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马学庆文集》有感

(2012-01-21 20:32:08)
标签:

文化

分类: 【厚重宁陵】

读《马学庆文集》有感

 

宁陵县政协副主席  王伟

 

有幸阅品《马学庆文集》书稿,惊讶佩服!这五本书稿的诗文,大部分出于20062008年间,这期间正是他70万字的《厚重宁陵》、50万字的《宁陵通史》编撰时期,学庆能有这么多闲空搞随笔、散记,写诗歌、写散文,游玩有行记,闲逛有游记!真有闲功夫我也不信,他当时是办公室主任,总结、开会、简报、日常事务,还兼着团委书记,还摄制电视专题片,为生计赚钱还给广告客户制作广告,还开了个影楼,偶尔再与这友哪朋弄两盅,了不得,竟然捣弄出二百多篇诗文。不与“理万机”相好才怪。所以,读着读着就多少有了点感觉,就想说几句,即便是语不达意,眼高手低,就算井底之言吧。
   
记得他出版《厚重宁陵》的时候,我曾斗胆感言过几句,那是为宁陵历史,为宁陵发展而高兴,为河南省第一本通史和厚重史而自豪,感觉挺好。又重新认识了《文集》,一字一句中,方知他是个有担当、有抱负、热爱自己家乡、事业、朋友、博友,有血有肉,富有情感又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七零后。
   
粗草读完学庆这些文集,喜爱吃的人就像品味一顿美餐。那色、让你眼睛发光,那香、沁入你心肺,那味、逼着狼吞虎咽。或者就是一杯美酒,就一杯,闻着香,看着馋,一次不舍得抽干,干了一品,果然好酒。
   
接触过学庆的朋友都了解,他不会张扬、不善言谈,不懂交际。古人说的文人骚客怎么跟他也不扯不到一块儿。不过读过他的诗歌、散文、散文诗的人,立马刮目相看,原来学庆也是骚客,他悟性太

好了,能一点就透,能一看就懂,能一气呵成。怪不得结识了解他的河南作协副主席王绥青老师这样评价他:“诗道在悟,文心通禅”。 他的诗文,有怀古人的,有赞山河的,有吟花的,有赋草的,更有咏颂美女的。用心去品味,每篇文,每首诗,看似简单,喻意颇深,看似易写,内涵实丰。《荷塘月色》学庆下了功夫,应该是去荷塘体验过的。“沙沙”、“沙沙”,依稀聆听到“她的脚步好轻”、“她在摇曳心情”、“她的涟漪如梦”、“她徘徊于柳影”。读完这首诗你闭上眼,感受在静谧的荷塘月光下,仿佛有古筝般夜虫的鸣啼声,有惬意的青蛙在荷叶间的跳跃声,有水下莲藕清脆的拔节声,加上荷塘的清香伴随,瞬感如痴如醉。不显夸张,顺理成章,情理之中。再有兴回忆、拜读朱自清的那篇《荷塘月色》的散文,前辈文中的那种悠然和闲情的超然,学庆的诗的境界达到了。“诗是什么?是情的再生,是爱的复活”。《大河诗社》的主编高旭旺先生就学庆对诗的理解和践行给下的定义太准了。而学庆对生命的珍惜、怜爱,对家庭社会的责任的诠释更是在诗歌《足迹》,散记《活着就好》、《军人的忠诚》以及生活随想等多篇文章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看学庆的游记或记行,感到很自卑。他去的也不过是江南、湘西、西北几个地方而己。国之大,园之美,山之高,水之秀,我游山逛水比他多,更有NN人去过N次的地方,又熟悉又生疏,拍过照,留过影,有几多人赋过诗篇?人家学庆就做到了。来去匆匆一趟湘西,30篇行记,走马观花一次北行,十几篇记行。一物一景,一人一事,一水一山,一笑一颦,一屋一草,无不在学庆的笔下或诗或文。是过目不忘,是热爱留心,是流连激情。祖国的山水地貌,地方的人文风俗等等,无不在他的诗文里呈现、讴歌,且文如流水、信手成章。“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份随意,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绰;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闲心,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悠悠”,这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原宁陵骄子相约江南为“南大门”题的对联。如果没有那份激情,仰慕,如果不去爱抚、品味,如果没有心思和眼光,是留不下这让人回味的好联的。
   
有人说学庆的圈子很少,如生活的,朋友的,同学的,同事的,网络的,博客的……,据我所知,他真的没有我圈子广,而他的圈子我们多数人是不可比的,就是网络的、博客的。他追求的是平淡、平和的生活方式,交的是谈得来、说得着的挚友。他虽然是70后,骨子里那种传统的思想和观念永远不会泯灭,这一点,在他的文集《温馨港湾》、《朝花夕拾》等文稿中得以显现。最为朴实和动情的则是对长辈的《最不能等待的是孝敬父母》、对妻子的《无语之爱》,对孩子的《你是我幸福的源泉》等等,读罢这些,肃然起敬。50后和60后的上有老、下有小的社会家庭责任,在以学庆为代表的70后这些弟弟们的年轻人中践行得这么实际、透彻,我们没理由不放心不骄傲。
     
他毕竟是才三十多岁,童心不可泯。看他出版过的《厚重宁陵》、《宁陵通史》、《古葛探源》等上百万字的书籍,不认识的大多认定学庆是个老学究,载着老花镜,鸭舌帽,满嘴古典,出口成史。其实他是研古不复古、倜傥不风流、玩世不另类的地道的年轻人。你看他的《猫和老鼠的游戏》、《相识是缘》、《梨花女人》,还有嗲声嗲气网络语味的《晒工资与地位》等诗文,就是与“老学究”风格判若两人,这便是学庆的可爱可取之处,既偏爱古董,又恋上网游,可谓是相得益彰的互补,易如反掌的转变。

学庆的成功来之不易,不是天生的。他最初当过电视台记者,既写又摄,又当过办公室主任,是个大忙人。《我的文字秘书生涯》只是他工作中一个小历程的浓缩。苦涩也好,高雅也罢,这段经历,我感觉对现在多少得有铺垫之功。我与学庆同事近二十年,又年长他十几岁,对他了解甚多。勤奋、用心、执着是他的成功之路。他刚到电视台当记者的时候,那是什么条件,设备没有专业的,现学现做,人手又少,又摄又写又编又制,几年下来这些人脱颖而出,在全市小有名气,成为单位的顶梁柱。学庆就是其中之一,几年的摸爬滚打,勤奋用心敬业的学庆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的宁陵故事和历史,为他的《厚重宁陵》、《宁陵通史》奠定了基础。十几年的办公室主任,仍是勤奋用心,凭着对宁陵的一腔热爱和对宁陵历史的潜心研讨,不辞劳苦走村串户,探源究史,访名人、拜名师、不耻下问,竟成为宁陵屈指可数的史学家。他在忙碌并快乐着,文章中说“因为忙碌,学会了珍视,学会了感激,学会了享受”、“忙碌过后才发现,忙碌也是一种幸福”。用他自己的总结就是:“目标+心态+坚持=成功”。就是这些忙碌,他形成了自己的文体、文风和观点、看法。闲时看罢他博客中的随笔、随想、随感、随议等文体,就会惊叹,他虽不能超脱世俗,却能把握得当,虽不能驾驭时局,却能独树一枝。除得心应手完成传统的色香味之外,把酸甜苦辣调得无懈可击。酸而不感涩,甜而不露蜜,苦而不觉甘,辣而不嫌躁,言简意赅,虚中有实,实中有事,俨然象一位理论上造诣颇深、实践上炉火纯青的大厨。你品一下《杂谈少林佛学世俗化》《伦丧的诗歌时代》等,再细嚼《谁在挑衅性道德底线》、《面具下的生活》等文章,可品味可意会可言传。
   
虽然学庆的诗文中大多图文并茂,其实他摄影并不是专业。但十几年的摄像记者兼制作编辑,几年的影楼老板兼人像摄影,再加上他对相机和DV的偏爱,使他的摄影、摄像技术跟他的文章枝叶相连,锦上添花,与时俱进。他所捕捉的瞬间和记录的影像,有些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再得的,象《回望葛伯国》、《明代思想家吕坤》等,所定格的画面就成了历史,甚至是文物,象著作中的许多照片。欣喜是的,他的图文并茂,非常得体,非常必要。有则实,无则虚,配则活,少就枯。文对图,图就是文的眼睛。但是,文图中,精品还是略嫌少,还存在不少缺失。如观点再鲜明些,如思路再开阔些,如结构再完美些,如文笔再流畅些,如画面构图再增加些美感等等。学庆毕竟不是大家,不是专业诗人,不是考古学者,不是摄影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史学、文学、诗歌、散文、摄影等行当的爱好者、追随者。文集中收集的大部分作品是在闲暇的博客中有感而发,无拘无束,随手拈来。正如他把“博客”理解为网络日志一样,即:创造一份具有个人色彩的网络媒体,将自己的才性、观点、情绪一揽无余,把知识积累、所见所闻、困难经历发表与大家一起分享自我。虽然他不是那种爱跷尾巴、爱知足的人,但是大家对学庆的期待和期望太高了,路这么宽这么长,咱们就共同期待他有更多更成熟更专业的作品呈现出来。
   
到最后,还感觉学庆有个毛病干脆说是优点得道出来,喝酒不够级。二两白酒下肚就站不住脚,再摆治多点谁也不服就扶墙了。所以,他的酒友少,应酬少,交际也少。他虽不胜酒力,但《酒说》中他对酒文化的解读则让酒人刮目。当我们几个人推杯换盏,吆五喝六的时候,他却在爬格子,敲键盘;当我们酒气熏天,不着天际海吹后酣睡时,学庆一篇篇的博文又诞生了,我们的一天同样度过;当我们回首自感一事无成,干脆破罐子破摔又邀酒友觥筹交错、烂醉如泥、伤胃伤肝又伤神时,他出版过《厚重宁陵》、《宁陵通史》、《古葛探源》等专著后,笔走龙舌将《马学庆文集》面世,给人留下诸多欢愉、记忆和赞赏。我们无言又汗颜,一脸苦衷,一身病状,而他在新的史志案台上笑得是那样从容,大度,理智,洒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