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己吾北齐省入下邑

(2012-02-15 20:15:42)
标签:

宁陵县

魏书·地形志

《隋书》

《齐书》

开皇

分类: 【厚重宁陵】

    据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载,己吾县,东汉和帝永元十一年(99年)在宁陵县种龙乡设置,以鄢县大棘乡、直阳乡隶之。与宁陵并存,属兖州刺史部陈留郡。晋初被撤销,后魏又置,兴和中徙治所于平石城,属马头郡。《元和志》记故城在宁陵县西南四十里。下邑县,东汉光武时设置,原在砀东,魏时移下邑县于栗城,亦属马头郡。《魏书·地形志》载:马头郡,司马德宗设置,魏因之。治所在建平城,领蕲、已吾、下邑三县,户一千九百六十八,口五千五百三十八。蕲县因蕲水得名,在今睢阳区南,魏以后就不存在。“省入下邑”,《齐书》没有记载,《隋书》在下邑县内记有“后齐废己吾县入焉”。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宁陵县,己吾又归入宁陵。

    《魏书·地形志》记载,宁陵属南兖州谯郡,前汉属陈留,后汉、晋属梁国,以后属谯郡。己吾属南兖州马头郡。《隋书》载二县北齐时被废,己吾入下邑。隋开皇六年复置宁陵县,己吾又归入宁陵。

 

    鄢县:治所鄢城,在柘城县北二十九里(见《寰宇记》)。汉县名,属陈留;王莽曰“顺通”。郑伯克段之地。(清光绪二十二年《柘城县志》)

    正光(520年七月—525年六月)是北魏的君主魏孝明帝元诩的第三个年号,共计近5年。

    天平中:天平(534年十月—537年十二月)是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第一个年号,历时3年余。

    兴和中:兴和(539年十一月—542年十二月)是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第三个年号,历时3年余。《魏书》载:“冬十有一月癸亥,以新宫成,大赦天下,改元。”

    平石城:今址待考。

    马头郡:晋代安帝时设置的行政区。北魏时沿置,属南兖州。同时北魏又在楚州置马头郡。即北魏设二个名为马头郡的行政区。一属南兖州,一属楚州。《魏书·地形志中》:“马头郡:(司马德宗置,魏因之。正光中陷,天平中复。治建平城)。领县三(蕲、已吾、下邑)。户一千九百六十八,口五千五百二十八。”“蕲(正光中陷,天平中复。)已吾(后汉属陈留。正光中陷,兴和中徙治于平石城。)下邑(前汉、晋属梁国。孝昌元年置临涣郡,县属。兴和中罢郡,属。)”(王俊良: 《中国历代国家管理辞典》,296页。)

    建平城:今夏邑县西南25公里马头寺。

    司马德宗:晋安帝司马德宗(382年出生,419年1月28日逝世),字安德,是东晋的第十位皇帝,他的统治时间是从397年继位到419年逝世,谥号为安帝。

    蕲:古城蕲县,今安徽宿州蕲县集。 

    下邑县:汉光武时置下邑县,原在砀东,距己吾颇远。魏移置下邑县于栗城,亦属马头郡。时己吾徙县治于平石城。两县界相接近,北齐并入下邑,此己吾入下邑之始也。隋盖下邑属亳州,则己吾又入宁陵矣。

 

    【己吾县】①东汉置,属兖州陈留郡;晋省;北魏复置,属南兖州马头郡;北齐省入下邑。故城在今河南省宁陵县西南三十里。②南齐置,为北徐州马头郡冶;北魏属楚州沛郡;北齐并入义成,改置临淮。故城在今安徽省怀远县北三十里。③北魏置,为仁州临淮郡治;北齐废。故治在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段木干主编:《中外地名大辞典(一至五册)》,330页)

    【己吾县】东汉永元十一年(99年)分宁陵县置,治所在今河南宁陵西南。西晋初废。北魏复置。东魏兴和中徙治平石城(今址待考)。北齐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71页)

 

下邑(夏邑)

西汉,初,除栗县和祁乡县外,又在今夏邑西南部置建平县。后,栗、祁乡、建平3县皆为侯国,属沛郡。新朝,栗侯国改称成富。

  东汉,栗侯国和祁乡侯国皆废。建平侯国沛郡三国,今夏邑地属魏,南部属谯郡,北部属梁国。西晋,归属如魏。东晋,在今夏邑西南置马头郡,治建平城(今马头),辖蕲、己吾、下邑3县。南北朝,今夏邑地属梁郡。北魏孝昌二年(526),下邑县治移于栗城(今夏邑县城),栗始名下邑。

  此后,栗不复存在。北齐,下邑属马头郡,马头郡废,属亳州。隋,初属谯郡,开皇十六年(596)置宋州(治今商丘市睢阳区),下邑县属之。唐,下邑初属宋州。宋州易名睢阳郡,下邑属之;睢阳郡复名宋州,下邑仍属之。五代,后梁,下邑属宣武军(今商丘)。后唐,宣武军改为归德军,下邑仍属之。宋,归德军改为应天府,辖下邑。金,应天府改称归德府;下邑属之。

 

蚌埠沿革

南北朝刘宋后废帝元徽元年(473年),淮河南岸钟离、马头两郡皆归徐州。南齐武帝永明六年(488年),改徐州为北徐州,辖蚌埠东部钟离郡,治燕县;辖西部马头郡,治己吾县。南梁初期承南齐制,后期江淮州郡先后为东魏、北齐所取。东魏武定六年(548年),蚌埠北部设连城县,为睢州所辖。武定七年(549年),今蚌埠地域置楚州,治钟离城。北齐控制江淮时,将楚州更名为西楚州,州、郡同治钟离县;并在西部设荆山郡,治荆山城,领马头县。南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将西楚州改为北徐州,郡、县未变。至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今蚌埠又为北周所占,北徐州复改西楚州。

 

《怀远县志》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

梁纪十六〔强圉单阏(丁卯),一年。〕

高祖武皇帝十六

太清元年〔(丁卯、五四七)是年四月始改元太清。〕

9甲辰,遣司州刺史羊鸦仁、督兖州刺史桓和、〔梁纪作「土州刺史桓和」。五代志:汉东郡土山县,梁曰龙巢,置土州及东西二永宁、真阳三郡。〕仁州刺史湛海珍等,〔魏收志:梁置仁州,治赤坎城,带临淮郡,领己吾、义城县。己吾之下,注云「州郡治」。五代志,彭城谷阳县有己吾、义城二县,后齐并以为临淮县。〕将兵三万趣悬瓠,〔将,即亮翻。趣,七喻翻。〕运粮食应接侯景。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一

赤坎城《寰宇记》在虹县西南百九十五里,是也。梁天监八年,置赤坎戍。大同二年,废戍置仁州,中大同二年,遣仁州刺史湛海珍发兵趣悬瓠,是也。魏收《志》:武定六年,仁州及临淮郡皆治己吾县,即赤坎城。后齐因之。陈大建五年,吴明彻等伐齐,克仁州。隋大业初,州废入蕲县。唐武德四年,复置仁州于夏丘。贞观八年,州废。夏丘,见前虹县。《志》云:县南三十里有霸王城,相传项羽屯兵处。

临淮  郡名。(1)西汉元狩六年(前117)置。治所在盱眙(今江苏盱眙县)。领29县.大部分在今江苏省境。在今安徽境设3县:淮陵(今嘉山县境)、僮(今泗县境)、取虑(今灵璧县境)。西晋时辖境大为缩小。(2)南北朝北魏置。治所在己吾县(今同镇县境)。领己吾、义(今怀远县境)2县。  新都郡名。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吴分丹阳郡置。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境)。辖境相当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浙江淳安以西及江西婺源等地。在今安徽设歙、黟、犁阳(今黄山市屯溪)、海阳(今休宁境)4县。西晋太康元年(280)改为新安郡。

 

 

宁陵县在府城西六十里,又西至开封府杞县一百里,北至睢州考城县七十里。古葛国,后为宋之宁邑。战国时属魏。汉曰宁陵,高帝封吕臣为侯邑。元狩初,置县,属陈留郡。后汉属梁国。晋因之。刘宋属谯郡。后魏仍旧。北齐废。隋开皇六年,复置,属宋州。唐因之。宋初属拱州,后属应天府。今城,明初筑,周九里有奇,寻圮于水。成化二十二年,改筑,截去北城,周仅五里。编户七里。

○宁城在县城西。春秋时宋之宁邑也。战国时,魏公子无忌封信陵君,而食邑于宁。秦楚之际,周市欲立故魏公子宁陵君咎为王,即此。汉置宁陵县。后汉初平四年,曹操败袁术于封丘,术自襄邑走宁陵。唐至德初,张巡自雍丘东守宁陵,大破贼将杨朝宗等于此,即今县矣。○葛城,在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孟子》:汤居亳,与葛为邻。春秋时亦为葛国。桓十三年,葛人来朝。汉为葛乡。又县南三十里有东、西二期城,相去五里,战国时梁楚之边邑也。

己吾城在县西南三十里。《风俗传》云:宁陵县之种龙乡也。后汉永元十一年,置己吾县,属陈留郡。中平末,魏武初起兵于己吾,即此。晋省县而城犹存。永嘉五年,石勒绐斩王弥于己吾,即此。后魏复置县,属马头郡。东魏置仁州及临淮郡治焉。北齐州郡俱废,省县入下邑县。盖废徙不一,非故县地也。 中国古籍全录

沙随城县西北六里。《左传》成十六年,晋会诸侯于沙随。襄二十二年,复会于沙随。亦曰沙阳亭,或谓之棠阳城,俗谓之堂城。梁大通三年,陈庆之送元颢北还,自钅至城进拔荥城,胡氏以为即堂城也。其西有白沙埚。唐至德初,张巡守雍丘以抗贼,贼众屯白沙埚,巡乘夜袭击,大破之。○汋陵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左传》成十六年,郑子罕伐宋,宋将Θ乐惧,败诸汋陂,退舍于夫渠,不儆,郑人覆之,败诸汋陵,是也。

大棘城县西南七十里。《左传》宣二年,宋华元、郑公子归生战于大棘,即此。汉景帝三年,七国反,吴、楚共攻梁,破棘壁,即大棘也。

始基城在县南。晋豫州刺史祖逖督护卫策所置。策大破乞活陈川于纤南,谓人曰:吾从祖公北伐,功始基此。因名。相去五里有仇留城,川将仇留所戍处。按:纤,一名谷水。《水经注》,汴水又东,谷水入焉,又东南经己吾城者也。今涸。

 

建平城在(永城)县西南。汉置县,属沛郡。景帝封程嘉为侯邑,又昭帝封杜延年为建平侯。后汉仍属沛郡。晋析置马头郡,治建平城。齐废入ガ县。章怀太子曰:建平故城,今马头城。刘骶湓唬河莱蔷芍卧诼砥殖嵌北三里。唐武德五年,移于马浦,或曰即马头城也。芒城,在县东北。《志》云:汉县治此,俗呼大睢城。

 

己吾

【集解】惠栋日:《陈留风俗传》云:县,故宋也。杂以陈、楚之地。故梁国宁陵县之徙种龙乡,以成哀之民,户至八九千冠带之徒,求置县矣。永元十一年,陈王削地,以大棘乡、直阳乡自隐隶之,命以嘉名日己吾,犹有陈、楚之俗焉。马与龙日:己吾令桓鸾。见本传。又县人典韦、子满,见《魏志·韦传》。

【集释】《令长考》谓己吾令,《桓鸾传》为己吾令,注引《东观记》作“长”。

【编者按】己吾县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县西南。

有大棘乡。

【注补】《左传》宣二年,郑破宋师大棘。杜预日:在襄邑县南。

【集释】《校补》校:《左传》当作《春秋》经。

有首乡。

【注补】《左传》(桓八)[僖五]年,齐侯(师)[会]于首止,杜预日:在襄邑县东南,在首(止城)[乡]。

【集解】齐召南日:按此二乡注,皆应在上文襄邑有承匡城之下。大棘、首乡,皆襄邑地,非己吾地也。不知何以脱入于此。又首乡注,《左传》桓八年,齐侯师入首止。应作“僖五年,齐侯会于首止”。杜预云,有首止城,应作“有首乡”。先谦日:《一统志》:故城今归德府宁陵县西南。

【集释】《校补》“注《左传》僖五年,齐侯会于首止。杜预日:在襄邑东南,有首乡。”校:《左传》当作《春秋》经。杜预注:“首止,卫地。陈留襄邑县东南有首乡。”无“在”字。

  • 书名: 《续汉书郡国志汇释》
  • 作者: 钱林书编著
  • 当前第:136页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一 南直三

怀远县府西北七十里。北至宿州百八十里,南至寿州百四十里,东南至定远县百八十里。汉沛郡平阿、向二县及九江郡当涂县地。五代周置镇淮军。宋废。宝二年,置怀远军。元改军为县,以荆山县省入。县有故城,今废。编户四十里。
○荆山城在县治北三里。亦谓之旧城,北魏所置城也。梁天监十四年,魏人以梁堰淮水,命杨大眼镇荆山,因筑城置戍于此。普通五年,北兖州刺史赵景悦围魏荆山,拔之。魏将元琛赴救,复荆山戍,既而荆山来降,寻没于东魏。高齐因置荆山郡治于此。隋初郡废。唐为钟离县地。五代周显德四年,围唐寿州,大破其援军于紫金山,余众东走,周军夹岸追之。周主自赵步循北岸驰至荆山洪,距赵步二百余里,夜宿镇淮军,因城之。盖是时置军筑城也。是年,唐将郭廷谓将水军断涡口浮梁,又袭败武宁节度使武行于定远,周主因自石梁至镇淮军,遂济淮攻濠州。宋初军废。宝五年,贾似道奏,以涡口上环荆山,下连淮岸,险要可据,遂置荆山县,改军名怀远,以县属焉。元改军为县,以荆山县省入。紫金山、赵步,俱见寿州界。
当涂城在县东七里涂山北麓下。古涂山氏国。汉为当涂县,属九江郡。武帝封魏不害为侯邑。后汉仍为当涂县。建安十三年,孙权围合肥,使张昭攻当涂,不克。县寻废。晋初复置,属淮南郡。沈约曰: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淮南虚无民户,晋平吴,民各还本,故复立也。其后中原丧乱,北寇南侵,淮南民多南渡。成帝时,淮南益多故,民度江者转多,乃于江南立淮南郡及当涂诸县,而淮南之当涂遂废。安帝时,立马头郡及侨置诸县于其地。宋、齐因之。后魏亦为马头郡。高齐改曰马头县,又改置荆山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涂山,属濠州。唐武德四年,并入钟离。
马头郡城在县西南二十里,下临淮河。旧《志》云:在县西二十里,又西二十里,有梁时所置马头新城,下有新城淮河渡。沈约曰:马头郡,晋安帝立,因山形如马头而名,领虞县等县,属南豫州,虞县亦侨置县也。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人分道南寇,遣将长孙真趣马头,拓跋英趣钟离,既而拓跋仁逼寿阳、马头、钟离,悉被焚掠。齐建元二年,魏拓跋琛攻拔马头戍,杀太守刘从。梁天监五年,魏将元英等复取梁城,遂北至马头城,攻拔之,寻复入于梁。梁末,魏复取之。陈大建五年伐齐,沈善庆克马头城,是也。《南齐志》以虞县属钟离郡,而马头郡治己吾县。后魏又以己吾属沛郡,而马头郡治蕲县,盖皆当涂故地。齐省。《舆程记》:今县西二十二里,地名马头城,为往来渡淮者必经之地,盖即南北朝时故郡治矣。胡氏曰:当涂故城,南北朝兵争之际,为马头郡城。胡氏盖误以当涂城为马头城云。又寿州、六安州,皆有此城,详见后。

 

赤坎城《寰宇记》在虹县西南百九十五里,是也。梁天监八年,置赤坎戍。大同二年,废戍置仁州,中大同二年,遣仁州刺史湛海珍发兵趣悬瓠,是也。魏收《志》:武定六年,仁州及临淮郡皆治己吾县,即赤坎城。后齐因之。陈大建五年,吴明彻等伐齐,克仁州。隋大业初,州废入蕲县。唐武德四年,复置仁州于夏丘。贞观八年,州废。夏丘,见前虹县。《志》云:县南三十里有霸王城,相传项羽屯兵处。

怀远县

当涂城在县东七里涂山北麓下。古涂山氏国。汉为当涂县,属九江郡。武帝封魏不害为侯邑。后汉仍为当涂县。建安十三年,孙权围合肥,使张昭攻当涂,不克。县寻废。晋初复置,属淮南郡。沈约曰: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淮南虚无民户,晋平吴,民各还本,故复立也。其后中原丧乱,北寇南侵,淮南民多南渡。成帝时,淮南益多故,民度江者转多,乃于江南立淮南郡及当涂诸县,而淮南之当涂遂废。安帝时,立马头郡及侨置诸县于其地。宋、齐因之。后魏亦为马头郡。高齐改曰马头县,又改置荆山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涂山,属濠州。唐武德四年,并入钟离。

马头郡城在县西南二十里,下临淮河。旧《志》云:在县西二十里,又西二十里,有梁时所置马头新城,下有新城淮河渡。沈约曰:马头郡,晋安帝立,因山形如马头而名,领虞县等县,属南豫州,虞县亦侨置县也。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人分道南寇,遣将长孙真趣马头,拓跋英趣钟离,既而拓跋仁逼寿阳、马头、钟离,悉被焚掠。齐建元二年,魏拓跋琛攻拔马头戍,杀太守刘从。梁天监五年,魏将元英等复取梁城,遂北至马头城,攻拔之,寻复入于梁。梁末,魏复取之。陈大建五年伐齐,沈善庆克马头城,是也。《南齐志》以虞县属钟离郡,而马头郡治己吾县。后魏又以己吾属沛郡,而马头郡治蕲县,盖皆当涂故地。齐省。《舆程记》:今县西二十二里,地名马头城,为往来渡淮者必经之地,盖即南北朝时故郡治矣。胡氏曰:当涂故城,南北朝兵争之际,为马头郡城。胡氏盖误以当涂城为马头城云。又寿州、六安州,皆有此城,详见后。

龙亢城县西北八十五里,在涡水之阳。汉沛郡属县。元鼎五年,封扌广德为龙亢侯。后汉仍属沛国。晋属谯国。南渡后废,侨置于今和州境。后魏尝置马头郡于此。萧齐建武末,裴叔业攻魏涡阳,别遣军主萧等攻龙亢戍,破魏兵。龙亢即马头郡也。梁普通六年,赵景悦拔魏龙亢,亦置龙亢郡,领龙亢等县。东魏、北齐因之。隋初,郡县俱废,入蕲县。唐初复析夏丘置龙亢县,贞观中省。今县有龙亢村,亢,读冈。○向城,在县东北四十五里。杜氏曰:龙亢县东南有向城,春秋时向国也。《左传》隐二年,莒人入向,谓此。汉置向县,属沛郡。后汉因之。魏废。

 



马头戍城在(寿州府)州西北二十里,淮滨戍守处也。梁天监五年,取魏合肥,魏人守寿阳,于马头置戍,普通五年,梁取寿阳,亦置戍于此。太清二年,东魏慕容绍宗败侯景于涡阳,景自硖石济淮南奔马头,戍主刘神茂往侯景,遂导景袭寿阳,既而侯景以寿阳叛,西攻马头,东攻木栅,是马头在寿阳西也。或以为当涂之马头郡,误矣。又马头东南有白捺城,又南有欧阳戍。普通二年,裴邃镇合肥,勒兵欲袭寿阳,恐魏觉之,先移魏扬州刺史长孙稚云:如闻欲修白捺城,此亦须营欧阳,设交境之备,稚谋于僚佐,杨侃曰:白捺小城,本非形胜,邃好狡计,恐有他意,移檄报之。邃不敢发。盖梁取合肥,与魏寿阳对境,白捺、欧阳皆边戍处也。木栅,胡氏曰:在荆山西。

蒙城县

涡阳城在县东北,以涡水经其南而名。东晋以后为戍守处。萧齐置马头郡于此。《魏书》:太和十八年,齐马头太守孟表据郡来归,除南兖州刺史,仍领马头太守,镇涡阳。萧齐建武末,魏攻义阳,裴叔业围涡阳以救义阳,魏南兖州刺史孟表固守不下,王肃自义阳驰救,齐军乃还,时南兖州治涡阳。梁普通五年,遣将围涡阳,魏元琛救却之。大通初,复遣曹仲宗陈庆之攻涡阳,与魏军相持,魏人犄角筑十三城,悉为庆之所拔,涡阳降,因置西徐州治焉。太清初,侯景自谯退保涡阳,为东魏将慕容绍宗所败。即此。

亳州

成城在州东北八十里。汉县,属沛郡,曹参初封建成君。宣帝五凤中,封黄霸为侯邑,属沛郡。后汉省,或讹为建平城。魏收《志》:天平中,复置马头郡,治建平城。盖即此城。《隋志》县有马头郡,后魏所置。今县废城,在河南永城县,盖境相接矣。后齐郡废。《金志》亳州有马头镇。盖因故郡而名。

长垣城在州东。刘宋析谯县地,侨置长垣县,属谯郡,又置陈留郡,寄治长垣县。后魏废。又有下邑城,在州东北五十里。后魏侨置下邑县,属马头郡。后齐废。《隋志》县有下邑废城,即此。ARTX.CN

 

 

 

读史方舆 | 卷五十 河南五

己吾城在县西南三十里。《风俗传》云:宁陵县之种龙乡也。后汉永元十一年,置己吾县,属陈留郡。中平末,魏武初起兵于己吾,即此。晋省县而城犹存。永嘉五年,石勒绐斩王弥于己吾,即此。后魏复置县,属马头郡。东魏置仁州及临淮郡治焉。北齐州郡俱废,省县入下邑县。盖废徙不一,非故县地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