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保智《送女回浙四省游之五南京篇》

2021.7.1. 《送女回浙四省游之五南京篇》刊发在《家乡记忆之大美咸阳》平台
因为疫情的影响,女儿从一月中旬回家过年后就一直在家里待着,最近一段时间,看着电视、网络新闻一再地讲,各地的防疫工作成效显著,全国范围内每天新增患者也就是几例、十几例,于是决定夫妻俩开车送她回温州,也顺便沿途转转。
一会儿母女俩从外边采买回来,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她俩,女儿笑话我:老爸太紧张了。
果然,或许是女儿的吉言,或许是南京的热情,第二天早上6点多醒来,烧退了,妻子问我的感觉:神清气爽!
自然又是一段仔细的检查,量完体温,几个人进到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石碑,上边醒目的五个大字:天王府遗址。为了了解的更详实,不仅仅只是当年课本上的一点点知识,一家三口各租了一套语音导游耳机,一边走,一边听。
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建筑群在几百年里充当了不同的角色,先后更换了不同的主人。在参观过程中,导游词并不是专门介绍两江总督府、总统府或天王府时期不同主人的工作、生活情况,而是穿插进行。在前院和中间部分,一边走着、看着,耳朵里一会儿听到的是1948年蒋介石、李宗仁就任正副总统的礼仪简况,一会儿又听到150年前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兴政建邦、天国内讧、及最后倾覆的过程,关键是如此的讲解,一点没有紊乱的感觉,是那么的自然,这一点,还是我参观旅游区听讲解仅有一次。不知不觉中,时间就过了12点。
总统府的后边院子,都是民国政府的官员办公室,但是据说是因为政见不合,副总龙李宗仁的办公室形同虚设,他并没有在这里办公。
中午饭是在总统府边上的一家高档餐厅解决的。
畅游中山陵:
中山陵坐北朝南,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这里是仿宫殿式的祭常。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堂中有逼真生动的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像座东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南京解放后,刘伯承任市长时,特地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植在这里。30多年来,中山陵园不断整修拓新,整个园林面积达3000多公顷。陵墓周围,郁郁葱葱,景色优美。
孙中山先生1925年初逝世时,他的遗体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石塔之中。当1925年3月30日苏联政府送来玻璃钢棺材时,孙中山的遗体已久殓半个多月了,由于防腐措施不当,遗容不能再供后人瞻仰,只好改为土葬。1929年6月1日,遗体从北京迁往南京,据说,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作罢,终于使遗体得以安然保存在中山陵内。
老天爷今天下午很给面子,天气特别的好,天蓝云白阳光和煦。趁着这个好天气,好心情,一家人没有歇息,开车直接奔无锡而去。
中华古都论南京,
千年文化多传承。
魏晋之后气盛上,
最傲羲之陶渊明。
总统府里多音在,
国父魂守中山陵。
社会进入新时代,
六朝古都倡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