假想的古典浪漫,忠贞而热烈。

而胡正刚和祝立根这两位诗人则同时选择了在故乡流亡。即使是在自己的故乡,也常常感到是异乡人,这种身份感的陌异,不仅来自故乡的现实与记忆脱轨,还有故乡与家园的精神断裂,这让他们的诗歌多了几分少年的忧愁和孤独者的气息。一个在红河畔感受泥沙俱下的震颤,一个在洱海边拼命练习内心的压浪术,行吟和克制成为他们诗歌的两个向度。但两者在“清洗”的意象上却又惊人地不谋而合。《渡江记》中的赶路人从红河到金沙江、到瑞丽江一路向西,在江水中不断淘洗自己,用风吹开的裂隙滤去沙砾,立于江水和雪山同时向下的那个瞬间。而《幻觉》则把诗人打碎成手、脸、眼、心,让那颗放不下的巨石在海水中反复拍打,偷偷置换。清洗的意义,不只是拂去尘滓,还包藏着返归的秘语,和一种求索的心灵姿态。

阿多尼斯说“故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故乡在另一个层面是人。”人,是故乡基因的携带者,也是囚徒脸上的刺青。王单单的《母亲的晚年》将故乡纳入一个伦理与命运的维度,将一个失去亲人离开故土跟随儿子来到城市的母亲形象刻画入里。一个离开故乡的游子,他的家和行囊就在肩头,而一个离开故乡的母亲,她的家就只剩下沉默和风雨无阻的眺望,这种固执并不因雷鸣和孤独而阻退。这就是失去故乡的两代人。不得已离开,又不得已回来。那个“弯着头,撕手上老茧,数掌心裂纹”的母亲形象,也成为故乡沉思者的肖像和对自我背弃的无声责难。他的诗证明了诗就在当下的勇敢,同时又有一种隐在的漂泊和体贴,让他慢慢学会换气,可以不断往下沉。

故乡,并不等于乡村与地方性。对于在城市生活的人而言,故乡是模糊的日常。《当然的一天》仍然延续着唐果一贯的无所谓和独特语式。她总是能巧妙的拆解生活之环,把重组留给阅读者。这首诗里显然已没有故乡,但却隐藏着一条看不见的河流。它在办公室,在厨房,在电视里,在经过中,甚至在梦中。这条“当然”的河流也是一条虚构的河流,但它无处不在,于是浮动成了臆想的乡土。相反,影白的《写意腔》则是一味调皮地转身,他喜用长短句的落差变化,在诗行中埋伏谜语。“我”之所在?无处不在。此时,故乡,就只剩下一点点写作的腔调,其它的再也找不回来。

在云南,故乡是诗人不倦的咏叹,它不只缩身于语言和文字中,还有切实的山水热望。诗人们随时都做好了逃跑的准备,逃往更小的乡村、驿站或一条河流,甚至,逃往记忆与梦境。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些诗人选择了以流亡者和囚徒的名义将自我流放,在诗艺上还很难说何者更有价值,但在诗歌道路上他们无疑选择了离自己最近的担当方式。

 

 

在四月,做个温暖的人

 

                         艾傈木诺

 

我想住在一个,四季分明的城市

秋来时,穿长丝袜,A字裙,红毛裳

加件米白的风衣,黑色的围巾,暖暖地围在季节的脖子上

每天清晨,踏过南卯湖拱桥上的石阶,石阶上的白霜

去赶早班地铁,玻璃窗外,只有飞驰的轨道,没有风景

 

春天,虽然柳条泛绿,门外,还有寒噤

我该穿上那双红帮黑底,绣着一朵牡丹的布鞋

百褶裙,被风吹成一只飘飞的蝴蝶

一件旧摊上买来的旧衫,对襟,布钮扣,蓝出高天上的蓝

我该身怀儿女,同万物一起苏醒,发芽,抽枝,长出亲人

 

过着,过着,就到冬天,下第一场雪时,我正在暮霭里走回家

我知道,这雪花独有的天真,是要留给真爱的人

在这场雪里,我要遇见,我的爱人,你撑着一把宽厚的大伞

抱着一件棉衣,站在我必经的路口,用眼睛找寻,我绕到你身后

朦上你的眼睛,问你,我是谁,你说,是落在伞面的雪朵

 

夏天,知了在树上,不停叫,烈阳的烈光,把我们照耀

你坐在墙头,我站在墙下,眼神忧伤,我不是妒忌你看见墙外的风光

我在想,伐什么树,为你做把木梯,青松太高洁,舍不得砍断他的傲骨

花椒树,太忠贞,他把承诺当成债,一味到底,痴心不变

小叶榕上住着神仙,神说,什么树做成的梯子,也接不回你的背离

 

在四月,我该做个温暖的人,想想,死后,跨那道佛门

进那寨奘房,只有活着,才能试验我的勇气,逃兵都死在路上

在四月,把我的小城,分出我的四季,秋安,夏静,春孕育

冬天,点一豆灯,生一炉火,斟一盏茶,向一颗树致敬,向一朵雪问好

在四月,就在四月,向亲人问安,做一个干净温暖的人 

 

 

在茶马驿站看见春天

 

                 哥舒白

 

满载落日的金马车刚刚走远

把最后一抹光亮  留给了我们

吴晓萍 李昳华 卫萍 白尧刚

这几只有福的蚂蚁

一座不大的城池  几个忙碌的闲人

不关心水深火热的祖国  只在乎

衣裳是否漂亮  青春是否够用  

再深刻一点点  也仅仅触及蔬菜和啤酒

永远也达不到  红头文件的位置

就像燕雀到不了鸿鹄的位置

尘埃到不了云彩的位置

这些蚂蚁一般的人啊

一辈子只能拥有虫子的命运

一辈子只能有一些朴素的愿望

只配与沙土和露珠为伍

慢慢地细数往日的风霜  秋风中

忙着各自的生计  想着各自的爱人

就好像这一个下午

吴晓萍刚刚打开驿站的木门

在古典的声响中

像一个等待亲人的妻子那样

倚门而立  她没有注意到

身后的春天是多么的丰满

已经像秋水一样荡漾

就为了这一瞬间的美妙

所有人都愿意  安静半生

 

 

幻觉

 

         祝立根

 

用洱海水慢慢洗手

捧一捧洗脸,想着伸进洱海的手

会不会变成一条鲫鱼,游走

游向寂静海心;把脸埋进水中

会不会多出一份安慰、抚慰,搂在怀中。

压不住胸中波涛,在洱海边上

也只能看浪打浪;放不下心中巨石

在洱海边上也只能看石头,扛石头。

抬头寻向更高远的地方,云朵

拍在了苍山,碎在了苍山

愕然心惊又若有所悟,如果

洗心,会不会看见不同的景致?!

——真有一群石头,在洱海边上

练习着压浪术——洱海之水已经从它们身上

带走了多余的尘埃、尘土

尘世。迎着落日的光辉

其中一块居然回头对我狡谲一笑!我确信

这样的幻觉我已多年没有。

 

 

云南某地

        

          老六

 

之一

 

面对这一年四季的苍翠

就着这一条大江

留下来 不走了

娶一个本地姑娘做婆娘

除了勤劳和生一堆娃娃

什么也不做了 

憨憨地过完一生

多好

  

 

之二

 

没有被帝国和法制洗劫之地

天赐宽敞  盛产肥美

裙子和大太阳

 

我路过这里  扑在它的怀里三天

像一个婴孩找到了奶

回到安静  害羞和乖

 

 

乌蒙大地

 

                尹马

 

云摊开手掌,那些泼了墨的山峰

便自她掌中散落下来

那时天之下,有着众多的河流

在群山的心脏里跳动,怂恿着他们

摊开手掌,撒下一地荞花

她们的安身之处,被称作高原

苦难的荞,当你摊开手掌

把贫穷和荒芜撒向人间

那时,我和我的父亲

正打马去云端  饮酒,作诗

我还藏着一个小心眼

就是趁西风不备,四季不妨

撬开光阴的手掌

把那些凌空倾注的

彩云之下的村落

顺便唤作故乡

 

 

写意腔

 

               影白

 

没有孤灯、薄雾、啁啾

没有一两把长扫帚画大字,没有一撇一捺

一勾。没有

没有海楼路,没有所谓的必经

之路。没有惺忪的眸子

也没有我

 

晨风几绺是有的。

左拐,丁字路口卖油糕饵块稀豆粉的小媳妇

不美。好吃

落座折叠木方桌旁的客人是有的

白色宝马车里伸出来的纤巧之手是有的,找零的

油腻味是有的

 

“昭阳大道全线封路了

现在,你往哪儿走?”

——嗯,有时一只暗褐色手套里

有我。有时,牢骚满腹的破单车上

有我。有时,冷不丁走神的锁眼中

有我。有时,你若是喊我

我便在这首诗的第六行和

第七行之间,嗖地一下,不见了

 

 

母亲的晚年

 

                     王单单

 

她正竭力寻找,希望有一个地方适合自己

继续呆在官抵坎,用余生守住我父亲的坟

但这不等于,在雷鸣电闪的夜晚,她能入睡

在恶梦中惊醒时,能找到人倾诉。也不等于

孩子们走远了,她就不牵挂,伤风感冒时

能有人守在枕边,为她倒水,喂药

 

实在没有办法,才跟随打工的儿子

寄居昆明。但这不等于,她抱走父亲的遗像

就能放下故乡,也不等于

整天被关在出租屋里看电视,就能幸福

 

终于熬不住了。她强烈要求,还是回到官抵坎

回到她耗尽一生,喂鸡养猪的地方

继续在房前屋后,倒腾一些葱葱蒜苗

时光流过,任凭自己一老再老

 

行不通。她病倒了,村里人给我打来电话

带去医院,肚子上开一刀。记得那天

我一直哭,直到她气若游丝地,在手术台上醒来

这次,说什么也不让她独自生活了

还是带她去昆明,还是让她带着父亲的遗像

但这不等于,她能比上一次幸福

还是整天看电视,或者去窗口站一站

沉默,打瞌睡,醒来就弯着头

撕手上的老茧,数掌心的裂纹

 

终于,熬不住的是我。心一狠

应允她回到官抵坎。即使,那里依然

会打雷,她依然会怕,依然

会做恶梦,依然会偶感风寒

但至少,她不会整天沉默寡言

也不会总是弯着头

撕手上的老茧,或者

数掌心的裂纹

 

 

渡江记

 

                 胡正刚

 

红河是仁慈的,它的涛声恰好

可以盖过一个少年的低泣,而它

彻夜不息的流淌,比河水本身更冰冷

更容易让人心生绝望。在红河岸边

我赶路的姿势,永远都像是一个逃亡者

疯狂地向往安定,却又对漂泊无根的生活

充满迷恋,奢望一刻不停的

顺着河水的声音,一直逃下去

 

金沙江流经故乡的岁月,我幻想自己

是一名淘金者,身体上被风吹开的裂缝

宽度恰好可以滤去江水和沙砾,留下

细碎的金块在黑夜里闪闪发光

我在梦里一路往北,直至金沙江的江水

将我迎面击倒。真正与它相遇是在

一次向西的旅程,金沙江在雪山下突然闪现

它绿色的江水,和岸边雪白的沙同样缓慢

同样,趋向静止。

 

四月,瑞丽江江水浑浊,落日下的荒草 

漫无边际的沿着河岸延伸。此时的瑞丽江

是一个负重前行的搬运工,为下游的缅甸

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黄昏

 

 

南有清木

 

          吴佳琼

 

命运的安排还包括:

悲怆,隐痛,负重

折断的声音

象不断有人从高处猛然坠落

表达最高处与最低处的不得不

 

南有清木

不置一词

唯鸟声跃过这枝,和那枝

之间的藤蔓,倒映在水中

 

拥有的水

是为了大雨之后去往山中

清洗百千华羽

粒米为食,一滴为饮

南方的长河边,雾气浓重,晚餐丰盛

 

是为了一个姿势走到黑

一天走到另一天

在灶洞里发出噼啪声

与春光相反的情节,要步行穿过

 

瘦,是因为往事不死暴风不灭

害怕心里的石头

但不是非哭不可

可知沉默背后的退隐之意?

 

捡拾旧物。终有一天白发插花

拨开锦灰堆,露出最终的泥土

如同某种用于纠正的洁身礼

 

是的,不是那些青苔,不是垂泪君前

火苗才是所爱的日常物事

木在南

总算,两不相负

 

 

当然的一天

 

         唐果

 

当然  喝下一大杯凉水

洗脸  漱口 

当然  又在办公室喝下几杯茶

水汽蒸腾的样子

活像逃走的妖精

当然听到过厕所的水“哗啦啦”

 

作为一个家庭主妇

当然淘米了  洗菜了  洗碗了

洗杯子了  拖地了  擦桌子了 

当然  我在电视里看到黄河、长江

黄河真的很黄

长江真的很长

 

当然  还有一个

为剧情献身的池塘

当然  要过一条小河

它很脏  仿佛从未干净过

一个流浪的孩子

谁去关心它洗澡,或者不洗澡

 

当然  又漱口  洗脸了

还洗了澡 

衣服也漂干净了 

当然  我做梦了

梦到水  我在上面平躺

既没下沉  也没漂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